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台禅寺一年一度的星灯营。现在为大家说明“星灯”的意义。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出家修行,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上半夜悟到四谛的真理,证阿罗汉果。四谛──苦、集、灭、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人生的真理。到了中半夜,又悟到十二因缘的道理,证缘觉果。
到了后半夜,忽然看到天上的星星,大彻大悟,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悟到这念心。
释迦牟尼佛说:“奇哉!奇哉!”非常奇怪,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不但人有,连虫子、蚂蚁都有。每个人也都看过星星、月亮,为什么没有开悟?由于妄想、执着,所以见不到自己的本具佛性。
每个人都有妄想,起心动念有善、有恶,有正、有邪,有清净的思想;有不清净的思想,有好的念头,也有不好的念头……把妄想歇下来,把它净化,这个心就清净了,这就是菩萨的心、如来的心。
经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每个人都有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福报,每一个人都能成正觉、都能超凡入圣、都能得到解脱,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既然每个人都有,为什么每个人的智慧不一样?六根的清净程度不一样?思想、观念不一样?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一百种人吃同样的米,但是思想、观念完全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家庭,兄弟姐妹的观念也不一样。又如,在学校念书,虽然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课本,但是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先天、后天……所有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知见就不一样。这就是思想、妄想。
第二个是执着。什么是执着?执着一个“我”。《金刚经》讲,每个人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观念坚深,所以要用平等观破除这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改变观念、看法。
孔子也是这么讲,人生在世对于任何一件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毋,与《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异曲同工之效,要破除执着!
这念心又称为佛性、无住心、本来面目、菩提心,每个人都有。“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由于妄想、执着而见不到心当中的自性光明,见不到慈悲、智慧、无住这一念本心。见到这念心,就不会虚度一生。等于太阳一样,太阳时时刻刻都在放光、发热,为什么看不见?因为被云遮住了,所以看不见太阳的光。我们这念心、自性光明、自性功德,也被云遮住了。
云,一个是乌云,一个是白云。乌云就是不好的念头,遮住了自性光明。一般人几乎每天都是乌云罩顶,善念很少。白云就是善念、就是功德,也遮住了我们的自性功德。所以,古德说:“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要明心见性,不但不起恶念,连善念也不起。
人生在世不外乎就是两重,一个是心,一个是境,你处理得很好,这一生就能功成名就;处理得不好,心是心、境是境,当中就产生了障碍。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根本道理是相同的,一个是心,一个是境。像诸位同学在学校念书,每一个人都希望学业有所成就,将来成为学者专家、成为工程师、当医师、当法官……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读书的目的在哪里?读书,就是在培养智慧、学业、技能、身体健康;第二,磨炼自己,养成人格。所以,现在的学校讲究“德、智、体、群、美”,就是这几个方向。
我们的心就像电台一样,电台的马力够不够、电力强不强?这念心有没有能?有没有量?能不能够发得出来?每个人都不一样。另一个是境,指外面的环境,学校有学校的环境,千差万别。修行也是一个心、一个境,明白这些道理了,学问、事业、功德、道业,就能够成就。
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颠倒,为什么?因为没有正知正见。诸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社会的精英,你们参加星灯营是很有福报的,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段时间,但能启发正知正见。星灯营就是在告诉每一位同学,这念心是最宝贵的,要时时刻刻净化你的心,安住你的心,心要作主;假使作不了主,动辄得咎。古人说:“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人与人之间不一定要相处很长的时间,大家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成就、互相薰修,还有很多开示,要善自珍惜,对于道理有所契悟,这是最重要的。禅宗祖师说,大悟几十次,小悟几百次。人生的道理非常多,除了书本以外,大地万事万物都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启发我们的人生。
释迦牟尼佛说每个人都有佛性,《六祖坛经》里面讲,地有东西南北,佛性没有东西南北,是平等的;人有男女老幼,佛性没有男女老幼,是平等的。佛经里面讲:“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人皆可以成佛。佛不是一个形相,佛是觉者,心当中的烦恼漏尽了,智慧、定力、慈悲、功德都圆满了,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是最圆满的境界。明白这个道理,朝这个方向努力,每个人都有一份。儒家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以现在来讲,每个人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社会的精英。无论是成佛、成尧舜、成未来的主人翁,都要从现在开始靠自己去努力,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不能好高骛远。
佛是什么?道在哪里?今天讲“星灯”,换句话说,就是讲这个“道”字。佛不是一个形相,为了尊师重道,藉由向佛像礼敬,表达我们的恭敬;其次,向佛学习,学习慈悲、平等的精神。经常反省检讨,把无明、烦恼化掉,保持心当中的光明。“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修了一切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善可修,心当中始终光明磊落,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
佛经里面讲,这念心“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两句话你们慢慢在日常生活上去思惟,什么叫作“莲花不着水”?什么叫作“日月不住空”?就是告诉我们这念心没有挂碍、没有颠倒,心很清净、很有智慧,好像莲花一样。所谓“莲出淤泥而不染”,社会就是淤泥,佛经讲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这个泥土、这个水、这个气氛变浊了。这个社会、世界很乱,就像一团淤泥,要在这个淤泥当中生存、生活,必须不染。
如何“不染”?对于一切不好的事物,要看清楚,心要远离,不要去尝试,很多事情不能去做,做了就会中毒。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该做的事一定要去做,不该做的事绝对不要去做……这就是“莲出淤泥而不染”。
莲花在淤泥当中生长出来,把清凉的水、香水倒在莲花上,很快就流走了,不留一点痕迹;把臭的水倒到莲花上,也是化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太阳、月亮在天上,没有挂碍,空间广大,我们做人做事必须要去体悟这个道理。这念心能够保持有定、有慧,能够保持这一念清净心,就像莲花一样,就像日月一样。
“星灯”就是指每个人都有的这念心。但是,每个人的妄想很多、执着很多。执着,一个是我执,一个是法执。我执是什么?执着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我的家、我的财产、我的事业、我的学问、我的身体、我的相貌、我的头发……所有都是“我”。虽然这些都要照顾,但是自己这念心迷失了,没有照顾好。
哪个是自己?一般人颠倒了,认为色身是自己,色身当然不离开自己。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一念清净心、这一念觉悟心、这一念智慧心、这一念不动心、知惭知愧这念心,要保养这念心。有了过失,要把它化掉。禅宗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尚书》云:“克念作圣,罔念作狂。”“克念”,克制自己的恶念、妄念。这个心有了过失,要检讨反省,知惭知愧,把它化掉。我们的念头有很多妄想、执着、烦恼,知道自己现在起善念?起恶念?起杂念?自己要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好的就保留,坏的就化掉。一个是知惭知愧,一个是忍。能够“克念”,就能够做大事、立大功、建大业,就能超凡入圣。
佛法一切法门都是对治法门,“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诸位除了做人做事、作学问以外,还要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虚度一生。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愈走愈光明,要在心地上来用功。
春秋时代的卫国大夫蘧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经常检讨反省,活到五十岁了,知道四十九年以前做了很多错事,发惭愧心、忏悔心,赶快改正。所以,除了学问、事业以外,还要知道心法,这是最重要的。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教育一个是“授业”,一个是“解惑”,“传道”就淡化掉了。
这念心要定、要净、要明、要空。什么叫“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而是没有杂念、没有妄念。一般人都说孔子很有学问,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孔子什么都没有吗?不是的。学的时候,什么都要学;学了以后,不我慢、不贡高,没有我相、没有人相。心量广大,无有边际,“空空如也”,保持平静、保持宁静、保持谦卑,安住这一念觉性。人就是要谦虚、要谦卑、要和谐,现在一般人学了一点东西,就到处去炫耀;学了一点佛法,就认为自己是大善知识,不炫耀自己,好像肚皮都胀破了。觉性才是根本,如果觉性糊涂了,学什么东西都是障碍。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一般人只知道追求知识、追求技能,什么都学当然是好事情,但最根本的这念心却忽视了,外面的大风大浪一来,禁不起考验,马上就会变节。什么原因呢?“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没有打好,这个心禁不起外面的大风大浪。文学家苏东坡曾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八种境界──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称”,人家赞叹你:“你这位同学品学兼优,是全校的高材生,外貌、品德、才能都是一流的,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你听了这些话作何感想?心中很欢喜,这风就把你吹动了。所以,必须要在这念心上来磨炼,这是明心见性、修心养性的学问。以出家众来说,人家称赞你:“你是乘愿再来的菩萨,能说会道,修行也好,是大菩萨住世!”听了很高兴,就被这风打动了。希望诸位能在星灯营当中得到一个东西──应无所得,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要在这个地方来用功,这就是道。
大众都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未来的主人翁,假使明白了心法,愈走愈光明,运用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根本。在社会上不论是从事什么行业,要有福德、要有智慧,心要定、要净、要明,这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把这个基础打好了,无论修十层楼、一百层楼都没有问题;假使根基、地基打不好,可能修个十层、二十层就会垮掉。星灯营就是传这个心法给大众,希望大众在这几天当中找到这条人生的路,这就是心路历程。
每个人心里面有三个大的烦恼──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同三个不定时炸弹。儒家所说,一个是天理,一个是人欲。什么是天理?要觉悟,就能战胜欲望;不是不要欲望,而是把它净化,该要的就要,不能要的就不要,要了就会中毒。以佛法来讲,我们心当中都有两重天,一个是功德天,一个是黑暗天;一个是佛的世界,一个是魔的世界。所以要时时刻刻觉察、觉照、觉悟。
王阳明也是讲这个道理:“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捉拿山上的贼很容易,派个大部队就能围剿他、就能使他归顺;但是捉我们心当中的贼就不容易了,心当中的贼就是贪、瞋、痴,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我相、人相、众生相在心当中,所以要时时刻刻防备这些贼;假使不防备,放纵自己,贼人出来了,自己还不知道。
佛经里面有一个“盲人摸象”的公案。象,就代表道。每一个人、每一个宗教都讲它的道是最真实的、是最究竟的、是最高的,其他的都不行,这是卖瓜说瓜甜。盲人摸到象的肚子,说象像一个平原;摸到象的腿,说象像一座山;摸到象的尾巴,说象像一支扫帚;摸到象的耳朵,说象像一把扇子……这些都只是象的一部分,看不到象的全貌。为什么看不到象的全貌?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外道都有自己的执着,所以看不到这个道,必须破了我执、破了法执,把三惑漏尽,才知道“道”究竟在哪里。道,不是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可以用公式、用方式来实践。
佛法里面讲,修戒、定、慧,就可以成道;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可以成道;修十二因缘,就可以成道;修四谛,就可以成道。所以,佛法就等于学校一样,有做人的学校、生天的学校、成道的学校。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于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人格就能够完整,这就是做人的学校,这是根本、地基。
第二,是生天的学校,就是修十善。不是想生天就能生天,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就像你们读大学、读研究所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毕业,但是你天天在这里作梦:“我想要大学毕业,想要拿硕士、拿博士。”不可能的事!必须一步一脚印,要去努力。经过努力,一定有你一份。所以,方向不要找错了。想生天,必须修十种善法,不是祷告就能生天。开悟的学校,要修戒、修定、修慧。要想证罗汉果、缘觉果,就要修四谛法门、修十二因缘。要想证菩萨果,就要修六波罗蜜。功德圆满了,烦恼漏尽了,就是如来佛。
所以,佛法是智慧的,行解并重。只有行还不够,还要知,你先要知道,进一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打破沙锅问到底。佛法以人为根本,不管做什么事情,先建立完整的人格。佛法说,“闻道有先后”,每个人来听经闻法、禅修打坐,因缘都不一样,有先、有后,先进道的为师兄,后进道的为师弟,这是伦理。就像读大学一样,有学长、学弟、学妹,这个伦理是一个次序,不能破坏。“闻道”,《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闻、思、修三慧。人生的道理很多,假使不闻,就不知道。等于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是学,一个是思。学了以后要思,就是要了解其中的道理。修,就是行。
王阳明也讲“知行合一”。在学校里念书,无论什么课程,就是一个知、一个行。在外面做任何事情,也是一个知、一个行。如《中庸》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面四个阶段是“知”,后面“笃行之”就是“行”。研究学问也是一样的,一个是知,打破沙锅问到底,人生就很有意思,活到老、学到老,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迷糊。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王阳明本在朝廷当官,后来贬至龙场驿,他想:“我以前想当官,现在官场已经告一段落、没有希望了,现在我想要超凡入圣。”如何学作圣人?总是要有一种根据,在《大学》里面讲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明德”是什么意思?每个人心当中有一个“明德”,就是佛经所说每个人都有佛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己能够修行、建立完整的人格还不算,还希望每个人都能觉悟,最后要达到圆满的程度。儒家也讲道,如: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佛法与儒家同样都讲“觉”,只是程度上有深浅。所以除了研究学问以外,这个是我们的本分。假使这个地方下过一番功夫,遇到境界,人就不容易倒下去;即使倒下去,也爬得起来。假使没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人一倒下去,就不容易爬得起来。所谓“但得本,莫愁末”,这个就是本。
孔子讲“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要定心、净心、明心。自古以来总有人想统治世界,现在的人也是一样要称霸世界。《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想统领天下,先要把国家治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把国家治好,第一个先要把家庭治好;假使家庭都不伦不类、乱七八糟,想治理国家是不可能的事情。家庭伦理是根本,所谓“家和万事兴”。伦理,就是一个次序,违背了这个伦理、违背了这个次序,家庭就会乱掉。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学校伦理、宗教伦理……这些都要了解,这就是根本。
以家庭伦理来说,所谓“父慈子孝”,作父母的要慈悲,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饮食、学问;相反地,子女得到这些恩惠、关照,要尽孝道,要知恩、感恩、报恩,这是儒家所说的伦理道德。假使父不慈,子当然就不孝,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佛经说整个世界都是相对的,明白了这念心,就是绝对的世界。相对的世界,到最后都是无常、都会分散,世界上哪里没有分散的?因为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兄友弟恭”,作兄长的要友爱弟弟,弟弟对兄长要恭敬,这是相对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就是一个伦理。
社会伦理,如敬老尊贤。一个是老人,一个是贤人。对于老人、对于贤人,我们要尊敬、要礼让。政治伦理,就是一个忠、一个义。在下位的人要忠,在上位的人要义,要照顾下面的人。学校伦理,就要尊师重道。宗教伦理,师资道合。这就是善法、这个就是根本。假使不知道这个根本,人就容易颠倒、容易失败。
儒家的思想就是“内圣外王”。王阳明官场失败,想要修行,怎么修?《大学》里面提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想把国家治好,先要把家庭治好。家庭一般有祖父、祖母、父、母、子或女,所谓“五口之家”,一个小家庭、一个中等规模的家庭都治不好,怎么能够管理国家?不可能的事情!依此类推,范围愈来愈小、愈来愈浓缩,就能找到它的根源。
想把家庭治好也不容易,你慢慢去观察,很多家庭四分五裂,吵吵闹闹,貌合神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不像一个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万丈高楼平地起,先要修身,先把人格建立好。怎么修身?最低限度,要做到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要有德行,必须从心地上做起,一个是善法,一个是反省,一个是检讨。把身修好了、人格建立好了,家庭就能圆满。
“欲修其身者”,怎么样才能把人格建立好?“先正其心”,要把心摆得端端正正,这就讲到心法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要摆端正,不偏左、不偏右,心当中时时刻刻都是光明正大。这个道理每个人都会讲,但是不容易做到。知道了以后,还要经过思惟,透过第六意识,闻思修。了解为什么要去做了,就一定去做,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去做,人生就走歪了。
“先正其心”,心怎么样才能摆得端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在哪里?意就是第六意识,你们听法的这个想法,“怎么样心才能诚?”就是这么想。无论是作文章也好、学数学也好,做什么都要经过这一个思惟。儒家说:“不诚无物”,心要诚、心要净。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有正确的观念。假使思想、观念错误了,意不会诚。所以,要有正确的观念,要有正知正见。“致知”,这个知怎么样才能够净化?怎么样才能有正确的思惟、正当的思惟、合理的思惟?
“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找到人生的道。“格物”,“格”就是革面洗心,检讨反省这念心有没有过失?也就是《尚书》所说的:“克念作圣,罔念作狂。”“物”就是物欲,贪、瞋、痴,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这些称之为“物欲”。
人不要物化,现在很多人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物品一样,没有人格、没有灵魂了,就是物化了。为了爱漂亮,头发去染色,红的、黄的、金的……。染多了,头发会掉,不但掉,头皮都会中毒,没有好处。或者去纹眉、装假睫毛,耳朵要拉长,鼻子要隆高,嘴巴要开刀,脸上要打玻尿酸、肉毒杆菌……整个人统统物化掉了。每个人都希望美好,但是忘记这念心了。所谓“人老心不老”,无论怎么样去装饰外貌,还是会老化。这念心要定、要净、要明,要知惭知愧,要有善法,要检讨、要反省,要有慈悲,等于儒家所说“温、良、恭、俭、让”,这念心经常都是平静、都是安稳、都很愉快。
诸位年纪很轻,读小学时是一个相貌;读中学,又是一个相貌;长大成人了,读大学,又是一个相貌……相貌一直在变。大学毕业了,当老师,或在社会上作种种事业、开公司,大学生的身分已经没有了,变成父亲、变成母亲、变成董事、变成董事长、变成老师……你认为董事长是你吗?父亲、母亲是你吗?都不是的!每一个过程都在演变,最后成了老太婆、老公公,人就是如此的。
从孩童时期一直到老,哪一个是你?小学生是你?中学生是你?高中生是你?董事长是你?老师是你?父亲、母亲是你?……都不是的。执着自己的相貌,相貌也不是你。什么才是自己?诸位听法这个心,这念心才是你自己,要定、要净、要明,这个心尽量减少烦恼。从小到老,这念心都存在,“人老心不老”。懂得这个道理了,人永远年轻,不但现在年轻,未来都是年轻。
所以,除了在身体上去美化以外,不要忘记庄严我们这一念心,这才是自己。“诸行无常”,外在的一切没有办法掌控,经过时间、岁月的摧残,人会变老。不但人如此,山河大地、树木……都会老化,都是无常。佛经告诉我们,什么才不会老化?就是道!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就是道,无始无终。
经上说诸佛菩萨“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是“大事”?今天我们办星灯营,就是告诉诸位,除了身体、家庭、学问、事业以外,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要照顾这一念心,这就是大事因缘。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在这里用功,这个心才能真正地得到净化;否则,人生当中除了学业、事业以外,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学业来说,就算拿到博士、双博士,差不多三十岁了。拿到这些学位以后,假使没有福德因缘,也没有办法成就大器。
报纸上刊载,美国有三万多个博士失业,靠政府发食物券救济。有一句话说:“毕业就是失业”,这句话不正确。但是,必须了解以后才知道为什么不正确。每个人都有先天、后天,福德不一样、身体健康不一样、智慧不一样、因缘果报不一样。既然不一样,当然成就也是不一样。
看看报纸,社会上到处都在找人才,所以不要灰心。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要怕将来没有前途、没有事业,而要想将来有了这个前途、有了这个位置,自己是不是承担得起?你的学养、智慧、技能、身体健康,还有语言、福报、心法……统统具足了,到处都要聘请你,古往今来都是如此的,大家要了解。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明白这些道理了,人生愈走愈光明。
星灯营就是告诉大众一条路,诸位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都是社会的精英,“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现在还来得及,身体要健康,要修善才有福报;假使没有福报,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就。中国有一句俗话:“救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贫。”什么原因?这个人没有饭吃,一个礼拜给他饭吃;这个人有病,我们赶快想办法把他送医,这些都做得到。但是,要使他一生衣食无缺、使他升官发财,没有办法!为什么没有办法?这就是每个人的福报。他没有这个福,你给他享这个福,也不容易成就。
福,就是善法,相当于这一生的经济。假使过去生中修了善法,就像银行里有存款,当然一生下来就很自在。有些人说:“师父,我们佛法讲因果,可能不实在呀!”“为什么不实在?”他说:“我看到很多人从来不做善事,这一生却富贵逍遥。有些人兢兢业业地修善积福,却一身的贫苦,生活、环境并没有改善。哪里有什么因果?”你慢慢观察,社会上确实有这种现象。他前世修过善,善法银行里有了存款,现在是在挥霍自己的福报,等到银行的存款用光了,由于今生没有修善,就成了穷光蛋,这一生所造的恶业马上现前,就要去承担、就要去受报。
有的人虽然现在努力修善,但过去生中没有修善、没有福报,善法银行里没有存款,就必须忍耐,继续不断地努力,在善法银行里存款。所以佛经里面讲:“不可以小善而不为,不可以小恶而为之。”大善,是由小善慢慢累积起来的。以银行存款来说,很少能一下存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现在每个月存一千、两千……经过几十年,就成大富翁了。
所以,过去没有修善积福,这一生还是很穷困,不要灰心,过去生中没有修,今生就要忍耐,从现在开始继续不断地努力,等到过去生的业报受尽了,福德因缘成熟了,马上就是光明的。
古德有一段话:“作恶不灭,必有宿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必有宿德”,“宿”就是过去生。很多人做坏事,丧尽天良,逍遥法外,因为他过去有善法,但今生迷惑了,没有修。“作恶不灭,必有宿德,德尽必灭”,等到善法银行里的存款统统用光了,就会走下坡,愈走愈黑暗。“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为善不昌”,做善事的人、做好事的人没有发达,做什么都不顺利,是什么道理?不是没有因果,因果通三世,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大家要了解,一般人看不见的。“必有余殃”,过去所造的恶业留到现在受报。“殃尽必昌”,现在要忍耐,继续不断地努力,持之以恒,最后一定会飞黄腾达。
这些是人生的真理,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些道理。所以,刚才讲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他悟到什么?就是“格物”。有一些学者主张,“格”就是研究,他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看法来格物,认为研究宇宙万事万物就称为“格物”,那就不对了,“物”跑到外面去了,怎么去“格”?王阳明的房子旁边有一丛竹子,他就研究这个竹子:“竹子为什么一节一节,每一节都是空心的,这是什么道理?”与胡适所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一样的道理。
王阳明研究竹子,就等于禅宗的参话头一样:“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抱着一句话头来参。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一下开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王阳明参了几个月,参到行住坐卧头昏脑胀,忽然一下也悟到道理了,发现自己搞错方向了!“格物不是研究外面,格物就是检讨反省,把心当中的妄想统统格掉。”悟到这个道理,就与道相应了。道在哪里?道在心、在烦恼当中,大家要了解,不是外面有一个道,外面有道就错误了,南辕北辙。所以,王阳明就观心返照,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现在起的是善念、恶念、杂念?统统看得见。
大家要用心地功夫,一方面作学问,一方面做人做事,不相妨碍。为什么要研究学问?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当然要研究。佛经告诉我们,菩萨要从“五明处”学,要“博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什么都要学,如儒家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在学校里念书,是一个大福报,什么都要学,这是最宝贵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将来想要成大志、做大事,一切都在书本里面。所以,要把书读好,不是糊里糊涂,不是拿一张文凭就好了。必须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切了如指掌,还要会通。假使没有读通,如一般人所说“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那就完蛋了。书里面有很多知识、很多学问,要贯通,要拿来实用,这样读书就很有意思、很有味道。古人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不是读圣贤书,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要把教科书读好。
王阳明研究竹子为什么是空的,结果开悟了。他不是研究外面,研究外面属于科学,不属于佛法。佛法是心法,经常要检讨反省,看看自己的心当中有没有烦恼?有没有妄想?假使有,马上就要克制它、对治它。王阳明下了这个功夫,就在这里用功,发现自己有一个毛病,他最喜欢一个江西景德镇的瓷碗,看到就贪爱,忽然发现了:“哎呀!这是一个贼人啊!我现在沦落到这个地步,什么都没有,就剩一个碗,每天吃饭还要看看这个碗,很漂亮、很珍惜。”找到心当中的问题、心当中的烦恼,告诉自己不要贪了。第二天吃饭,还是很喜欢这个瓷碗。戒一天、两天、三天……还是戒不掉,最后,他就用石头把瓷碗敲破,敲破了,什么都不爱了,突破了这一关。
一般人都喜欢头发漂亮,头发是三千烦恼丝,我们出家众把它剃得光光的。诸位天天洗头发、烫头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假使把你的头发剪坏了,还要发脾气,这不是烦恼是什么?王阳明把瓷碗打破以后,继续不断地观心返照,念念分明,又开悟了,所谓“大悟几十次,小悟几百次”,这一次开悟,就和以前不一样了,他说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心法。“无善无恶心之体”,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保持无念,就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心在作用,心有善用、有恶用,还有不作用的时候。他悟到这个道理,算是第一步开悟了。
今天我们讲心法,把心法传给你们,告诉你们:“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才是自己,要在这念心来净化、来提升,人生就是愈走愈光明、愈来愈欢喜。”人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道德生活、心灵的世界。儒家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佛法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心灵,这是最重要的。
希望你们要珍惜星灯营这段期间,我们办这个活动,目的就是把这念心开示给大众,希望你们除了家庭、身体、学业、技能以外,还要照顾自己这一念心。这念心必须自己照顾,任何人都照顾不了,老师没有办法,佛也没有办法,佛经里面讲:“解铃还须系铃人”,妄想是自己打的,执着是自己造出来的,必须自己去化解。假使自己不化解,谁也没有办法。尤其是你们正值青春时期,假使男女情爱这一关没有办法作主,钻牛角尖,就为情所困,就在这个烂泥坑里跳不出来,所以必须要靠自己来净化。人生除了谈情说爱以外,人生的真理、人生的事业、人的生命,还有很大的空间。宋代理学家张载曾说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们要有这种心量,每个人都可以作天地的大事业。
星灯营的时间有限,我们把佛法的精要浓缩再浓缩,布施、贡献给大众。《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富润屋”,假使你有很多财富,可以买很多房地产、可以买很好的高楼大厦、可以买好车。财富从哪里来?修善才有福报,没有善就没有福报,一个是过去修的,一个是现在努力。
“德润身”,道德,能够使身体健康,心广体胖。儒家的道德是什么?仁、义、礼、智、信,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学校伦理、政治伦理,这就是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德。必须要修德;假使没有德,就没有格。修德,不是一下修得成功的,像你们这个世代就要积功累德,作学问、练身体,事业、学问、技能……要同时发展,如孔子所说“礼、乐、射、御、书、数”同时发展,也就是五育“德、智、体、群、美”同时发展。
“富润屋,德润身”,现在补充一下,“法润心”,佛法能滋润大众的心灵,检讨反省,定心、净心、明心,要从这些方面来努力,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立大功、作大业、成大事,成为社会的中坚、中流砥柱。即使不是为圣为贤,最低限度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师长。希望大众在星灯营短短的三天两夜当中,能够得到最大的启发。祝福大众身体健康,吉祥平安,学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