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目的,就是在沉淀当下这念心,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要百分之百地相信这个道理,如果有一点怀疑那就不是,如果有一点怀疑就不相应。
什么叫作“见性”?什么叫作“成佛”?一个是心,一个是性。经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道理必须知道,不但要知道、要明白,还要直下承担,不能有一点怀疑、不能有一点遮拦、不能有一点回避。
每个人都有心,为什么不能成佛?不但不能成道、不能成佛,还自相残杀、互相仇恨、互相利用、互相践踏、互相计算。俗话说,冤就是亲,爱就是恨,无论是男女之爱、夫妻之爱、兄弟之爱、同事之爱、同学之爱,冤家多半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世间法都是一体两面。为什么?这都是心的作用。如来的心、菩萨的心、圣人的心,则是慈悲、智慧、容忍、善法、平等、真空、妙有、无住、广大,同样是一个心,作用完全不一样,差别就在于是否觉悟。
“佛者,觉也。”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所以,打坐时要觉察、觉照、作主,只有这念心,没有妄想、颠倒、愚痴、邪见、嫉妒,保持这念觉悟心、清净心、不动心。佛是智慧佛、是如如佛。什么是智慧佛?觉察、觉照、觉悟,有了烦恼,知道反省检讨、改过、照破。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讲好话,不讲坏话;只做佛事,不做恶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智慧佛,这是第一步。
儒家说:“罔念作狂,克念作圣。”每个人都有烦恼、都有无明、都有贪、瞋、痴、慢、疑、邪见,所以要转识成智,要知道转化自己、净化自己、觉照自己、提升自己。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脱,就是要超凡入圣。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法门,只是说法不一样。禅,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说法,不拐弯抹角。
身体有病要吃药,心中有病也要吃药。佛法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用来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对治完了,心当中的烦恼没有了,病好了,法门也不要了,法门也是一种药。病从哪里来?病从业所生,业从心所生。所谓“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心当中的病好了,身口意三业清净,身体的病也好了,智慧就会开显。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统统消掉了,就太平了,就得到解脱。
要达到“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就要用法门来对治。病还没好,就要继续吃药,慢性病要长期服药。佛经里面讲,以毒攻毒,以楔出楔,就等于身体有病了要吃药、要擦药,这个药是有毒的,但是可以把病毒治好,所谓“良药苦口”,所有的法门也是如此。
什么叫作“以楔出楔”?用一个木头塞子,把原先的木头敲出,用来打通的东西就是“楔”,打通了以后,这个木头塞子也不要了,就称作“以楔出楔”。我们的心眼堵塞了、六根堵塞了,就要用法来打通;通了以后,还要舍。明白这个道理了,就知道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药。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什么道理呢?一切法门都是药,例如,念佛用来治我们的昏沉、治我们的妄想、治我们的无明、治我们的散乱、治我们的愚痴、治我们的邪见,要先知道心当中起了这些妄想、恶念、毒害,然后用佛号把它化掉;转化完了以后,佛号也不要了,能所俱空,归于无念。归于无念,就是归还本心。说法说完了以后不要执着,能所俱空,没有说法的人、没有所说的对象、当中没有所说之法,三轮体空。《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一切销归自性。自性,就是无念、无住、无为。寂静不动、真空妙有这念心,才是自己。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叫作无为法?所有言说、所有作为,都属于有为法;但是,离开有为法,也没有无为法。所以,要说而无说,说完以后,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俱空,销归自性,无念、无住、无为寂静,真空妙有。古德云:“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无念,就是无妄念、无邪念、无杂念,清清楚楚的这念心要存在,无念也不执着,就称之为“无住心”。
《六祖坛经》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根对六尘时,假使只是克制自己当下这念心不动,像一潭死水,这只是定,而没有慧,不是菩提心。相反地,六祖大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有伎俩”就是有念头,起了妄念,把它制止、把它降伏,不起心、不动念,虽然只是定,一般人也不容易做到。“无伎俩”,一念不生,就是佛经所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惠能没伎俩”,不要把这念心打得死死的,不要把它定在某一个地方,就是“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只是保持现在这念心不攀缘、不颠倒,也不要去断它,没有取、没有舍。“对境心数起”,看到花,知道它是桂花、鸡冠花、牵牛花……,知道哪个是善法、哪个是恶法?知而不着,这念心不攀缘、不颠倒,这就是菩萨境界、如来境界。“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无住心,也就是马祖大师所说“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不攀缘、不颠倒,任运腾腾,没有障碍。无住心怎么长?有生即有灭,无生就不灭;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去不来、不生不灭,就是这念心,平常心就是道。
古德说:“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这就是因为知见没有弄清楚。所以,道究竟在哪里?开悟是悟到什么?假使方向弄错了,南辕北辙,本来要到南边,却跑到北边去了。先知道这些道理,按图索骥,否则就会走远路、走错路,绕圈子,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乃至于起邪见,不但成不了佛,而且还成魔。
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用另外去找,就是《楞严经》所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每个人都有一个知,假使没有知,什么都不晓得,人就迷糊、颠倒了。有些人误解:“出家人入了空门,什么都不要管、什么都不知道,就空掉了。”庞蕴居士讲:“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什么叫“空诸所有”?名利财色、我执我所,统统把它空掉,但不能失去这一念心。这念无住心、菩提心、本心、听法这念心,不要跑掉了。
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没有把当下这念心看好,没有安住正念、随顺觉性,起了第二念。起了第二念也不知道,起了第三念也不知道……那就是众生境界,落入识尘境界。所以,始终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就是菩提心。《中庸》亦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一刹那都不能离开,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动,这个觉性是本具的。
“知见无见”,只有第一个知,没有第二个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再去分别、再去解释、再去计较,就是起无明的根本。所以要念,因为不念就是昏沉、就是妄想、就是无明;念,又是执着,所以,要念而无念,能所俱空。佛本来就具足,为什么还要念佛?不是头上加头、重床叠架,不是多余的吗?所以,念了以后要归于无念,能所俱空,空也不执着,无住,一切是本具的,这就是真正念佛的人。
所以,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能所俱空,就是般若。六波罗蜜,是对治我们心当中六个毛病的法门。为什么要布施?对治悭贪,人总是认为什么都是我的……有“我”在里面,我执、我所,就有烦恼、就有愚痴。钱财、田地、房屋……多多益善,这是落入众生境界。所以,我们用布施的方法──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来对治悭贪。布施就是福报,布施了以后,要三轮体空──没有能布施的人、没有所布施的对象、当中没有布施之物。空掉了,什么都没有,销归自性,六度的每一度都是如此的。
六波罗蜜是法,就像六艘船,度脱我们这一生的生死,从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等到烦恼没有了,身心清净了,这六个法门也不要了,因为过河不需船,这就是以毒攻毒、以楔出楔。
道是本具的,不假丝毫造作,每个人都有这一念心,只是没有觉悟。觉悟了以后,只是第一步。修行有几个过程:第一个,闻、思、修。《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闻,能增加智慧。藉由听经闻法,了解什么是大乘?什么是小乘?什么是顿悟?什么是渐修?三皈五戒、十善、菩萨戒、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要知道八万四千个法门,就要博学多闻。增长智慧之后,忽然开悟了,悟到本具的这念觉心,就了解《楞严经》所说:“观相元妄,无可指陈。”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缘起缘灭、缘去缘来,都是假相。
佛法有三假观──因成假、相续假、对待假。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这是因成假。第二,相续假,有过去才有现在,有现在才有未来,一切都是念念相续,这是相续假。第三,对待假,世间的一切都是对待的,无论是科学、哲学,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只有佛法才有绝对的,所谓“知见无见”,这个知是绝对的。
世间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都是相对的假有,有男就有女、有美就有丑、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如果统统是善人,就没有恶人……一切都是相对的,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
什么才是真的?有些人打坐观相,无论是观日轮、观月轮、观本尊……都是观想出来的假相,虚妄不实。所谓“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想出来的是个假相,不是真的,本具的才是真东西。什么是本具?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法尔如是,要直下承担,当下即是。古德开悟有言:“踏破铁鞋无觅处,寻来全不费功夫”,有功夫就不是的,因为是本具的。本性是本具的,不要迷失了。但是本性当中有烦恼、有执着,要把它化掉;化掉以后,化而无化,就归于本心,这就是修空观。
佛法里有三种善──假观善、真空善、中道实相善。什么是假观善?世间上一切法都是假的,我们用假观来对治心当中的贪、瞋、痴、慢、疑、邪见,要“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这是假观善,这是第一步。第一步成就了,是福报、是功德,也就是三十七助道品里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假观,是度众生的方便,例如我们修建道场、成立精舍,广度众生,这是假观善,是福报、是功德。成就一切法之后,要修真空善,入真空定,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要把它空掉。
空观成就了,破见思惑;假观成就了,破尘沙惑;最后不住空、不住有,无住心,归还本心。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亦不住,无佛处急走过。”不住空、有两边,就是无住心、菩提心。〈始终心要〉里讲得非常清楚:“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禅七,就是中道实相善,专门讲这一念心。在教下来说,称为无住生心、菩提心。
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菩提心,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什么都不住。《无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妙高山,就是须弥山。到最后,大海也会枯竭,整个地球都会毁灭。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有时间性,有生就有死。人最多活一百岁,山中有千年树,就算活了一百岁、一千岁,还是要死,因为有生就有灭,无生就无灭。《无常经》又云:“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这个世界最后都要坏掉,只有这念菩提心、觉心可以依靠,没有生死。这念心要定、要净、要明、要空,只有这念心,这就是无住心。
这念心修成功了,就是本具的清净法身,真空无为,无始无终,这念心就是十方诸佛、一切菩萨、一切声闻缘觉所证的法身。虽然人人都有,但里面有三堆垃圾──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要把它化掉。化多少,就得多少;假使不化,一身都是烦恼、业障,哪里有法身呢?佛经里面譬喻这念心“如金在矿”,黄金在哪里?每个人心当中有本具的佛性,但是里面也有烦恼、无明,如金在矿。先要找到这座山,然后去挖金矿;挖到了以后,还要在火炉里炼金,把矿沙炼得干干净净的,里面才是纯金,这就是法身。炼成功了,这个金永远是黄金,再也不会变成石头、沙子,再也不会变成无明。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德有功,性德才会显现出来。受持五戒,圆满了,就有五戒的果位。持戒清净,就是修。心当中具足十法界,假使烦恼、怀疑、造业,将来就要受报。这个世界是由别业产生共业──每个人所造的业,形成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共业。所谓“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要想逃离这个世界、逃离这个大劫,就要在自心当中来消业。
以流行病毒为例,有些人感染了,最后死亡或是重病,有些人有惊无险,有些人是根本轮不到,这就是别业。了解这个道理了,就知道要从根本做起。所谓“惑、业、苦”三烦恼,起惑、造业──或是善业、或是恶业;最后形成了业障,就要去受报,逃也逃不了。
例如,过去起了惑,造了业,生在台湾,这是共业。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口,虽然是共业,但是有的人富贵逍遥,好像在天上一样;有的人苦难贫穷,连饭也没得吃,水电费也缴不起,就烧炭自杀,这就是别业。
所以,佛法是从根本开始。我们用定慧的方法,使恶的种子干枯、不能发芽,进而把它化掉。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要破无始无明,就要入金刚定,这只有靠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诵经、念佛、持咒、举办种种法会?为什么要设立精舍,开初级、中级、高级禅修班、研经班?明白这些道理了,就知道要从闻慧入手。每个人的善根、业障都不一样,所以“闻道有先后,开悟有迟速”,悟道也有快、有慢。悟到这念本具的觉性,就是悟了道。悟了道之后,才知道修道,就是保养圣胎;否则,连道在哪里都不知道。
打禅七就是在保养圣胎,“静中养成,动中磨炼”。了解方法之后,有空就静坐,行住坐卧就得自在。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我们每天晚上和佛睡觉,每天早上和佛起床;“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究竟佛在哪里?能听的这念心就是。讲话的这念心,言而无言,销归自性,就是这念心,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要作主,要安住这念心。听到这个道理是无上的福报,这是人生的真理。
第一是闻道,第二是悟道,第三是修道。修道就是保养圣胎;保养,就是保持这念心。其次,在顺境、逆境当中,化除心当中的烦恼、无明,净化自己、提升自己。保养成功了,成道才有希望。看看保养的程度如何?化掉的烦恼有多少?依次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十地,或是悟到菩提心。事相上,则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做、去学习,所以,禅七是一个最大的福报、最大的功德。
中台禅寺建好了,是大众的功德。弘法、修行……开种种方便,第一个必须要生信,要正信、要真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我们本具的佛性。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的性德。性德本具,修而方显,修了以后又要归还原处,修而无修。总之,时时刻刻不离当念。
过去大众出钱出力,把中台禅寺修建好了;现在进一步要落实,深化修行,净化自己、提升自己,“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禅宗祖师云:“只贵子知见,不贵子行履。”假使不了解道在哪里?佛在哪里?只在事上修,今天念多少佛、修多少善、持多少咒、做多少功德……自认为不得了,好像大菩萨转世一样。在理上来说,这些只是福报,将来得人天小果。我们天天拜佛、念佛,佛到底在哪里?“反闻闻自性”、“知见无见”,一念不生就是佛。什么是精进?一念不生就是真精进。
许多学者看到“心即是佛”,认为就不用修行了,这是错误的。心即是佛,为什么还在苦苦恼恼呢?以读书为例,读国小是一个心,读国中又是一个心,读高中又是一个心,读大学又是一个心,读研究所又是一个心,每一个阶段又有很多的生灭的心念,究竟哪一个心才是佛?《大乘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人一天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有生有灭就属于生灭心,不生不灭才是佛性,要悟到不生不灭的这念心。
佛法说,一个是法性,一个是佛性。宇宙万法都是法性,法性是空。现代科学把宇宙物质进行分析,分析到最后,就是能、量。能是热,量是光。以佛法来讲,能量也是空,就称为法性空。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也是空。一个人从国小、国中、高中,最后到博士,在这当中吸收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放在什么地方?放在脑神经吗?不是的,脑神经细胞有新陈代谢的作用,也是生灭的,它只是一个平台、一个桥梁。佛法讲这是佛性空,我们的心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相反地,也具足无量的罪过,因为它的性是空。所以,一个是法性空,一个是佛性空。检讨反省的这念心,也是空。因为有觉性,才能清净我们的佛性,觉性非常重要。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得了人身,有无量的福报;离开了人身,不能修行,就不能成道。畜生道不懂佛法,地狱道太苦,天道过于享乐,所以我们这一生得了人身,又听闻正法,是最大的福报,如果不知道要修行,就对不起自己。做多少,就得多少,不能一点都不做,空过一生。佛法有深、有浅,做到了这一分,就跟佛有缘,生生世世不退菩提、不离三宝。
佛经里讲,能观之智、所观之理。什么是能观的智慧?心当中打了妄想,打坐时打了瞌睡,忽然一下知道了:“不能打瞌睡,马上要对治!”这就是智慧,这是始觉之智。心当中起了贪瞋痴,能忍、能克制,知道要对治,就是儒家所说的“罔念作狂,克念作圣”。
对治妄想的法门很多,参禅的人马上参:“谁在起心动念?”念佛的人,念一句“阿弥陀佛”,起一个惭愧心,把恶念化掉。《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就是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本具的觉性,无念、无住、无为,具足慈悲喜舍、谦卑和谐,最后,寂灭不动,这是本具觉性之理,这就是圆满报身佛,有始无终。
“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千变万化,这是化身佛。起一个善念,动之于心,说之于口,行之于身,这就是一个化身。千百亿化身,所有的善念、善行,都是化身,有始有终。
我们本具的觉性是清净法身佛,无始无终,三惑漏尽。所以,始觉之智要时时刻刻现前,顺境也现前、逆境也现前,白天也现前、晚上也现前,无论何时何处都能作主,这个就是智报。
明白这个道理了,禅堂是道场,到处都是道场。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打坐时不是昏沉就是妄想,不是无明就是烦恼,像在坐牢一样。
所以,行住坐卧不离当念。打坐能作主,这是在静的时候作主。动的时候也要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讲佛法,不散心杂话;只做佛事,不做坏事、不做迷惘的事,这是在动中作主。晚上打坐,要把身口意三业清理一下,检讨反省,最后保持一念不生,站得住,站得长。这一生无论动、静,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够修行。
陶渊明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要远,心无所住,《华严经》云:“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随着所有的善缘、所有的因缘,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地方都是道场。去与众生结缘,弘扬佛法;假使不去,怎么度得了众生?虽然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但是要有一个原则,这念心不染着──听到赞叹时不要欢喜,听到毁谤也不要烦恼,不贪不爱,不取不舍,这念菩提心始终都在,这就是真正的菩萨行。
虽然如此,必须先在禅堂里练功夫,练到这念心不动,心无染着,心无所住。所谓“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见境不生贪爱”,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心不生贪爱,没有取舍,不贪名利财色。相反地,心当中也不要起烦恼,不要厌倦、不要厌恶、不要排斥,这念心不将不迎。
“于理不生分别”,“理”,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知见无见”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这是理。这念心不生分别,保持不动,要清楚、要明白。不动就是定,清楚明白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古德说:“一乘任运,万德庄严者,诸佛之法界也。”“乘”就是指我们这念心。“一乘”,只有这念心,这就是佛乘,第一义谛。
平常要修对治法门;假使不修,无法对治烦恼。例如,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念处观”──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这些是对治法门。佛法一个是宗门,一个是教下。禅七所说的是宗门,专门谈无上心、菩提心。
希望每一位在禅七当中,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所谓“万缘放下观自在,一念不生见如来”,在禅堂里面要修这个法门、用这个功夫,就是《楞严经》所说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禅七当中,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想东想西,患得患失,这是有念。这些念头都没有了,只有了了分明这个觉性,就是《楞严经》所说:“观性元真,唯妙觉明”,这是本具的,要把这念心守住。昏沉来了,不理它,坚住正念,或者是对治,动一动或起来礼佛;妄想来了,赶快把念头收回来,或者是妄想来让它来、妄想去让它去,就是不理它。不动,就是不理它。
儒家说:“罔念作狂,克念作圣。”“克念”,就是克制自己的念头、克制自己的烦恼无明。第一个,就是一个“忍”字;第二个,把它化掉;化掉了以后,保持清净心、保持无为心、保持不动心、保持觉性,站得住、站得长。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不断,绵绵密密,照这个方法一直修下去,就有希望。
在禅堂里是大休大歇,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想到过去,就是一个念头;想未来,又是一个念头;想现在,又是生灭。所有一切,都不要想。虽然不想,这念心还要定、要净、要清、要明、要空。一切杂念、妄念统统放下,这就是空。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这念心是最宝贵的,不要另外去找,找不到的。所以《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离开这个觉性,说某人有神通、有感应,这就是“离道别觅道”,在那个地方作活计,舍本求末,没有用的!
悟,就是悟到本心,一切都是现成的。修,是对治,要修而无修。无论动、静,顺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要用功。明白这个道理,用功都来不及了,为什么?“解铃还需系铃人”,过去起了这么多妄想、造这么多恶业,现在要把它消化掉,安住这念心,可是不想过去,它偏偏要想过去;不想未来,偏偏要想未来;不想现在,它偏偏要想现在……就必须对治,心中默念:“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大休大歇。修行没有别的,还是这一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