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於一百零一年度星燈營開示

(一)

  今天是中台禪寺一年一度的星燈營。現在為大家說明「星燈」的意義。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出家修行,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打坐,上半夜悟到四諦的真理,證阿羅漢果。四諦──苦、集、滅、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是人生的真理。到了中半夜,又悟到十二因緣的道理,證緣覺果。

  到了後半夜,忽然看到天上的星星,大徹大悟,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悟到這念心。

  釋迦牟尼佛說:「奇哉!奇哉!」非常奇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不但人有,連蟲子、螞蟻都有。每個人也都看過星星、月亮,為什麼沒有開悟?由於妄想、執著,所以見不到自己的本具佛性。

  每個人都有妄想,起心動念有善、有惡,有正、有邪,有清淨的思想;有不清淨的思想,有好的念頭,也有不好的念頭……把妄想歇下來,把它淨化,這個心就清淨了,這就是菩薩的心、如來的心。

  經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每個人都有心,具足無量的智慧、功德、福報,每一個人都能成正覺、都能超凡入聖、都能得到解脫,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既然每個人都有,為什麼每個人的智慧不一樣?六根的清淨程度不一樣?思想、觀念不一樣?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一百種人吃同樣的米,但是思想、觀念完全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家庭,兄弟姐妹的觀念也不一樣。又如,在學校念書,雖然是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同一個學校、同一個課本,但是每個人的思想、觀念不一樣,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先天、後天……所有的環境都不一樣,所以知見就不一樣。這就是思想、妄想。

  第二個是執著。什麼是執著?執著一個「我」。《金剛經》講,每個人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觀念堅深,所以要用平等觀破除這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改變觀念、看法。

  孔子也是這麼講,人生在世對於任何一件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毋,與《金剛經》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有異曲同工之效,要破除執著!

  這念心又稱為佛性、無住心、本來面目、菩提心,每個人都有。「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由於妄想、執著而見不到心當中的自性光明,見不到慈悲、智慧、無住這一念本心。見到這念心,就不會虛度一生。等於太陽一樣,太陽時時刻刻都在放光、發熱,為什麼看不見?因為被雲遮住了,所以看不見太陽的光。我們這念心、自性光明、自性功德,也被雲遮住了。

  雲,一個是烏雲,一個是白雲。烏雲就是不好的念頭,遮住了自性光明。一般人幾乎每天都是烏雲罩頂,善念很少。白雲就是善念、就是功德,也遮住了我們的自性功德。所以,古德說:「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要明心見性,不但不起惡念,連善念也不起。

  人生在世不外乎就是兩重,一個是心,一個是境,你處理得很好,這一生就能功成名就;處理得不好,心是心、境是境,當中就產生了障礙。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根本道理是相同的,一個是心,一個是境。像諸位同學在學校念書,每一個人都希望學業有所成就,將來成為學者專家、成為工程師、當醫師、當法官……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讀書的目的在哪裡?讀書,就是在培養智慧、學業、技能、身體健康;第二,磨鍊自己,養成人格。所以,現在的學校講究「德、智、體、群、美」,就是這幾個方向。

  我們的心就像電台一樣,電台的馬力夠不夠、電力強不強?這念心有沒有能?有沒有量?能不能夠發得出來?每個人都不一樣。另一個是境,指外面的環境,學校有學校的環境,千差萬別。修行也是一個心、一個境,明白這些道理了,學問、事業、功德、道業,就能夠成就。

  現在整個社會都很顛倒,為什麼?因為沒有正知正見。諸位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社會的精英,你們參加星燈營是很有福報的,雖然只有短短的一段時間,但能啟發正知正見。星燈營就是在告訴每一位同學,這念心是最寶貴的,要時時刻刻淨化你的心,安住你的心,心要作主;假使作不了主,動輒得咎。古人說:「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人與人之間不一定要相處很長的時間,大家在這裡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成就、互相薰修,還有很多開示,要善自珍惜,對於道理有所契悟,這是最重要的。禪宗祖師說,大悟幾十次,小悟幾百次。人生的道理非常多,除了書本以外,大地萬事萬物都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啟發我們的人生。

  釋迦牟尼佛說每個人都有佛性,《六祖壇經》裡面講,地有東西南北,佛性沒有東西南北,是平等的;人有男女老幼,佛性沒有男女老幼,是平等的。佛經裡面講:「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人皆可以成佛。佛不是一個形相,佛是覺者,心當中的煩惱漏盡了,智慧、定力、慈悲、功德都圓滿了,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是最圓滿的境界。明白這個道理,朝這個方向努力,每個人都有一份。儒家也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以現在來講,每個人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社會的精英。無論是成佛、成堯舜、成未來的主人翁,都要從現在開始靠自己去努力,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不能好高騖遠。

  佛是什麼?道在哪裡?今天講「星燈」,換句話說,就是講這個「道」字。佛不是一個形相,為了尊師重道,藉由向佛像禮敬,表達我們的恭敬;其次,向佛學習,學習慈悲、平等的精神。經常反省檢討,把無明、煩惱化掉,保持心當中的光明。「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修了一切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善可修,心當中始終光明磊落,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


(二)

  佛經裡面講,這念心「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兩句話你們慢慢在日常生活上去思惟,什麼叫作「蓮花不著水」?什麼叫作「日月不住空」?就是告訴我們這念心沒有掛礙、沒有顛倒,心很清淨、很有智慧,好像蓮花一樣。所謂「蓮出淤泥而不染」,社會就是淤泥,佛經講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這個泥土、這個水、這個氣氛變濁了。這個社會、世界很亂,就像一團淤泥,要在這個淤泥當中生存、生活,必須不染。

  如何「不染」?對於一切不好的事物,要看清楚,心要遠離,不要去嘗試,很多事情不能去做,做了就會中毒。該說的話要說,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說;該做的事一定要去做,不該做的事絕對不要去做……這就是「蓮出淤泥而不染」。

  蓮花在淤泥當中生長出來,把清涼的水、香水倒在蓮花上,很快就流走了,不留一點痕跡;把臭的水倒到蓮花上,也是化得乾乾淨淨,不留一點痕跡。所以,我們做人做事要「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太陽、月亮在天上,沒有掛礙,空間廣大,我們做人做事必須要去體悟這個道理。這念心能夠保持有定、有慧,能夠保持這一念清淨心,就像蓮花一樣,就像日月一樣。

  「星燈」就是指每個人都有的這念心。但是,每個人的妄想很多、執著很多。執著,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我執是什麼?執著這個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我的家、我的財產、我的事業、我的學問、我的身體、我的相貌、我的頭髮……所有都是「我」。雖然這些都要照顧,但是自己這念心迷失了,沒有照顧好。

  哪個是自己?一般人顛倒了,認為色身是自己,色身當然不離開自己。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一念清淨心、這一念覺悟心、這一念智慧心、這一念不動心、知慚知愧這念心,要保養這念心。有了過失,要把它化掉。禪宗祖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尚書》云:「克念作聖,罔念作狂。」「克念」,克制自己的惡念、妄念。這個心有了過失,要檢討反省,知慚知愧,把它化掉。我們的念頭有很多妄想、執著、煩惱,知道自己現在起善念?起惡念?起雜念?自己要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好的就保留,壞的就化掉。一個是知慚知愧,一個是忍。能夠「克念」,就能夠做大事、立大功、建大業,就能超凡入聖。

  佛法一切法門都是對治法門,「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諸位除了做人做事、作學問以外,還要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虛度一生。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愈走愈光明,要在心地上來用功。

  春秋時代的衛國大夫蘧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經常檢討反省,活到五十歲了,知道四十九年以前做了很多錯事,發慚愧心、懺悔心,趕快改正。所以,除了學問、事業以外,還要知道心法,這是最重要的。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現在的教育一個是「授業」,一個是「解惑」,「傳道」就淡化掉了。

  這念心要定、要淨、要明、要空。什麼叫「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而是沒有雜念、沒有妄念。一般人都說孔子很有學問,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孔子什麼都沒有嗎?不是的。學的時候,什麼都要學;學了以後,不我慢、不貢高,沒有我相、沒有人相。心量廣大,無有邊際,「空空如也」,保持平靜、保持寧靜、保持謙卑,安住這一念覺性。人就是要謙虛、要謙卑、要和諧,現在一般人學了一點東西,就到處去炫耀;學了一點佛法,就認為自己是大善知識,不炫耀自己,好像肚皮都脹破了。覺性才是根本,如果覺性糊塗了,學什麼東西都是障礙。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論出身低」,一般人只知道追求知識、追求技能,什麼都學當然是好事情,但最根本的這念心卻忽視了,外面的大風大浪一來,禁不起考驗,馬上就會變節。什麼原因呢?「萬丈高樓平地起」,根基沒有打好,這個心禁不起外面的大風大浪。文學家蘇東坡曾講:「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指八種境界──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稱」,人家讚歎你:「你這位同學品學兼優,是全校的高材生,外貌、品德、才能都是一流的,將來前途不可限量!」你聽了這些話作何感想?心中很歡喜,這風就把你吹動了。所以,必須要在這念心上來磨鍊,這是明心見性、修心養性的學問。以出家眾來說,人家稱讚你:「你是乘願再來的菩薩,能說會道,修行也好,是大菩薩住世!」聽了很高興,就被這風打動了。希望諸位能在星燈營當中得到一個東西──應無所得,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要在這個地方來用功,這就是道。

  大眾都是國家的棟樑、社會的精英、未來的主人翁,假使明白了心法,愈走愈光明,運用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根本。在社會上不論是從事什麼行業,要有福德、要有智慧,心要定、要淨、要明,這就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把這個基礎打好了,無論修十層樓、一百層樓都沒有問題;假使根基、地基打不好,可能修個十層、二十層就會垮掉。星燈營就是傳這個心法給大眾,希望大眾在這幾天當中找到這條人生的路,這就是心路歷程。

  每個人心裡面有三個大的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如同三個不定時炸彈。儒家所說,一個是天理,一個是人欲。什麼是天理?要覺悟,就能戰勝欲望;不是不要欲望,而是把它淨化,該要的就要,不能要的就不要,要了就會中毒。以佛法來講,我們心當中都有兩重天,一個是功德天,一個是黑暗天;一個是佛的世界,一個是魔的世界。所以要時時刻刻覺察、覺照、覺悟。

  王陽明也是講這個道理:「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捉拿山上的賊很容易,派個大部隊就能圍剿他、就能使他歸順;但是捉我們心當中的賊就不容易了,心當中的賊就是貪、瞋、癡,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我相、人相、眾生相在心當中,所以要時時刻刻防備這些賊;假使不防備,放縱自己,賊人出來了,自己還不知道。


(三)

  佛經裡面有一個「盲人摸象」的公案。象,就代表道。每一個人、每一個宗教都講它的道是最真實的、是最究竟的、是最高的,其他的都不行,這是賣瓜說瓜甜。盲人摸到象的肚子,說象像一個平原;摸到象的腿,說象像一座山;摸到象的尾巴,說象像一支掃帚;摸到象的耳朵,說象像一把扇子……這些都只是象的一部分,看不到象的全貌。為什麼看不到象的全貌?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外道都有自己的執著,所以看不到這個道,必須破了我執、破了法執,把三惑漏盡,才知道「道」究竟在哪裡。道,不是形而上的東西,而是可以用公式、用方式來實踐。

  佛法裡面講,修戒、定、慧,就可以成道;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可以成道;修十二因緣,就可以成道;修四諦,就可以成道。所以,佛法就等於學校一樣,有做人的學校、生天的學校、成道的學校。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於儒家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做到了,人格就能夠完整,這就是做人的學校,這是根本、地基。

  第二,是生天的學校,就是修十善。不是想生天就能生天,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就像你們讀大學、讀研究所一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畢業,但是你天天在這裡作夢:「我想要大學畢業,想要拿碩士、拿博士。」不可能的事!必須一步一腳印,要去努力。經過努力,一定有你一份。所以,方向不要找錯了。想生天,必須修十種善法,不是禱告就能生天。開悟的學校,要修戒、修定、修慧。要想證羅漢果、緣覺果,就要修四諦法門、修十二因緣。要想證菩薩果,就要修六波羅蜜。功德圓滿了,煩惱漏盡了,就是如來佛。

  所以,佛法是智慧的,行解並重。只有行還不夠,還要知,你先要知道,進一步,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打破沙鍋問到底。佛法以人為根本,不管做什麼事情,先建立完整的人格。佛法說,「聞道有先後」,每個人來聽經聞法、禪修打坐,因緣都不一樣,有先、有後,先進道的為師兄,後進道的為師弟,這是倫理。就像讀大學一樣,有學長、學弟、學妹,這個倫理是一個次序,不能破壞。「聞道」,《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聞、思、修三慧。人生的道理很多,假使不聞,就不知道。等於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個是學,一個是思。學了以後要思,就是要了解其中的道理。修,就是行。

  王陽明也講「知行合一」。在學校裡念書,無論什麼課程,就是一個知、一個行。在外面做任何事情,也是一個知、一個行。如《中庸》所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前面四個階段是「知」,後面「篤行之」就是「行」。研究學問也是一樣的,一個是知,打破沙鍋問到底,人生就很有意思,活到老、學到老,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迷糊。王陽明說:「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王陽明本在朝廷當官,後來貶至龍場驛,他想:「我以前想當官,現在官場已經告一段落、沒有希望了,現在我想要超凡入聖。」如何學作聖人?總是要有一種根據,在《大學》裡面講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明明德」是什麼意思?每個人心當中有一個「明德」,就是佛經所說每個人都有佛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自己能夠修行、建立完整的人格還不算,還希望每個人都能覺悟,最後要達到圓滿的程度。儒家也講道,如: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佛法與儒家同樣都講「覺」,只是程度上有深淺。所以除了研究學問以外,這個是我們的本分。假使這個地方下過一番功夫,遇到境界,人就不容易倒下去;即使倒下去,也爬得起來。假使沒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人一倒下去,就不容易爬得起來。所謂「但得本,莫愁末」,這個就是本。

  孔子講「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要定心、淨心、明心。自古以來總有人想統治世界,現在的人也是一樣要稱霸世界。《大學》講:「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想統領天下,先要把國家治好。「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要把國家治好,第一個先要把家庭治好;假使家庭都不倫不類、亂七八糟,想治理國家是不可能的事情。家庭倫理是根本,所謂「家和萬事興」。倫理,就是一個次序,違背了這個倫理、違背了這個次序,家庭就會亂掉。家庭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學校倫理、宗教倫理……這些都要了解,這就是根本。

  以家庭倫理來說,所謂「父慈子孝」,作父母的要慈悲,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飲食、學問;相反地,子女得到這些恩惠、關照,要盡孝道,要知恩、感恩、報恩,這是儒家所說的倫理道德。假使父不慈,子當然就不孝,我們這個世界是相對的。佛經說整個世界都是相對的,明白了這念心,就是絕對的世界。相對的世界,到最後都是無常、都會分散,世界上哪裡沒有分散的?因為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兄友弟恭」,作兄長的要友愛弟弟,弟弟對兄長要恭敬,這是相對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就是一個倫理。

  社會倫理,如敬老尊賢。一個是老人,一個是賢人。對於老人、對於賢人,我們要尊敬、要禮讓。政治倫理,就是一個忠、一個義。在下位的人要忠,在上位的人要義,要照顧下面的人。學校倫理,就要尊師重道。宗教倫理,師資道合。這就是善法、這個就是根本。假使不知道這個根本,人就容易顛倒、容易失敗。

  儒家的思想就是「內聖外王」。王陽明官場失敗,想要修行,怎麼修?《大學》裡面提到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想把國家治好,先要把家庭治好。家庭一般有祖父、祖母、父、母、子或女,所謂「五口之家」,一個小家庭、一個中等規模的家庭都治不好,怎麼能夠管理國家?不可能的事情!依此類推,範圍愈來愈小、愈來愈濃縮,就能找到它的根源。

  想把家庭治好也不容易,你慢慢去觀察,很多家庭四分五裂,吵吵鬧鬧,貌合神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不像一個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萬丈高樓平地起,先要修身,先把人格建立好。怎麼修身?最低限度,要做到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要有德行,必須從心地上做起,一個是善法,一個是反省,一個是檢討。把身修好了、人格建立好了,家庭就能圓滿。

  「欲修其身者」,怎麼樣才能把人格建立好?「先正其心」,要把心擺得端端正正,這就講到心法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要擺端正,不偏左、不偏右,心當中時時刻刻都是光明正大。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會講,但是不容易做到。知道了以後,還要經過思惟,透過第六意識,聞思修。了解為什麼要去做了,就一定去做,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不去做,人生就走歪了。

  「先正其心」,心怎麼樣才能擺得端正?「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在哪裡?意就是第六意識,你們聽法的這個想法,「怎麼樣心才能誠?」就是這麼想。無論是作文章也好、學數學也好,做什麼都要經過這一個思惟。儒家說:「不誠無物」,心要誠、心要淨。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有正確的觀念。假使思想、觀念錯誤了,意不會誠。所以,要有正確的觀念,要有正知正見。「致知」,這個知怎麼樣才能夠淨化?怎麼樣才能有正確的思惟、正當的思惟、合理的思惟?

  「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找到人生的道。「格物」,「格」就是革面洗心,檢討反省這念心有沒有過失?也就是《尚書》所說的:「克念作聖,罔念作狂。」「物」就是物欲,貪、瞋、癡,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這些稱之為「物欲」。

  人不要物化,現在很多人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物品一樣,沒有人格、沒有靈魂了,就是物化了。為了愛漂亮,頭髮去染色,紅的、黃的、金的……。染多了,頭髮會掉,不但掉,頭皮都會中毒,沒有好處。或者去紋眉、裝假睫毛,耳朵要拉長,鼻子要隆高,嘴巴要開刀,臉上要打玻尿酸、肉毒桿菌……整個人統統物化掉了。每個人都希望美好,但是忘記這念心了。所謂「人老心不老」,無論怎麼樣去裝飾外貌,還是會老化。這念心要定、要淨、要明,要知慚知愧,要有善法,要檢討、要反省,要有慈悲,等於儒家所說「溫、良、恭、儉、讓」,這念心經常都是平靜、都是安穩、都很愉快。

  諸位年紀很輕,讀小學時是一個相貌;讀中學,又是一個相貌;長大成人了,讀大學,又是一個相貌……相貌一直在變。大學畢業了,當老師,或在社會上作種種事業、開公司,大學生的身分已經沒有了,變成父親、變成母親、變成董事、變成董事長、變成老師……你認為董事長是你嗎?父親、母親是你嗎?都不是的!每一個過程都在演變,最後成了老太婆、老公公,人就是如此的。

  從孩童時期一直到老,哪一個是你?小學生是你?中學生是你?高中生是你?董事長是你?老師是你?父親、母親是你?……都不是的。執著自己的相貌,相貌也不是你。什麼才是自己?諸位聽法這個心,這念心才是你自己,要定、要淨、要明,這個心儘量減少煩惱。從小到老,這念心都存在,「人老心不老」。懂得這個道理了,人永遠年輕,不但現在年輕,未來都是年輕。

  所以,除了在身體上去美化以外,不要忘記莊嚴我們這一念心,這才是自己。「諸行無常」,外在的一切沒有辦法掌控,經過時間、歲月的摧殘,人會變老。不但人如此,山河大地、樹木……都會老化,都是無常。佛經告訴我們,什麼才不會老化?就是道!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這就是道,無始無終。


(四)

  經上說諸佛菩薩「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今天我們辦星燈營,就是告訴諸位,除了身體、家庭、學問、事業以外,每一個人都有這一念心,要照顧這一念心,這就是大事因緣。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還要繼續不斷地在這裡用功,這個心才能真正地得到淨化;否則,人生當中除了學業、事業以外,不知道要做什麼。以學業來說,就算拿到博士、雙博士,差不多三十歲了。拿到這些學位以後,假使沒有福德因緣,也沒有辦法成就大器。

  報紙上刊載,美國有三萬多個博士失業,靠政府發食物券救濟。有一句話說:「畢業就是失業」,這句話不正確。但是,必須了解以後才知道為什麼不正確。每個人都有先天、後天,福德不一樣、身體健康不一樣、智慧不一樣、因緣果報不一樣。既然不一樣,當然成就也是不一樣。

  看看報紙,社會上到處都在找人才,所以不要灰心。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要怕將來沒有前途、沒有事業,而要想將來有了這個前途、有了這個位置,自己是不是承擔得起?你的學養、智慧、技能、身體健康,還有語言、福報、心法……統統具足了,到處都要聘請你,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的,大家要了解。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明白這些道理了,人生愈走愈光明。

  星燈營就是告訴大眾一條路,諸位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都是社會的精英,「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論出身低」,現在還來得及,身體要健康,要修善才有福報;假使沒有福報,做什麼事情都不可能成就。中國有一句俗話:「救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貧。」什麼原因?這個人沒有飯吃,一個禮拜給他飯吃;這個人有病,我們趕快想辦法把他送醫,這些都做得到。但是,要使他一生衣食無缺、使他升官發財,沒有辦法!為什麼沒有辦法?這就是每個人的福報。他沒有這個福,你給他享這個福,也不容易成就。

  福,就是善法,相當於這一生的經濟。假使過去生中修了善法,就像銀行裡有存款,當然一生下來就很自在。有些人說:「師父,我們佛法講因果,可能不實在呀!」「為什麼不實在?」他說:「我看到很多人從來不做善事,這一生卻富貴逍遙。有些人兢兢業業地修善積福,卻一身的貧苦,生活、環境並沒有改善。哪裡有什麼因果?」你慢慢觀察,社會上確實有這種現象。他前世修過善,善法銀行裡有了存款,現在是在揮霍自己的福報,等到銀行的存款用光了,由於今生沒有修善,就成了窮光蛋,這一生所造的惡業馬上現前,就要去承擔、就要去受報。

  有的人雖然現在努力修善,但過去生中沒有修善、沒有福報,善法銀行裡沒有存款,就必須忍耐,繼續不斷地努力,在善法銀行裡存款。所以佛經裡面講:「不可以小善而不為,不可以小惡而為之。」大善,是由小善慢慢累積起來的。以銀行存款來說,很少能一下存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現在每個月存一千、兩千……經過幾十年,就成大富翁了。

  所以,過去沒有修善積福,這一生還是很窮困,不要灰心,過去生中沒有修,今生就要忍耐,從現在開始繼續不斷地努力,等到過去生的業報受盡了,福德因緣成熟了,馬上就是光明的。

  古德有一段話:「作惡不滅,必有宿德,德盡必滅;為善不昌,必有餘殃,殃盡必昌。」「作惡不滅,必有宿德」,「宿」就是過去生。很多人做壞事,喪盡天良,逍遙法外,因為他過去有善法,但今生迷惑了,沒有修。「作惡不滅,必有宿德,德盡必滅」,等到善法銀行裡的存款統統用光了,就會走下坡,愈走愈黑暗。「為善不昌,必有餘殃,殃盡必昌」,「為善不昌」,做善事的人、做好事的人沒有發達,做什麼都不順利,是什麼道理?不是沒有因果,因果通三世,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大家要了解,一般人看不見的。「必有餘殃」,過去所造的惡業留到現在受報。「殃盡必昌」,現在要忍耐,繼續不斷地努力,持之以恆,最後一定會飛黃騰達。

  這些是人生的真理,佛法就是告訴我們這些道理。所以,剛才講王陽明在龍場驛悟道,他悟到什麼?就是「格物」。有一些學者主張,「格」就是研究,他用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看法來格物,認為研究宇宙萬事萬物就稱為「格物」,那就不對了,「物」跑到外面去了,怎麼去「格」?王陽明的房子旁邊有一叢竹子,他就研究這個竹子:「竹子為什麼一節一節,每一節都是空心的,這是什麼道理?」與胡適所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一樣的道理。

  王陽明研究竹子,就等於禪宗的參話頭一樣:「念佛是誰?」「誰在念佛?」抱著一句話頭來參。參到「山窮水盡疑無路」,一下開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王陽明參了幾個月,參到行住坐臥頭昏腦脹,忽然一下也悟到道理了,發現自己搞錯方向了!「格物不是研究外面,格物就是檢討反省,把心當中的妄想統統格掉。」悟到這個道理,就與道相應了。道在哪裡?道在心、在煩惱當中,大家要了解,不是外面有一個道,外面有道就錯誤了,南轅北轍。所以,王陽明就觀心返照,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現在起的是善念、惡念、雜念?統統看得見。

  大家要用心地功夫,一方面作學問,一方面做人做事,不相妨礙。為什麼要研究學問?人生活到老、學到老,當然要研究。佛經告訴我們,菩薩要從「五明處」學,要「博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什麼都要學,如儒家所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在學校裡念書,是一個大福報,什麼都要學,這是最寶貴的。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將來想要成大志、做大事,一切都在書本裡面。所以,要把書讀好,不是糊里糊塗,不是拿一張文憑就好了。必須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一切瞭如指掌,還要會通。假使沒有讀通,如一般人所說「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那就完蛋了。書裡面有很多知識、很多學問,要貫通,要拿來實用,這樣讀書就很有意思、很有味道。古人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現在不是讀聖賢書,而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要把教科書讀好。


(五)

  王陽明研究竹子為什麼是空的,結果開悟了。他不是研究外面,研究外面屬於科學,不屬於佛法。佛法是心法,經常要檢討反省,看看自己的心當中有沒有煩惱?有沒有妄想?假使有,馬上就要克制它、對治它。王陽明下了這個功夫,就在這裡用功,發現自己有一個毛病,他最喜歡一個江西景德鎮的瓷碗,看到就貪愛,忽然發現了:「哎呀!這是一個賊人啊!我現在淪落到這個地步,什麼都沒有,就剩一個碗,每天吃飯還要看看這個碗,很漂亮、很珍惜。」找到心當中的問題、心當中的煩惱,告訴自己不要貪了。第二天吃飯,還是很喜歡這個瓷碗。戒一天、兩天、三天……還是戒不掉,最後,他就用石頭把瓷碗敲破,敲破了,什麼都不愛了,突破了這一關。

  一般人都喜歡頭髮漂亮,頭髮是三千煩惱絲,我們出家眾把它剃得光光的。諸位天天洗頭髮、燙頭髮,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假使把你的頭髮剪壞了,還要發脾氣,這不是煩惱是什麼?王陽明把瓷碗打破以後,繼續不斷地觀心返照,念念分明,又開悟了,所謂「大悟幾十次,小悟幾百次」,這一次開悟,就和以前不一樣了,他說了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心法。「無善無惡心之體」,不起善念也不起惡念,保持無念,就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我們起心動念就是心在作用,心有善用、有惡用,還有不作用的時候。他悟到這個道理,算是第一步開悟了。

  今天我們講心法,把心法傳給你們,告訴你們:「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才是自己,要在這念心來淨化、來提升,人生就是愈走愈光明、愈來愈歡喜。」人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倫理生活、道德生活、心靈的世界。儒家說「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佛法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心靈,這是最重要的。

  希望你們要珍惜星燈營這段期間,我們辦這個活動,目的就是把這念心開示給大眾,希望你們除了家庭、身體、學業、技能以外,還要照顧自己這一念心。這念心必須自己照顧,任何人都照顧不了,老師沒有辦法,佛也沒有辦法,佛經裡面講:「解鈴還須繫鈴人」,妄想是自己打的,執著是自己造出來的,必須自己去化解。假使自己不化解,誰也沒有辦法。尤其是你們正值青春時期,假使男女情愛這一關沒有辦法作主,鑽牛角尖,就為情所困,就在這個爛泥坑裡跳不出來,所以必須要靠自己來淨化。人生除了談情說愛以外,人生的真理、人生的事業、人的生命,還有很大的空間。宋代理學家張載曾說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們要有這種心量,每個人都可以作天地的大事業。

  星燈營的時間有限,我們把佛法的精要濃縮再濃縮,布施、貢獻給大眾。《大學》云:「富潤屋,德潤身。」「富潤屋」,假使你有很多財富,可以買很多房地產、可以買很好的高樓大廈、可以買好車。財富從哪裡來?修善才有福報,沒有善就沒有福報,一個是過去修的,一個是現在努力。

  「德潤身」,道德,能夠使身體健康,心廣體胖。儒家的道德是什麼?仁、義、禮、智、信,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學校倫理、政治倫理,這就是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德。必須要修德;假使沒有德,就沒有格。修德,不是一下修得成功的,像你們這個世代就要積功累德,作學問、練身體,事業、學問、技能……要同時發展,如孔子所說「禮、樂、射、御、書、數」同時發展,也就是五育「德、智、體、群、美」同時發展。

  「富潤屋,德潤身」,現在補充一下,「法潤心」,佛法能滋潤大眾的心靈,檢討反省,定心、淨心、明心,要從這些方面來努力,將來一定能成大器、立大功、作大業、成大事,成為社會的中堅、中流砥柱。即使不是為聖為賢,最低限度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對得起師長。希望大眾在星燈營短短的三天兩夜當中,能夠得到最大的啟發。祝福大眾身體健康,吉祥平安,學業進步!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