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百零一年度春季僧众禅七导师开示

(一)

  禅七的目的,就是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就是道。道,有深、有浅,有究竟也有方便。所谓的“方便”,就是要为究竟的“道”作一个准备。

  例如,到大陆也好,到台北也好,或是到中台禅寺,或是去印度朝圣,大陆、台北、中台禅寺、印度,就是我们的目的,方向不要弄错。到印度朝圣,必须要准备很多方便,要具足很多资粮,第一,身体要健康;第二,目的是去朝圣、去寻根,知恩、感恩、报恩;第三,要组织一个团队,组织团队要办很多手续,还要有往返的路费,还要遵守旅行团的规矩,这就是方便道。没有到达目的,一切都是方便;没有这些方便,也无法达到目的。

  佛经里面讲,要广积福慧资粮。为什么?目的就是要成正觉。没有福慧资粮,因缘不具足,就不能成功。所以,福慧资粮就是方便。成道很重要,方便也很重要。成正觉是我们所追求最高的道,此外,三皈、五戒、十善、八关斋戒、菩萨戒也是道,这些都是方便;没有这些方便,我们的福德、智慧就不具足、不充实。

  无论是出家或在家,从过去到现在,大众都是广积福慧资粮,这就是方便;在禅堂里,就是究竟法门。有前前才有后后,有耕耘才有收获,有前面那些资源,才有现在的成果,这就是一贯的脉络。

  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目的都是在对治我们的烦恼、执着。打坐就是心地法门、无上道、究竟道。心地法门是什么?悟到这念心,安住这念心,保养这念心,就属于修道位。假使悟到心外无法、心外无佛,不但是悟道,心外无上,就是无上菩提道。修行就是一个知见,知见很重要;假使知见错误了,南辕北辙,本来要往南边走,却往北边跑,与道毫无相关。

  世间上所有的宗教,都说自己的道是最真实的。哪一个是最真实的?只有佛法才是最真实的,大家要了解。所谓“盲人摸象”,一个盲人想要了解象的全貌,摸到象的腿,说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象的尾巴,说象像一支扫帚;摸到象的鼻子,说象像一根水管;摸到象的肚子,说象像一面墙壁;摸到象的耳朵,说象像一把扇子。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看到整只象的全貌,却坚持把象的一部分当作全部。

  象,即是譬喻“道”。什么人才能看到象的全貌?什么人才能如实见道?只有如来。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惑漏尽,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虽然同样是打坐,每个人都有这念心,这念心所反映的情形完全不一样。有些人打坐看到心里面出现一些影子,认为那就是道,不是的!

  “佛者,觉也。”学佛要学什么?就是要觉察、觉照、觉悟。觉察心当中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悟什么?悟我们这念心。一般人听到“修道”,就以为道是修出来的。道是现成的,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是现成的、本具的,不是修出来的。把身口意三业的毛病,统统修得干干净净,那就是戒定慧。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口业清净,这些是很粗的烦恼。除了粗的烦恼,还要靠打坐,把细的烦恼化掉。心当中没有贪瞋痴,这个不简单,由粗到细,细中再细,就是要进步再进步。怎么进步再进步?就要用心地法门、心地功夫。

  坐在这里只有这一念心,定慧功深,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第一,就是不动;第二,这念心要清楚明白,这就是慧。看到好的不欢喜,看到坏的不烦恼,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不动,就是清楚,就是明白,就是作主,像香烟一样冉冉上升,当中没有空隙,不夹杂、不间断,达到金刚喻定、无间道,这样才能破除无始无明。所谓“无明分分断,真如分分现”,破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这是初地菩萨;破最后一分无始无明,就成无上正等正觉。


(二)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儒家说:“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是一样的道理。佛法不能离本,要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三者是相连的,缺一不可。无论是出世法或是世间法,离开了人、离开了这个身体,都没有办法修行。

  首先,要建立完整的人格,怎么建立?在儒家来说,做到“仁、义、礼、智、信”;以佛法来说,就是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了家更要提升,除了人格,还要有僧格。无论是人格也好,僧格也好,还是以人为根本。僧格建立了,也不能缺少觉悟的心。假使没有觉悟的心,世间法、出世法,都没有办法成就。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无论是世间法或出世法,要有这个身体,要靠我们的智慧、德行、福报,才能够成就。古人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身体都没有了,什么都不要谈了,所以,身体很重要,平时就要调身、调心,不能把身体毁掉,只是不执着色身。

  佛法告诉我们无常,这个身体是臭皮囊,时间、妄念都是无常,在无常当中要赶快广积福慧资粮,要脱离无常;不能因为世间无常,就消极、悲观。从灵泉到中台二十多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就是无常,假使没有道心、没有精进心、没有大愿心,没办法成就自己的福慧资粮。

  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为什么要打坐?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悟道?为什么要养道?为什么要成道?古德说:“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养道难,养道容易成道难”,修行是专修,如果不知道道在哪里,这一生走错了,南辕北辙。佛教有很多宗派,没有办法会通,就在十字街头犹豫、观望,成道是不可能的事。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个道理必须要知道,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对治。对治什么?第一个见思惑,第二个尘沙惑,第三个无明惑,无论禅、律、密、净,都是一样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各宗派都是各说各话,使很多修行人迷失方向。如古德所说:“学道如牛毛,成道如麟角”,什么原因?是知见的问题。知见错了,走错了方向,就算有信心,还是南辕北辙。前面是一个悬崖,你跑得快就死得快;假使不跑,原地踏步,还可以保存生命。

  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知见很重要,不问你怎么修行、怎么精进,只管你是什么知见?“道在哪里?心在哪里?”就是这个知见,了解这个知见了以后,行住坐卧都是道、穿衣吃饭都是道;假使不了解,打坐不是道、诵经也不是道、拜佛也不是道,因为对道的认识错误了。

  古德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从过去到现在,都特别注重知见。打禅七、打佛七的目的,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是“明心见性”?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要定、要净、要明,要一心不乱,要定慧等持,所有的宗派都是这么讲。净土宗打佛七,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颠倒、没有昏沉,这是事一心不乱,这当中还有一句佛号,这是方便;最后,要达到理一心不乱,这句佛号不要执着,也要扔掉,这就是禅。现在直截了当告诉大众,打坐就是要达到这个程度。

  因此,净土宗也是“念而无念”,念了佛以后,归于无念。无念,就是无妄想、无杂念,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就是定;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觉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就是道。看看这念心净化到什么程度,还有深、有浅。

  假使念佛不知道这个道理,东求、西求、南求、北求,始终离道十万八千里。所以,憨山大师云:“净土就在净心中,不得向外别寻觅。”所有法门都是在净化我们这念心,看看自己净化到什么程度?第一个程度,把见思惑化掉;第二个程度,把尘沙惑化掉;第三,把无明惑化掉,这样就能成无上道。假使不了解这个根本道理,修行就走错路了。


(三)

  一切法门都是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这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道理,大家不要怀疑。明白这个道理了,动也是道,静也是道,行住坐卧都是道。禅宗祖师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我们这个世界就像百花丛一样、像万花筒一样,光怪陆离,不论走到什么地方,这念心都要光明、都要不染着、都要清净、都要自在。有了过失,马上把它化掉;一点点贪爱、执着,都要化掉,要“片叶不沾身”。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心中有一点点障碍,就是业。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打了妄想,照它一下:“谁在打妄想?”把它照破,保持定慧等持;有了烦恼,马上把它化掉,惭愧、忏悔。

  明白这个道理了,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心,就是菩萨心,就是佛心。修行必须要在这里用功,这个功夫用上了,这一生就不会白费。看看无住心到达什么程度?六根要清净。假使六根不清净,修什么法门都没有用。

  理上虽然悟了,事上不管用。虽然说不起贪爱,这个心照样起贪爱;打坐不想昏沉,照样昏沉。为什么?这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所以,《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悟什么?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就是我们的觉性,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每个人都有。达磨大师弟子波罗提尊者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打坐就是“收摄在一微尘”,什么都不要想,就是这么修。

  我们平时建设道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要提起来;进了禅堂,统统放下,只有这念觉照的心、听法的心,把它收回来,“在一微尘”。在禅堂里面,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心法。净土宗不讲心,而是以莲花为譬喻,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是一样的道理。莲,就是指心莲。这个世界是一个大染缸、是一团淤泥,你跳进去身上就会脏、就会臭,就会染上很多淤泥。淤泥是什么?就是烦恼。所以,必须像莲花一样。

  莲花在哪里?在淤泥当中才有莲花,所以,有众生才有菩萨,所有的佛都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的。这念心怎么样才能不染着?就像莲的叶子,把臭水倒到叶子上不会染着;把香水倒到叶子上,它也不染着。我们这念心也是一样,见到好的不要执着、不要欢喜;看到坏的也不起烦恼、不要讨厌。这样慢慢磨炼自己,觉察、觉照自己,这念心像莲花一样,就是不染。

  禅宗祖师说,修行就是“解黏去缚”。什么是“黏”?我们的六根对六尘,看到什么都执着为“有”,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就像蜜糖一样,就“黏着”上去了。修行必须把“有”的观念去掉,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因缘所生法”。禅七,也是因缘所生,有禅堂、主七的法师、监香,还要有禅堂的规矩。过了七天,这些条件统统散掉了,禅七就结束了。这个道场也是因缘所生,大家出钱出力,因缘和合,用种种材料组合起来的,经过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老化了,因缘散掉了,就没有了。一切世间法都是缘起,没有一个永久的存在。


(四)

  要对治自己的无明,平时就要修缘起性空观、无常观,破除我们的执着。这个世界也是成住坏空,整个世界都在老化,没有一个永久的存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佛经记载,现在是末法时代,整个地球都在变化当中,什么灾难都来了。我们一个人活到八十岁、一百岁往生,一般人认为这是死亡,其实,我们一生下来就在生灭、就在死亡,过了一天,就等于死亡一天;过一分钟,细胞就死亡一分钟……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有这种智慧。

  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有成、住、坏、空,没有哪个地方不会坏掉,这是大期生灭;住在地球上的众生,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有一定的期限,有生、老、病、死,这是中期生灭。这个世间每一个钟头、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生、有灭。

  我们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都在生灭当中;我们这念心,受、想、行、识,则有生、住、异、灭四相,也是生生灭灭。我们这个心是每一个念头组合起来的,一个念头过去,一个念头来。一个念头有生、住、异、灭四相,举例来说,现在口渴了,想喝水,这是第一个念头,这就是生相。把茶杯拿在手上,里面确确实实有水,确定了就安住,这是第二个念头。把水喝下去,感觉很可口、很舒适,喝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这味道就不一样了。第一口很舒适、很香甜,第二口也不错,第三口、第四口……觉得淡而无味,就不想喝了。这个念头始终在变化,这就是在变易当中,就是异。第四,到最后不想喝了,喝水的念头完全没有了,就是灭。再看到饼干,又起了想吃饼干的念头,都是一样的,生、住、异、灭。一个人从早上到晚上,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都是生、住、异、灭。进一步把它细分,每一个念头当中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刹那又有九百个生灭,这就是无常。

  世间上一般人不了解身体是无常,心也是无常。《楞严经》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世间上所有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不要去追逐名利财色。追求不到,只是一身的烦恼;追求到了,到最后还是一场空。世间上没有哪一件事情分析到最后不是空,你能够掌握什么东西呢? 因此,我们要坚住修行、要打坐。打坐的目的是什么呢?《楞严经》云:“观性元真,唯妙觉明。”我们的佛性、觉性、灵知灵觉,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要定、要净、要明,要经过千锤百炼,把所有的无明渣滓化掉,就是自己。

  第三,“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密宗观日轮、观月轮……观,就是一个生灭。晚课课诵也是一样,放蒙山主法作观,有能观、有所观,观了以后,必须把它空掉,没有能观之心,没有所观之境,当中也没有法,一切归于自心。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想一个相出来,只是尘劳境界,执着这一个境界,就是尘、就是垢,障菩提、障涅?,得不到解脱。所以,“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四十二章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无常经》亦云:“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依经我略说,智者善应思。”道理是一样的。这个世界到最后会坏掉,是无常、靠不住的,必须在这念灵知灵觉来用功,就能脱离无常。所谓“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什么是菩提心?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要清楚、要明白、要作主、要不染着,就是《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念心法尔如是,寿命无量,这就是道。

  这念心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每个人的修证都不一样。《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道在哪里?就是当下听法这念心、这个觉性。这念心散掉了,这念心没有收回来,就是根、尘、识十八界,就变成众生了。要把这念心收回来,收回来以后还要安住、还要净化,因为里面还有很多不定时的炸弹,假使不知道净化,只知道念佛、持咒、诵经,这个定是石头压草,“草”就是我们心当中的无明、烦恼,用石头把它压下去,不要让它长出来。但是,定散掉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定现前了,还要把草拔掉,这就要靠智慧。

  禅宗祖师云:“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把心当中的烦恼化掉,发一个惭愧心,用种种方法来对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修缘起性空观,修了以后,要归还原处,这念心保持正念。“修而无修,念而无念”,修了以后,没有能修、没有所修,坚住正念;念了以后,没有能念、没有所念,坚住正念,要返本还源。

  经云:“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什么意思?念了很多佛,到最后能所俱空,没有念一句佛号,安住觉性;诵了很多经,能所俱空,归还自性;修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了以后,修无修修,能所俱空,用般若波罗蜜把它空掉,归还自性,保持觉性。这样才是道,其他都是对治法门。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来对治我们的悭贪。布施完了以后,没有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对象、没有当中的法,三轮体空,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假使不空掉,就只是人天福报;空掉,就是道,归还自心。持戒,对治毁犯。持了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菩萨戒,要持而无持,能所俱空,最后会归心地,证无上道、证菩提道。忍辱,对治瞋恚,忍到最后能所俱空,归还自心。六波罗蜜每一度都要能所俱空,称为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归还本心,就成无上道。所以,六波罗蜜当中,“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修了前五度,假使不把它空掉,将来享受人天福报,这只是福报。假使不了解修行的目的是菩提、涅?,就是空过一生。


(五)

  菩提,就是无住心。打坐时,这念心什么都不住。不住,就是不执着,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你想到过去,心就住在过去;想现在,心就住在现在;想未来,心就住在未来。这念心非常地微妙。不住美、不住丑,一般人看到哪个人美,就打妄想;看到丑的人,就心生讨厌。哪个是美?哪个是丑?每个人对于美丑的观念不一样,世间上的美丑不是绝对的。

  禅宗祖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一切都是虚妄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是我们人为出来的。内、外也是相对的,在禅堂里认为禅堂是内、走廊是外,这是我们在禅堂里的定位;站在走廊上来观察,走廊又变成内,外面的庭园又变成外了;以庭园为中心点来观察,庭园又变成内,外面的马路又变成外了。明、暗也是相对的,有明就有暗,不要执着明暗。禅堂里电灯一开,就是明;电灯一关,就是暗。禅堂究竟是明还是暗呢?有很多动物晚上看得见,白天看不见,你认为现在是暗,有很多动物看到是明。由于业报不一样,所以感受就不一样。大家要去了解这些道理,世间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在相对的世界当中,就不幸福、不快乐,只是一个虚妄的境界。

  所以,要安住在无住心,不住过去、不住现在、不住未来,就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相对的境界,就得到解脱,就超凡入圣。打坐只有听法这一念心,念念分明,要保任这念心。看自己保养多久,假使能保养半个钟头,整个身心都不一样,就坐到一支好香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要悟这个道。无住心,就是菩提心。为什么强调这个道理?这是一种真理,你自己亲身体验看看,这念心什么都不住,马上就不一样。整个心境的变化都不一样。但是,这念心里面有很多渣滓、很多垃圾,清净心现不出来。禅堂就是一个火炉,要把这些渣滓、这些垃圾千锤百炼。因此,在动静闲忙当中不离当念,要忍得下来。

  所以,古德说:“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澈骨,争得梅花扑鼻香?”确确实实是如此的。“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什么是劳?每个人都在尘劳当中,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尘,眼耳鼻舌身意是根,六根对六尘,就是众生境界。想要摆脱众生境界,怎么摆脱?就算把身体烧掉也不能摆脱,必须要把它转化、净化,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不是简单的。

  一般众生眼以色为食,眼睛要看好的、有刺激性的,光怪陆离,心里面才欢喜,这是众生境界。耳朵要听好的声音,歌舞升平,喜欢听别人赞叹,不听就很难过。所以,根、尘、识形成十八界,这是众生境界。眼睛看外面的色尘,男男女女、老老幼幼……不管看什么,看久了,眼睛就会疲劳。疲劳,就是尘劳。耳朵不管听什么声音,听久了,刺激耳根久了就麻木了,再听就打瞌睡了。为什么?六根不得清净、六根不得宁静。刺激久了,就会麻木、产生疲劳,就称之为尘、就称之为劳。

  现在必须要把众生境界转过来,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要“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在这当中来净化自己。我们在禅堂里,没有尘也没有劳,没有昏沉也没有妄想,只有这念心现前,就是“尘劳迥脱”,六根得到解脱,超凡入圣。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紧把绳头做一场”,“绳头”,就是念头,要在这念心上来用功。妄想来了,要知道刹车;看到好的境界,不理它;看到坏的境界,也不理它;瞌睡来了,要动一动。

  “不是一番寒澈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必须下一番生死功夫,长年累月地静坐、修行,忽然根尘迥脱,灵光独耀,就成道了。所以,“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澈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经过一番努力、一番用功。

  《楞严经》提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悟了以后,“乘悟并销”。有很多人说自己开悟了,开悟了要作什么?悟了以后还要起修,假使悟后不起修,就随业流转,还是大凡夫一个,没有用的!悟后要用功。我们现在在禅堂里面,保养这念心,悟了以后就知道一切是本具的,把路找到了,才知道里面一大堆垃圾、一大堆烦恼。所以,古德云:“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之后事更多。”悟,就是悟这个觉性,觉性本具的,没有什么。虽然是本具,想要把它转过来,就要下一番功夫。

  以调饮食、调睡眠来说,不能不睡,还是要睡,调身、调心;不能不吃,还是要吃,调身、调心。也不能太精进,也不能太随便,就是锲而不舍。等到这念心清净了,烦恼慢慢减少了、睡眠慢慢减少了,自然而然心就得清净。坐在这里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一刹那就过去了,就坐到一支好香;但是不要想坐到好香,只管静坐就好了。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悟到这念心是本具的,虽然是本具的,这些烦恼、这些昏沉、这些执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这些尘垢、尘结,要慢慢地把它刷掉、要把它洗掉,所以,动静闲忙不离当念,这样就属于修道位。看看自己修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恒心、有没有信心?最后,这念清净心现前了,这才是道。这个道理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清净心、无为心、无住心,才是道。涅?,就是寂静无为。障菩提、障涅?的法门,千万不要接触、不要去修,学了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出家是一个大福报,要在这里用功,才对得起自己;否则,走远路,乃至于走错路,空过一生。明白这些道理了,要有信心。不但要有信心,还要达到百分之百的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了信心,才会产生力量,道业才能成就。在禅堂打坐,任何事情都要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