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一年度春季学界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

  诸位知识,时间过得很快,禅七到明天就功德圆满了。这七天当中,相信每一位一定都有所感受。不管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有没有契悟,最低限度这七天生活很有规律,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时间,而且这七天当中身口意三业一定是清净的,所以,这七天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七天是最珍贵的。过了七天清净的生活,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有福德。

  福德,有世间上的福德,还有出世间的福德。清净心,是佛法里面所说的菩提心、无住心,就是无为法。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看看自己这念心清净到什么程度?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有为法,属于福报,是用得穷尽的。世间上的福报不管有多大,就是有始有终、有生有灭。如同不论银行里存了多少钱,用完了就没有了;而且还必须要会用钱,假使不会用钱,这个钱、这个福德就不是你的,不仅糟蹋了福报,福德还变成了罪过。

  相反地,假使拥有清净的智慧,就能支配这个福德。因此,佛经里强调要“福慧双修”。智慧是什么?就是指我们这个知觉、这一念清净的心、正知正见这一念心。无论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这一念心都很重要。认识了这一念心,就有定、就有慧。对于任何事都看得很清楚,都能知进知退。假使应该退而不知道退,就自取其辱;能够进时却不进,就错失良机。

  佛法上讲,一个是慧根,一个是善根。慧根,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一念清净心,这念心是本具的。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能生善果,故谓善根。善根,是可以后天学习来的、人为出来的。尤其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范围非常广泛。假使没有智慧,学的知识多了,就没有办法选择、没有办法净化、没有办法统一、没有办法过滤,所以一定要靠智慧。智慧,就是我们的觉性。

  “闻思修”三慧──闻慧、思慧、修慧,是入道的根本。闻慧,师父说法、诸位听法,就是用耳根来闻。闻了以后,还要思;假使不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有用!闻了以后,要透过自己的思惟来想一想。思惟,就是想这个道理,想一遍、想二遍、想三遍……想了以后,作一个综合,把它消化;化为自己所有之后,这个道理就是自己的了。所以,闻了以后要思。思了以后,能够当下决定:“啊,这个东西太好了,我要终身奉行!不能遗失。”这就是修。

  闻、思、修,是连贯性的。如果记忆力不好,老师在课堂里上课,听了以后,把书本合起来,提纲挈领地回忆一下:“这一节课讲的是什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想一遍还不够,想两遍、三遍……反覆不断地回忆,这就是思。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要领、都要有一个原则;假使没有要领、没有原则,这条路都找不到,怎么做人做事?

  对上根的人来说,闻、思、修是一个。如果是下根的人,闻是闻、思是思、修是修,把它分成三个段落了。听了这个道理,觉得很好,想一遍、想两遍、想三遍……把它记下来;记下来以后,再于日常生活中实行,闻、思、修就成了三关。

  同样是一件事,每个人领悟的程度都不一样。佛有很多弟子,佛说法时,有的人当场就悟道了;有的人不但悟道,当下就成正果;有的人听了这个道理,似是而非,无法完全了解;下下根的人听这个道理,甚至听不懂,因为心太粗、法太细。所以,每个人的了解都不一样、领悟的程度都不一样。

  佛法有事、有理,有相、有性,有因、有果,是很有组织、很有系统、很有哲理的真理和学问,可以修身修心、成道证果。佛法说闻慧、思慧、修慧,儒家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假使“学而不思”,认为:“赶快学,学会了就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任何一项技术、任何一种技能,不能只顾着记,把它学会了,却不知道它的道理,这样即使学会了,也会很快忘记。因此,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背文章也是如此的,幼稚园的小孩也会背,但是不懂它的道理。假使你会背,又知道它的道理,就能把它融合,融合以后,变成自己的道理,就能终身受用。

  “思而不学则殆”,假使只是想这个道理,而不在事上去历练,是没有用的,这个道理只是空的。佛法里面讲,一个是事,一个是理。执着事,不知道理,就会增长无明;假使只知道理,而不去试、没去做,就增长邪见。所以,事理要并行,事理要无碍、要圆融。


(二)

  世间法、出世法,都要用这一念心。有的人脑筋不好,是因为有障碍,以佛法来说就是根机迟钝。有些人认为这是遗传的,有的是生理上的、有的是心理上的,有的是过去到现在的业障,佛法称为“业”。有了业,就要消业,不要放弃,每个人都有佛性,要有恒心、信心。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过去造了恶业、产生了执着,这个心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所以要净化这个心,这个心要定、要净、要明、要空,心当中才能产生作用,才能容纳好的东西。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先从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下手,这是属于渐修。修戒、修定、修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三学;然后再配合闻、思、修三慧,这样子很快就事理圆融,这一生修行就不会白费。把这个道理运用到社会上也是一样的,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情要奉公守法,要遵守国家法律、社会秩序,要遵守家规,这就是戒,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

  “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戒律有很多,许多人一看到戒律这么多,感到头昏脑胀:“哎呀,这是死板板的!”有些人认为现在是新时代、新文学,要把以前的老思想去掉。什么老思想?这些人说传统的礼教不好,要把它废掉,要提倡新的文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新的,是从旧的来的,是过去累积而来;假使没有旧的,哪里找新的?人类的文化累积到现在,好的就要保留,坏的就要改进;未来又是累积现在的,为什么要把它废掉?尤其是传统的礼教,更不可废。礼,是人类的行为规范,就等于佛法的戒律。过去,中华民族是以礼、以孝道来治理国家,它是一个次序。现在的人接受现代的科学、接受西洋的文化,就忽视了传统文化固有的礼制,甚至公开反对。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什么?就是一个“节”。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节制、都有一个节度、都有一个标准、都有一个契机、都有一个适当性。“非礼勿视”,没有正当性的,就不要随便乱看;否则,眼睛乱瞟,东看西看,品头论足,就要惹大祸。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你乱看,他上前就捅你一刀。你偷看漂亮的小姐,不但行为不好,而且缺乏道德。所以,“非礼勿视”,做人要正正当当。我们要正视,不应该看的东西就不要去看,浪费自己的精神、时间;应该看的,例如,看书、看经、看正当的事情,就要多看。从过去到现在,儒家的思想假使自己不了解、不去深入,只知道表面,就不知道它真正的内容和目的。

  “非礼勿言”,没有正当性,就不要讲话,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道理不仅过去是对的、现在是对的,未来还是对的。“非礼勿言”,应该讲的就要仗义直言;不应该讲的,就不要废话。我们讲话要从正面讲,不要从负面讲。这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不是绝对的世界,有美、有丑,有男、有女,有内、有外,有善、有恶,有正、有邪。从正面来看,就是善;从负面来看,它就是恶,这是相对的。打坐,就要放下相对的世界,保持这一念绝对的心。

  这些道理必须要去悟,因为时代转变,文化也跟着时代而转变。过去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是进入太空时代、资讯时代。过去的大丛林都是在山上,那个时候是农业社会,冬天到了,大家都没有事情,就去朝山、就去求道。现在整个世界不一样了,每个人都很忙,没有时间到山上朝山、求师问道,所以佛法必须从山林走入社会,要在都市里面建立精舍,这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配合时代,与时俱进。

  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有众生才有菩萨,所以,佛法不能离开群众。中台山是现代化的大丛林,不是山上的丛林,这都是时代的因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根本的思想、精神不能变。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无论时代如何进步,这个原则都不能变。科学、哲学、军事、教育、环保……一切都要以人为根本。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环保第一,为什么要环保?因为人住在这个地方,环境要好、水质要好、空气要好……它是以人为根本。

  现在的环保思想有很多是错误的,为什么?本来要开一条路,有些人高举环保之名,只是一味阻碍开路,却没有具体的方法解决人民生活的困境,这条路没办法开,生活、安全都有威胁,这不是错误的吗?开路是为了人。如果为了环保而环保,什么都不能动了,保持自然,人就没有办法生存、没有办法生活了。怎么样才能作好环保?帮助开路的工程人员作好水土保持,不要使左右邻居受害,这就是环保的精神。现在很多人为环保而环保,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就不是以人为根本。

  以教育来说,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如何使所有的学生和家长认同?如何使学生的学业进步,品学兼优,安安稳稳地从国小一直到大学毕业?这就是以人为根本,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无论是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以人为根本。假使离开了人类,做这些都没有用。如果不知道以人为根本,不知道人以心为根本,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执著名利财色,出卖父母、出卖社会、出卖国家,这个社会将来就会毁灭。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要忘记人为根本、心为根本、觉为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良知、没有良能、没有道德,学那些东西作什么?就会出卖社会。例如,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想要控制核子武器,只要能掌握核武,国家就会强盛。假使自己想统治世界,拚命发展核武,一旦良心、良知、道德没有了,彼此猜忌,干脆先下手为强,发射原子弹,这个世界就毁灭了。假使每个人都了解,不论什么学问都是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就不会出事。

  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要想根本解决人类的问题、世界上的问题,一个是从物质生活着手,一个是从心灵世界着手。心灵的世界是很重要的,你将来想作一个有用的人、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世界的领导者,是全方位的,除了你的才能、才艺、身体,最重要的是心。这念心要定、要净,要有智慧、慈悲、容忍、广大、平等。


(三)

  打禅七是自己的事情,我们这念心非常重要。儒家说:“心广体胖”;心理学也这么说,假使心忧愁、烦恼、想不开,就会罹患忧郁症,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拥有再大的学问,都是徒劳无功。报纸上刊载,有一个马来西亚人,十多岁、二十岁就拿到几个博士,最后想不开自杀了。这就是没有心灵的自我,找不到哪个是自己;找不到自己,就只有财色名食睡、吃喝玩乐等刺激。这些东西是刺激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刺激到一个阶段就麻痹了。麻痹了,人就中毒了,在物质方面中毒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如果心定、心净、心明,看什么事情都会看得很深入。我们这个世界就像一局棋,你看一步、我看二步、他看三步、四步……智慧高的人能看到全局。智慧从哪里来?从清净心当中产生,如儒家所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大块假我以文章。”如来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就像一潭止水,就像太阳一样,无幽不照。

  佛经里提到,如来的智慧有几个层次,像太阳一出来,“先照高山”。高山,是指根机好的人,听到佛法,一点就破,这就是先照高山。佛也是一样的,先度最有善根、有慧根的人,这是见佛得度的根机。根机好的,先得到佛法的滋润,先了解人生的真理。“次照平原”,这是第二种根机。第三,“再照幽谷”,太阳要到十二点钟才照得到幽谷,所以,最后再度根机很迟钝的人。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但是,必须推广佛法,才能够救人救世。假使方向搞错了,南辕北辙。每一个宗教都说它的道是最真实的,它的道才是真理,别人的不是正道、不是真理,“卖瓜说瓜甜”,这是必然的现象。佛经里面有“盲人摸象”的公案,盲人没有看到整只象的全貌,比喻没有看到这个道、没有看到人生的真理,只执着在一点上。

  佛成无上道,对于道看得很清楚,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天上、地下……都看得很清楚。佛法是以相表性,依名昭德,由事显理。例如,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是什么意思?观音菩萨成了道,三惑漏尽,证到圆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观察入微,就像有一千只眼睛一样。

  一般人只有两个眼睛,只看到前面;假使我们有一千只眼睛,前后左右、上下十方……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观察入微。佛法有事、有理,这是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盲动,要三思而后行,要全方位地观察,这样,最低限度可以少出一些差错。俗话说:“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听到问题,没有经过一番观察,不要盲动,不要马上作决定,必须要去了解真相,要沉着,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千眼观世音菩萨就是告诉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看得很深入。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不好,马上就发脾气、拍桌子,就不对了。他讲他的,我要去了解真相、事理、因果,了解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然后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千手千眼,是智慧的比喻。

  成了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功德法财而来。佛有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漏尽三惑,心当中没有存留一点点垃圾、一点点尘垢。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佛有肉眼否?”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有肉眼。”如来也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和我们是一样的。佛再问须菩提:“佛有天眼否?”须菩提答:“佛有天眼。”什么是天眼?肉眼只能看到室内,看不到室外;天眼能看得到室外,看到埔里、看到台北……乃至于看到全世界、看到天上、看到地狱。有的天眼是修出来的,有的是由于过去生中有大福报,一生下来就有天眼。佛再问:“佛有慧眼否?”“佛有慧眼。”慧眼,了达一切诸法空性。“佛有法眼否?”“佛有法眼。”法眼是什么?世间上一切俗谛统统都知道。佛再问:“佛有佛眼否?”“佛有佛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三惑漏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是觉者、智者。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慈悲心圆满、平等心圆满、三惑漏尽圆满、禅定圆满……什么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就是佛。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虽然有五眼,都是这一心,都在我们这念心。

  有些研究佛法的学者看到佛经讲“心即是佛”,就认为:“每个人都有心,出家人有心、在家人也有心,男众、女众都有心,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出家、吃素、打坐、念佛?你们这些人太执着了!”这个观念错误了,他知道究竟哪个心是佛吗?从早上到晚上这么多的心,哪一个心才是佛?明白以后,就是悟这个道理。古人说,大悟几百次,小悟几千次,悟事、悟理,事理圆融。这条路找到了,还要继续走。假使连这个道理都不知道,心外求法、求灵感,就称为“外道”。

  灵感在哪里?灵感是在清净心当中。所谓“心灵福至”,我们都知道这念心是无远弗届,无论是远、是近,都没有障碍,心的作用很广大。举例来说,你的亲戚、朋友在美国,或是在欧洲、大陆,很多年不见了,不知道他的生活情形,不知道他的健康,天天都在想念他……差不多想了一个礼拜,心都很专注。专注,马上就能产生感应。忽然晚上作了一个梦,梦到对方好像发生了病苦、发生了灾难,忽然梦就醒了。第二天,马上打越洋电话,对方真的是病了。这念心的作用无远弗届,真正有感应了。所谓“母子连心”,有一天,曾子去山上砍柴,不巧家里有客人来了,他的母亲唯恐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用力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感觉一阵心痛,马上就想到母亲,于是背着木柴赶回家中,这就是“母子连心”。

  人与人之间要有慈悲心、要有关爱心,彼此互相关爱,就会有所感应,这是心的作用,大家要了解。儒家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就是把这念心归一。佛经亦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耐心,无论是学问、事业,将来一定有成就。佛法是心法,大家要了解。每个人都有这念心,却不认识它,不知道保养、不知道运用,反而起无明、起烦恼,糟蹋了自己。

  打禅七,将这念心定下来。首先要“内住”,把心收回来,内住不动。不但内住不动,还要“续住”,一天、二天、三天、四天……继续不断地把这念心收回来。到最后“安住”,心不动了。安住了以后,这念心不攀缘、不颠倒了,然后继续再坐,就称为“近住”。与这个定、清净心、不动心有些接近了、有些相应了,就称之为“近住”。虽然有些相应了,但这念心有时候又跑掉了,又打妄想了,想东想西、患得患失,就像一头牛一样,又跑去吃草了,这时要赶快把它拉回来,就是“调顺”。

  经过这些层次,心不动了,就达到“寂静”。不要得少为足,“最极寂静”。再继续用功,达到一个定境,就是“专注一趣”。达到这个定境了,一念不生,这时,随便起一个念头都能产生很大的功用。


(四)

  所谓“心想事成”,为什么一般人心想事不成?因为妄想太多,心的电力不够,发不出电波,没有用。所以,经过一天、两天……的用功,到最后达到寂静了,念头一提,电力就很强,电波就发到全世界了。这个念头用来作什么呢?用来回光返照,断除自己的无明和烦恼。检讨看看自己平时哪一个烦恼是最重的?修慈悲观、修不净观来对治。这念心本来就是绝对的,现在一起心动念,又成了相对的,这是心的作用,为了把自己的烦恼化掉。所以,烦恼化掉以后,这念心又要归一,要保持不动,又变成绝对的,就是“心与境冥”。没有烦恼、没有垃圾,心水就清凉了,这念心有定又有慧,定慧等持。

  一个是心,一个是境,这是相对的。平时每个人都有心、有境,处在相对当中,这念心生生灭灭,没有一个绝对的心态,这不是自己。我们要在相对的世界当中,找一个立足点、找一个平台,只有多听经闻法,才能找到绝对的世界。许多人不了解为什么要打坐?打坐就是净化自己,开发自己生命的力量。

  诸佛有清净法身、有功德法身。清净法身,必须漏尽烦恼,这个心才有智慧、才能得到解脱、才会超凡入圣。第二,是功德法身,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一切善法都是功德。功德法身,是修善累积起来的。

  悟了以后,才知道这个道在哪里。一个是闻道,一个是悟道,一个是修道。《金刚经》中,佛的弟子须菩提听到“无住生心”的道理,痛哭流涕,因为这是人生最高的道理,等于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要听到真理,这就是道,与自己的人生有最密切的关联。

  修道,就是在动静闲忙当中保养这念心。如何才能保养成功?习气、烦恼愈来愈少,清净心愈来愈现前,慈悲心愈来愈广大,走到哪里都是心安理得、心平气和、四平八稳、心开意朗,不会盲从,看任何事情都看得很深入,这个就是进步。

  所以,检讨自己有没有进步,就要从这个方向来检讨,和一般宗教不一样。一般信教的人都认为:“我信了佛,我信了宗教,菩萨有没有保佑我?有没有什么感应?”以佛法来说,“但得本,莫愁末”,这些都不要去想,这都是心的作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先要把这个体保护得很好,就是要有定慧,检讨反省,把心中的物欲统统漏尽,行住坐卧都是道。

  人活在世间上,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和心灵的世界。心是最重要的。打禅七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念心收回来,要认识这念心、要保养这念心、要净化这念心,这就是根本。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了,但是,这个心没有办法马上就能定、马上就能净、马上就能明,因为这个心从无始以来不是善业、就是恶业。

  什么是恶业?绑票、勒索,造杀盗淫,随业流转。造了恶业,将来就要下地狱,就是黑暗的。什么是善业?一般人都知道要做善事,哪些是善事?儒家说“仁、义、礼、智、信”,这是善事。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学校伦理、政治伦理,都属于善事,就是德。以佛法而言,就是戒,三皈、五戒、十善,都是善法、善业。造了善业,就能生到净土当中。净土在哪里?净土就是心净,就是净业。什么都有业,有因一定有果。诵经、持咒、作种种法会……这都是净业,将来就到净土。

  第四个是定业、不动业,就是打坐。一般人也知道打坐,但如果只是坐在这里无想、无聊,这个定就是枯定,将来就生到无想天。除了善业、恶业、净业、定业,还有白业。白业,就是用智慧返照自心,把心中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化掉,就能成道证果。

  这些道理都要了解,做不到没有关系,做多少就算多少;假使不做,什么都没有。所以,一定要去做,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虽然这个世界是相对的,我们要在这个相对的世界当中找一个平台、找一个绝对的世界。做善事就是一个平台,生净土也是一个平台。要达到绝对的世界,这念心就要归一;不但归一,还要漏尽心当中的烦恼。

  魏征是唐朝的宰相,非常贤能,许多心量窄小的人嫉妒贤才,写了很多奏摺到唐太宗那里去,希望魏征垮台。有一天,唐太宗把魏征找来,问他说:“我对你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是一个最忠诚、最贤能的大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上奏弹劾你?”魏征回答:“春雨如膏,农夫喜之,而行人恶其淋漓;秋月如镜,佳人喜之,而盗贼恶其光辉。”

  春天农夫播种、插秧要有春雨,春天的雨就像甘露一样。“而行人恶其淋漓”,走路的人、工作的人就觉得很讨厌。同样是下雨,有的人欢喜,有的人讨厌。秋天的月亮放大光明,就像一面镜子在天上,日以照昼、月以照夜,佳人才子看到天上的月亮,一起来饮酒赏月、吟诗作对,觉得非常好。“而盗贼恶其光辉”,但是对于小偷来说就不好,“今天晚上月亮这么亮,真是妨碍,去偷东西很不方便!”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人,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因为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我们处在相对的世界,看事情要很静、很定、很明、很细,不要冲动。如果大家都没有烦恼、大家都是善人,这个世界就成了人间净土了。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是五浊恶世,在这个相对的世界当中,要找出一个平台、找出绝对的世界,只有佛法才有,其他宗教都没有这些道理。

  禅七,就是告诉每一位有一个平台,告诉每个人心当中有一个绝对的世界,必须自己去努力,否则就空过一生,对不起自己。一个人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和心灵的世界,假使明白这些道理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绝对不会消极、不会悲观。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人在世间上要有缘。缘,有善缘、佛缘、法缘、欢喜缘。有缘,就能左右逢源;没有缘,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世间法、出世法都是仗因托缘所生,要靠自己去努力。一个是因,一个是缘,因缘和合了,学业、事业、功德、道业就能够成就。儒家也说:“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这也是因缘,天时、地利、人和,这都是缘。

  佛经云:“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经春风枝枝新。”“有因有缘事易成”,缘,必须要自己去努力、要去结缘,不能坐在这个地方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这是消极的。因是自己,缘是外在的。假使因缘具足,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有因无缘果不生”,假使自己有很多学问,这是因,但是没有缘,人家不会找你,走到这里也碰壁,走到那里也碰壁,没有很好的机会,机会都被人家抢走了,这就是缘。

  “不信但看寒江柳,一经春风枝枝新”,假使不相信这个道理,看看冬天江边的柳树,叶子统统掉光了。“一经春风枝枝新”,到了春天,一接触暖气,马上就发芽了,这个就是因缘。所谓“向阳花木早逢春”,靠东方接近太阳的树枝,长得特别好,果子先成熟。因此,无论是身体、学业、事业、家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缘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明天禅七就圆满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禅堂里要放下,出了禅堂就要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心当中就得自在。在禅堂里听闻佛法、静坐,是一个开始。修行学佛,是长远的事情,要细水长流。佛经里提到,菩萨广集福慧资粮,要发长远心,一步一脚印,步步都是光明,这样一定就有希望。


(五)

  禅七明天就结束了,今天以《随缘十四句》送给大众,作为今后修行、做人做事的参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缘去缘来,缘生缘灭;随缘任运,知进知退;广结善缘,开创新机;善缘和合,成就大事;得之勿喜,失之勿忧;坚住正念,任心自在。”在禅堂里,就是要坚住正念、任心自在。

  什么是“正念”?正念,一个是方便正念,一个是究竟正念。方便正念,就是善念。善,有假观善、真空善、中道第一义善。在禅堂里面“坚住正念”,就是中道第一义善。中道第一义善,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散乱、不颠倒,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定慧不二这一念心,要把它延续下去,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一天、两天、三天、四天……就有办法认识这一念心,这个就是自己。

  坚住正念,心就得自在。心当中没有妄想、没有颠倒,心就得自在。人的情绪就像波浪一样,有时候好、有时候坏,有时候欢喜、有时候忧愁,起起伏伏。所以,有了妄想、有了无明,马上要把它化掉;假使不化掉,忧悲苦恼、患得患失,这个心就不自在。这一念心要靠自己来努力、要靠自己来调治。现在一般人说情绪管理,怎么管理?就是用觉照的方法。觉察、觉照,返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好的念头要保留,坏的念头要化掉,就能管理自己。

  一般人都很崇拜科学,科学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这念清净心当中所产生出来的高度智慧。假使没有这一念清净心、没有这一念觉心,智慧从哪里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整个世界都是人的心、人的智慧所创作出来的。一般人只知道保养这个身体,要定期检查,还要化妆,要清清净净、干干净净、亮亮丽丽的。一般人只知道用这念心,却不认识自己这念心,也不知道保养这念心、爱护这念心。心一出了毛病,什么问题都来了;心有病,人就有病。所以,心是根本。希望每一位除了物质生活,除了学业、家庭、事业以外,还要认识这念心,要净化、提升这念心。

  古人说:“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尘劳迥脱事非常”,一个是根,一个是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例如,看到外面的色,或是听到任何声音,都属于尘。眼睛看外面的色尘,无论是看好的、看坏的,天天看、时时刻刻地看,看久了以后,眼睛会疲劳。喜欢听歌的人,听了几个钟头,到最后也不想听了。为什么?因为外在的声尘刺激耳根,刺激多了,会产生疲劳;疲劳了就会麻木,自然就不想听了。外在的尘境接触六根,会产生疲劳,所以称之为“尘劳”。

  “尘劳迥脱事非常”,要想得到六根清净,先要把外在的尘境刷得干干净净,清净心才能现前,这不是容易的事情。“紧把绳头做一场”,“绳头”,就是念头。念头跑掉了,要收回来;昏沉来了,要对治,要在这里来用功。所以,打坐用功要找对方法。世间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学业、道业、事业……都有一个逻辑。打坐也是一样,方向不能走错;方向一旦错了,就南辕北辙。

  “但得本,莫愁末”,心是根本。根本得到了,枝末就易如反掌。打坐的目的,不是在求感应、求神通这些枝末,而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把这念心净化了、归一了,这些副产品自然就有。明白这个道理了,修行、做人做事就找到一条正路,不会走错路,更不会走远路。把这些道理带到家庭,家庭是道场;带到公司,公司是道场;带到学校,学校也是道场;带到社会,社会也是道场。

  佛法不离开人、不离开心、不离开生活,所谓“公事门中好修行”,古人亦云:“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什么叫作“隐”?过去有很多隐居之士,觉得社会很混乱,不想当官,看破名利,到山上去隐居,这当然也是隐;在禅堂里面也是一样的,是一个方便。假使真正要修行,什么地方都可以修,所谓“十字街头好打坐”,但是必须先明白这些道理;不明白道理,即使坐在禅堂里,也不是修行。

  “大隐于朝”,真正是最大的隐居。“朝”,就是朝廷。在朝廷、在政府,从事种种活动,这就是“随缘不变”。大众出了禅堂,回到社会,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缘去缘来,缘生缘灭;随缘任运,知进知退;广结善缘,开创新机”,这些要在社会当中才有,所以“大隐于朝”。

  “中隐于市”,在市区当中和光同尘,跟大众结缘,随缘度众,是菩萨。“小隐于野”,到这里也怕烦恼、到那里也怕烦恼,到这里也怕人、到那里又怕事情多,畏首畏尾,心烦意乱,就到山野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行,什么人都不见,这是“小隐于野”。

  陶渊明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般人都到山上修行,他却“结庐在人境”,就住在市区当中,像我们成立精舍,都是在市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虽然外面很吵闹,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与我毫无关系、与我相距十万八千里,我的心很宁静,我有我自己的范围,“心远地自偏”,所有一切都在这念心的净化、这念心的转变。

  了解这些道理才会知道这念心的作用,才知道怎么样提升自己、怎么样净化自己、怎么样运用这念心、怎么样管理这念心。禅堂是个开始,希望每一位明白这个道理,事理不二,事理圆融。“坚住正念,任心自在”,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