一百零二年度星燈營導師開示




(一)

  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什麼是「星燈」?我們的心就像一盞燈,有了這盞燈,這一生才不會走錯路、走遠路、走小路、走暗路,才能走光明大道。這盞燈不僅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照亮社會、照亮國家、照亮世界。如果這盞燈不亮,就不能照亮自己與他人。這盞燈如何才能發亮、發光、發熱?光,代表我們的智慧;熱,就是我們的慈悲。從第一屆星燈營到現在,已經將近三十年。現在每一年都辦,參加的同學愈來愈多,證明我們這一盞燈已經照亮了台灣。希望大眾要在星燈營當中,點亮這盞燈,並且帶回去,這一生絕對愈來愈光明。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過失、都會做錯事,就是因為沒有點亮這一盞燈,沒有使這一盞燈發光、發熱,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沒有辦法看清楚。

  佛法裡面有娑婆三聖,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迦葉尊者,右邊是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是佛的兩大弟子,一位苦行第一,一位多聞第一。迦葉尊者代表「行」,阿難尊者代表「多聞」。所謂「博學多聞,增長智慧」,「智慧」,就像是眼睛,能博古通今。假使缺少了智慧,就像沒有眼睛,怎麼走路?修行也是一樣,假使沒有智慧,如何悟道、如何養道、如何成道、如何度眾生?

  如來十號之一「正遍知」,就是一個知,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上、下、東、西、南、北,無所不知,無所不了,也就是全知。現在科技發達,人類的知識已經進步到相當高的階段,但要達到全知,還是非常困難。佛經裡面講,每個人都有佛性。了解佛性之後,還要有覺性。有了覺性,就有智慧。星燈營的目的,就是要讓大眾了解這個道理。

  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無論人類文化如何進步、如何進化,無論教育怎麼辦,還是不離開這三者。

  學習,第一個要傳道。諸位都是在最高學府裡學習的學生,能夠有機會進入大專院校學習、研究,成就學業,不是容易的事情。學業的範圍非常廣泛,所謂「師者」,第一個是傳道;第二個是授業;第三個是解惑。

  學習的過程當中,假使有不了解的道理,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佛教的禪宗也是如此,參話頭時問:「念佛的人是誰?」「誰在念佛?」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

  現在社會上一般人都迷失本來面目,每個人的面目都變了,頭髮變成黃色、白色、紅色……;臉孔打上一層白粉;眉毛是假的;眼睫毛也是裝上去的;皮膚要拉皮,還要打玻尿酸;嘴巴要擦口紅;鼻子墊得高高的……這都不是本來面目。

  如來有「寶直鼻」,鼻子既高且直,這是修來的相好,不是作假的。現在一般人為了把鼻子墊高,就去動手術,這不是本來面目。為什麼不是本來面目?你沒有這個福報,用人工的方式把它墊高,就會產生副作用。其次,佛的眼睫毛就像牛的眼睫毛一樣,很莊嚴。現代人花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買假睫毛貼在眼睛上,結果產生副作用,一拉就把眼皮拉掉了,甚至發炎。因為你不該得到的東西,你得到了,就會有副作用。這些都不是本來面目。

  佛經裡面講,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修行、老老實實做事,不要作假。在學校裡面,就要老老實實學習。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假使投機取巧,騙得了一時,騙不了永久。有些人是憑本事用功;有的人是抱著僥倖的心態,臨時抱佛腳;有的人偷雞摸狗、帶小抄。雖然同樣都拿到畢業證書,畢業以後,要面對社會、面對大眾、面對現實,因為平時沒有用功學習,問題馬上就來了,找不到事情做。

  佛經提到:「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枝草,一點露」,有些人修行學佛,認為找佛菩薩、羅漢幫自己摸一摸頭,就開悟了。沒有這種事!假使這樣就能開悟、成道,釋迦牟尼佛就不用講經說法,只要摸一摸每個人的頭,大家就統統成道了。大家也不用上學、作研究,只要向老師請求:「考試的時候,希望您讓我帶個小抄,或是提前告訴我幾個題目,就謝天謝地了!」假使如此,老師就害了你。所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自己要努力。不管你的根機多好,還是要努力。

  阿難尊者儀容第一,具有三十相。為什麼能夠這麼莊嚴?是從心開始修行成就的,大眾要從這方面去學習。如來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功德修圓滿了,然後一百劫修相好。每個人都愛美,諸位也可以修三十二相。三十二相不是找醫生動手術而來的,找醫生動手術反而會弄巧成拙。

  上個月報紙上刊登,有一位貴婦的臉爛掉了,紅腫、起水泡。她到醫院找最好的醫師幫她醫治,醫師一看就說:「妳這個臉本來不是這樣喔!妳的臉完全是因為化粧品擦得太多所產生的副作用。」醫師再問她:「妳一個月的化粧品用多少?」她說:「每天都用三十多種化粧品。」大家要知道,化粧品有毒,口紅也有毒,臉上抹的粉也有毒……化粧等於是中毒。抹得太多了,皮膚、血管,統統都壞掉了。這是慢性自殺!所以,這位醫師告訴她:「沒有藥可醫,只要三個月不用化粧品,就能不藥而癒。」大眾正年輕,本來就很自在、本來就很活潑、本來就很漂亮,不要頭上安頭、重床疊架,只要保持青春、活力,心量要大、要慈悲。要如何改變自己?必須要從心來改變。

  這個世界進入了科學時代、太空時代,但為什麼災難愈來愈多、疾病愈來愈多?因為現在是毒氣時代。你們慢慢去觀察,全世界都有毒,空氣、水、土壤、食物裡面都有毒,要往哪裡跑?佛法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解毒?內心無毒,不怕外毒。心要淨、要定、要明、要慈悲、要有善法,保持這念清淨心,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二)

  佛經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靜菩提果。」「道」在哪裡?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現在敲戒尺兩聲,諸位聽到沒有?大眾都聽到了!是誰在聽呢?是耳根在聽嗎?假使耳根沒有了,覺心還在。有些人六根有障礙,眼睛看不到或耳朵聽不見,但是他的心、他的覺性還在,只是眼根、耳根壞掉了,心沒有辦法從壞的眼根、耳根產生視力、聽力的作用。

  現在大家都聽到了敲戒尺的聲音,這個聲音是用耳根聽到,知道聽聞到聲音的這個心,就是覺性。現在沒有敲戒尺,大家都沒有聽到聲音。怎麼知道沒有聽到呢?還是因為能聽的覺性在作用,因此知道沒有聲音。所以要悟到這個覺性;悟到覺性,就是悟道。

  有聲,知道有聲音;沒有聲音時,知道沒有聲音,聞性在這一念心,而不是在外面。有聲也是聞,無聲也是聞,這是第一步。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道不是摸不著的東西、不是形而上的東西,原來就在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的這個覺性。有聲是聞,聞性也存在;無聲也是聞,聞性還是存在。「反聞聞自性」,要保持這個覺性,不要染污。染污,就是中毒;不染污,就是解毒,這個心就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產生智慧,這就是道!

  大眾平時都很發心,今天把這個道傳給你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保養這一念無住心、清淨心、慈悲心、謙卑心、恭敬心。保養成功了,這個心才會有如來的智慧。

  如來有三種大智慧。第一種,斷見思惑,證得「無師智」。什麼是「無師智」?不需要老師來教,一看,自然就了解前因後果。什麼是見思惑?貪、瞋、癡、慢、疑、邪見,每個人都有。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要經常檢討反省,不要起貪心,應得的才要,不應該要的絕對不要。儒家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佛法當中,用布施法門對治貪心,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就能捨去貪心。瞋,就是容易發脾氣,所以要修忍辱波羅蜜。要返照自心,日常生活上,不要讓這些煩惱現前,一現前就馬上把它化掉,這就是心地法門。把這些煩惱淨化了,就是清淨心、無染著心、無住心,這個心就有智慧。所以,如來有第一種智慧,羅漢也有這種智慧。

  第二種,斷塵沙惑,要修空觀。如來修空觀,了達世間所有一切都是仗因託緣所生,緣起性空,虛妄不實。現在的科學、化學,就是因緣所生法,這個分子和那個分子加起來,因緣和合,就能產生果報。

  在學校裡念書,也是因緣。試問:「哪個是你自己?」讀小學的時候,是一個小學生。小學畢業了,小學生的身分沒有了。升到中學,變成中學生,穿中學的制服。中學畢業了,中學生的身分又沒有了。高中畢業了,高中生的身分也沒有了,讀大學,大學生的樣子就現前了。來到星燈營,穿著居士服,又變成星燈營裡的佛子,整個形象統統變了。到底哪個是你?將來研究所畢業,當了老師,這時,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的形象都沒有了、都過去了,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結了婚,丈夫、太太的名稱就成立了。生了孩子,就當媽媽、當爸爸;假使沒有孩子,媽媽、爸爸這個身分和名相也不會有,所以一切都是因緣所生。

  佛經裡面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都是「因成假」,不是真實的。一般人說「人生如夢」,真正是一場夢,大家都在作夢。菩薩也在作夢,作度眾生的夢,「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只有如來不作夢,所謂「聖人無夢」。

  什麼叫作「無夢」?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一點塵垢,「漢來漢現,胡來胡現」、「相來則現,相去則無」,這就是不作夢。每個人都有這個心──清淨的心、光明的心、無住的心、不動的心、寂滅的心。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除了學問、品德、技能之外,不要忘記自己的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就是覺性,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要了解一切法都是緣起,善因善緣,就有善果;種惡因、結惡緣,將來就要受惡報。善因善緣成就了,就是福報。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論出身低」,要打好基礎。第一個,要建立完整的人格,作學問,學習技能、語言,都要打好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格。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什麼叫作覺悟?例如,學業成績不好,不要怪東怪西,不要怪老師、怪學校……要檢討反省:「是我自己努力不夠!」要知慚知愧、改過,要努力、要向上,如儒家所說:「勤能補拙」。

  佛法說,人有上根、中根、下根,有鈍根、利根。孔子也是這麼講,人有「生而知之」、有「學而知之」、有「困而學之」三根。什麼是「生而知之」?一生下來就能觸類旁通,這是屬於上根。第二個是中根,「學而知之」,學了以後才知道。第三個是「困而學之」,別人聽一遍、兩遍,馬上就能了解;但是,自己看也看不懂,老師講解也聽不懂,甚至打瞌睡,這就是下根。要了解自己的根機,了解以後,才知道怎麼樣對付自己。

  一般人都是對付別人,佛法則是要知道對付自己。《金剛經》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們不要降伏人家,先要降伏自己,要化掉妄想心、貪心、瞋心、癡心……種種煩惱,這是第一步驟。有些人虛榮心強,什麼都爭強好勝,假使不知道卻說知道,不行卻說行,裝模作樣,就害了自己。

  假使自己功課不好,第一,檢視自己是否有虛榮心?第二,是否有偷懶的心?第三,有沒有博學多聞?所以要儘量地努力、儘量地學習。儒家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別人根機好,聽一遍就能了解;我聽一遍不能了解,就讀三遍、四遍、十遍……甚至百遍!儘量去磨鍊、去研究、去了解、去複習。現代的學生壓力很大、要學習的課程很多,假使不完全投入,這一生就空過了。

  學習,就在一個「勤」字,所謂「勤能補拙」。到最後,「及其知之,一也」。大家都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跑得快,在樹下乘涼休息;烏龜拚命地爬、拚命地爬……結果到目的地了,兔子還在睡覺,就輸了,這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雖然這個道理很普通,但是人容易糊塗、容易忘記。所以,大家要記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假使自己很聰明,根機很好,不要偷懶,要學習更多的語言、技術、智慧、學問,要充實自己的道德。

  道德是很重要的,道德就是福報,要修善。佛經上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對於父母要盡孝,對於師長要尊敬,對於同學要友愛,「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修善才有福報。

  大專學生來修行學佛,是一個最大的福報;又能參加星燈營,了解佛法的道理,那是光明再增光明!所以,要認真學習,「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要浪費時間,時間是最可貴的。愛惜時間,就是愛惜生命。大專時期正是學習的時期,過幾年,再想學習,就沒有這個機會了;要想在中台禪寺參加大專禪修營,也沒有機會了!人生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要把握,這就是要有智慧。


(三)

  讀書,一個是學問,一個是技能,一個是品德,一個是善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人格不是一下就可以養成的,而是累積起來的。老子曾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日益」,作學問是加起來的,每天加一點、每天加一點,急也急不得。「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加,就退步了。「為道日損」,修道就是經常檢討反省身口意三業的過失,有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心當中有了煩惱就化掉,這是一個減號。如來就是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堆垃圾化得乾乾淨淨,達到正遍知,這就是如來的智慧。

  佛經提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善知識難遇,正法難值。佛法是以人為根本,「人身難得」,不要消極、不要悲觀。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了健康、沒有了生命,什麼都泡湯了。人身是最寶貴的!所以,要知道愛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有很多人考不上大學,諸位已經進了大學,假使不珍惜這個福報,就對不起自己,所以要努力。努力的管道必須正確;假使方向不正確,努力的方向錯誤了,南轅北轍!應該向南邊走的,反而跑到北方去了。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哪一個人沒有犯過錯?但是,知過、改過,是不容易的。孔子的弟子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這句話大家都了解,但是要做到就不容易。在學校裡受到老師的責備,心當中很不高興,這一口氣沒有辦法出,回到家裡,向爸爸、媽媽發脾氣;或是回到房裡,丟書包、踢桌子,把這口氣發洩在另一個地方,這就是遷怒。怎麼樣才能做到「不遷怒」?受了同學、老師的責備,受了種種委屈,自己要檢討、反省、改過,不要遷怒。

  什麼是「不貳過」?下次絕對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表現優良的同學,不要嫉妒,他是我的榜樣,我要向他看齊。現在有少數人,看到人家拿到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有什麼了不起?哼!可能是作弊的,瞎貓碰到死耗子!」心裡看不起他。這個心態不好,心當中有無明、有煩惱、有過失,要改過!人家拿到第一、二、三名,這是他努力得來的;我的努力不夠,要趕快加油!

  大家都聽過「不要輸在起跑點」,我們現在就站在人生的起跑點,要學有所成,什麼都要學得很好。社會上一般人認為:「這個社會不好、政治不好,大專畢業就等於失業。」這個觀念要改正。有很多人也找到很好的工作,有很多的機會,一切都要自己去努力。《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要把握現在,現在是最重要的;假使過去不努力,現在也不把握,這一生就會空過。

  心有體、有相、有用,要會用它。過去在普台,曾經提出「會、熟、巧、精」學習的四個原則送給學生,現在也給大眾作個參考。

  第一個是「會」,什麼東西都要學會,要先把它背下來。學會了還不算,還要「熟」,熟練、熟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背一百遍,就不會忘記。接著,要了解經上的道理,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巧」,熟能生巧,要知道竅門。最後要「精」,精益求精。無論學習語言、科學、文學……都要本著「會、熟、巧、精」四個原則。假使每一樣都能「會、熟、巧、精」,你就是人才,將來怎麼會失業呢?人家挖角都來不及。

  此外,平時要打坐,修習禪定,保持覺性。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覺性,達到最高境界,這盞心燈發光、發熱,有用不窮盡的電力。一般人說「充電」,怎麼充電?怎麼恢復我們的心力?每天利用時間靜坐一下。例如,上課疲倦了,閉上眼睛,靜坐三分鐘,通身放下,無思無慮,一念不生,保持覺性。眼睛一睜開,精神就來了。這個就是休息,這個就是充電。

  除了靜坐,還要檢討反省,心當中保持光明,這一念心就可以照天照地。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檢討再檢討,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化得乾乾淨淨。「無為」不是消極、悲觀,而是得到全體大用。到達這個程度,做什麼事情都能夠成功,因為這個電台裡面的電很充足,可以發布到全世界。假使心的電力不夠,不僅無法發布到世界,連走路都沒有氣力,只感覺人生無奈、無聊,壓力太大,心的電力完全不夠。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假使有時間,可以讀佛經,佛經充滿了智慧。悟了以後,一切法都是佛法。阿難尊者多聞代表智慧,就像眼睛;迦葉尊者代表行,要去行動、實踐。所謂「信、解、行、證」,有解、有行,最後到家了,就成佛、成道了。什麼叫作「成道」?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禪定、大福報、大功德,三惑漏盡,成就無漏,一切都圓滿了,就是成道。

  如來的第三種大智慧,斷「無明惑」。什麼是「無明惑」?「無明」就是心當中的煩惱,是看不見的。《普門品》形容無明為「黑風吹其船舫」。佛性裡面有煩惱,煩惱當中有清淨心,佛經裡面有個譬喻──「如金在礦」,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座寶山、礦山,這座山裡面都是黃金,但黃金當中有塵沙。所以,找到了寶山,第二步要把黃金取出來,就要披沙煉金。

  沙,代表貪、瞋、癡、慢、疑。煉,就是藉由檢討反省,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煉,把沙子統統去掉、把這些煩惱化掉。到最後,看不見的微細煩惱,稱為無明。以耶穌教來說,每個人都有原罪。在醫學上來講,就是基因。人,有先天、有後天。先天,就是過去;後天,就是現在。如果過去沒有修好,就要靠現在;假使過去沒有修好,現在也不努力,將來就會墮落。

  現代醫學發達,能利人,也能害人。由於整容術發達,大家忽略了自己的心。外在的美是很重要,但我們應該從心來改變相貌,心有善法──對父母盡孝、對師長恭敬、對朋友友愛……經常檢討反省,謙卑、和諧,就能改變相貌,人家看到你,無形當中就感受到一種親和力、吸引力,這是真正內在的美,可以改變外在的形相。

  過去報紙上刊登,有一個女孩子相貌很醜陋,她為了改變自己的相貌,找醫生動了一個大手術,徹徹底底地改頭換面,變成了美女。後來,她嫁給一個外國人,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一生出來,相貌非常難看。丈夫覺得很奇怪:「我的相貌也不錯,太太的相貌更是沒話說,為什麼會生出這麼一個醜八怪?」丈夫找了一些專家來分析,最後,查到太太的過去,把動手術之前的相片找出來,一比較,發現現在一切都是假的,完全是醫生把她美化了。醫師說:「目前的醫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相貌,但是基因沒有辦法改變,所以你的孩子遺傳父母的基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佛法告訴我們要改變自己,心當中要有善法、慈悲、謙卑,要有定力。人有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八識田當中含藏所有的種子。佛法就是要轉識成智,藉由聽經聞法、禪修打坐、修善積福、誦經持咒……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什麼是第六識?諸位念書都是第六識的作用,平時想東想西、患得患失,也是第六識。

  《西遊記》裡有個孫悟空,唐僧一唸金箍咒,孫悟空就急得蹦蹦跳,這是什麼意思?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孫悟空。舉例來說,大眾來參加星燈營,雖然坐在這裡,但是心裡想到:「星燈營明天就結束了,結束以後,要找朋友到日月潭去遊山玩水。」你這一個孫悟空就跑到日月潭去了;一想到阿里山,孫悟空就跑到阿里山。所謂「心猿意馬」,孫悟空代表我們的第六意識。所以,修行要掌控我們的心,不要讓它跑掉;跑掉了,要把它收回來。

  唐僧一持咒,就把孫悟空找回來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正在打妄想的時候,突然間發現了:「我怎麼在打妄想?趕快發一個慚愧心。」馬上知慚知愧,這就是覺悟。


(四)

  覺悟,一個是本覺,一個是始覺。始,就是剛剛開始覺悟。佛經說,「一切眾生皆當成佛」、「凡有心者,皆當作佛」,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為什麼不能成佛呢?因為這念心沒有覺察、覺照、覺悟。

  父母給我們色身,佛法給我們法身慧命。中台山在海內外各地成立精舍,弘揚佛法,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佛法覺悟自心。眾生一生下來就知道哭、知道笑,這是本具的佛性,每個人都有。不但人有,動物也有。動物也知道生存,餓了知道要吃,用牠的智慧來獲取食物,這是天性。無論是人或是動物,都知道謀取生存、都知道要生活,這就是佛性。

  佛法講,人皆可以成佛;儒家說,人皆可以為堯舜;現在換一句話來說,每個人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是,假使不努力,堯舜沒有你一份,主人翁沒有你一份,佛也沒有你一份。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努力。不但要努力,還不能走錯路。

  人不怕做錯事情,只怕不知道改過。每個人都有妄想,有善念、有惡念,禪宗祖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前念迷了,馬上檢討反省。儒家也說:「罔念作狂,克念作聖。」先要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現在起的是善念還是惡念?假使不知道,就是迷惑的眾生。「克念作聖」,能夠克制、轉化、淨化自己的念頭,就能夠超凡入聖。「罔念作狂」,放縱自己的念頭,就會墮落,就成了狂人。這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根本,大家要銘記在心。不管你的學問多好、修了幾個博士,假使不知道這些道理,人生就容易走錯路、走遠路,只有物質生活。

  人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倫理的生活、功德的生活,最後,要有心靈的世界。心靈是根本。一般人說「心勞日拙」,假使心裡面沒有自己的平台,不知道修心養性、明心見性,人就會很疲憊、很疲勞。很多人不知道怎麼淨化自己、提升自己,不知道怎麼解除自己的疲勞,其實很簡單,趕快打坐,坐在這個地方,一念不生。所以,平時就要保持覺悟的心。

  佛教裡有一個公案,浙江省的靈隱寺建於晉朝,至今一千六百多年。寺前有一座飛來峰,上面刻有很多佛像,有五代的、宋代的、明代的,到現在還保存得很好。附近有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韜光寺,是佛教文化的重鎮。

  宋朝時代的孝宗皇帝,本名趙眘。有一天,宋孝宗前去參訪、朝拜天竺寺,一進門拜了佛以後,就問寺裡的住持覺空法師:「師父,這座山為什麼叫作飛來峰,您知道它的歷史淵源嗎?」覺空法師回答:「啟稟萬歲!據說這座飛來峰是從西天(印度)飛來的,所以稱為飛來峰。」

  宋孝宗是一位很有智慧的皇帝,馬上又問:「師父!它既然從西天飛來,為什麼現在不飛回去?」覺空法師回答:「啟稟萬歲!因為它以前喜歡動,現在它覺得『一動不如一靜』,所以不飛回去了。」一般人平時喜歡動,現在把身靜一靜、把心靜一靜,淨化一下,充充電,走更遠的路。

  接著宋孝宗走進觀音殿,禮拜觀世音菩薩。宋孝宗問:「師父!我們念觀音菩薩,是求觀音保佑;觀世音菩薩的手上也有一串念珠,是念誰呢?」覺空法師啟稟皇帝:「觀世音菩薩也念『觀音菩薩』,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所以,大眾要知道努力,求人不如求己,多用功、多努力,博學多聞,要從因上開始,要學有所成。

  佛法以人為根本,心清淨,佛土就清淨。心,才是根本,所謂「心淨佛土淨,心安世界安,心平天下平」。怎麼淨心、定心、安心?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須點亮心當中這一盞燈,才能照亮他人、照亮社會、照亮世界、照亮未來。這一盞燈很重要,不要讓它滅掉了。

  佛法是人生最寶貴的智慧,除了學問以外,做人做事要有修德。儒家也強調「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要淨心、定心、明心,心是根本。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把地基打好了,不管修幾層樓都可以很穩固。假使心沒辦法淨、沒辦法定、沒辦法明,純粹是物質生活,人就很俗氣、很世儈,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沉醉在物質生活當中。明白這些道理了,活在世界上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佛經裡面講,人皆可以成佛,但是必須找到成佛之道,才能成佛;否則盲修瞎練,不但不能成佛,反而變成了魔。

  今天提示大眾「星燈營」的意義,這盞心燈要發光、發熱,要照亮自己,還要照亮世界、照亮他人。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淨心。禪宗祖師說:「有佛處亦不住,無佛處急走過。」不住有、不住無,那就是無住心、清淨心。所以,除了學問以外,要注意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這個心不要迷糊,經常要保持警覺,時時刻刻知道心在哪裡,要能作主。

  祝福大眾身體健康,吉祥平安,學有所成,發長遠心,永不退轉!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