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明天就要解七了,没有坐到好香也不要灰心,继续静坐,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还要有长远心,打坐就是如此,先苦后甜。其次,打坐是出家众的本份。为什么要出家?就是要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这念心分开来讲,有戒、有定、有慧。打坐达到一心不乱了,戒定慧都在这念心当中,除了这念心之外,没有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方便。静坐是一个胜方便,目的就是要明心。明什么心?菩提心、涅?性,八识心王全部归于菩提和涅?。
佛所说最究竟的法门就是心性。古人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证明这念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念心迷失了,六神无主,就随业流转。过去造了业,临终时业果现前,就要去受报。因此,要在平时就对自己有个交代,这念心要“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安住在菩提和涅?。
菩提和涅?,又称为“中道实相”。所谓“实相”,“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心境。我们的心是很虚妄的,佛经里记载,每个人每一天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早上起床是一个念头;起床之后穿衣服,又是一个念头;穿了衣服之后穿袜子,又是一个念头;袜子穿好了,穿鞋子又是一个念头;接着,漱口、洗脸……念念相续不断。人的一生就活在这些念头当中,每天都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过去,并且在当中起了执着,如:想要把学科考得很好,就要去记,记就是一种执着。古德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学问是一个加号,修道则是一个减号,如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是一个加号,作学问就是要加,天天加、天天加,才能得到好处;“为道日损”,修行悟道就是要天天检讨反省,把坏的东西、一切垃圾统统扔掉,这就是“损”,就像剥芭蕉皮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一层一层地剥……。“剥”,就是检讨、反省、放下,放到最后,没有可放的,“道”就现前了,就是这么简单。
从前,有一位梵志拿了一束花来供养释迦牟尼佛,佛问他:“你拿花来供佛的目的在哪里?你求的是什么?”梵志说:“世尊!我出家是要修行、成道,其他什么都不求。”佛说:“你说你是来求道,其他什么都不求?”“是。”佛看他很虔诚、很恭敬,拿了一束花恭恭敬敬地来供佛,佛就说:“放下。”梵志说:“我没有什么东西了,要放下什么呢?”“你拿的这束花要放下。”梵志放下花以后,双手合掌恭恭敬敬地准备聆听佛陀的开示,希望佛跟他说无上妙法。佛就说:“还要放下。”“世尊!我什么都没有了,花也放下,还要放下什么?已经没有东西可放了。”“你合掌的双手也要放下。”“喔!奇怪!我的恭敬也要放下吗?”放下了以后,梵志等待着,心里想:“佛一定要跟我说微妙之法,说开悟的法。”梵志心中正期待时,佛又说:“还要放下。”梵志觉得很奇怪:“世尊!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还要放下什么?花也放下了,合掌的手也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你期待佛对你开示的那个心也要放下。”梵志通身放下,就开悟了,不但开悟,而且大彻大悟。
这个公案说明了什么?一个是尘,一个是根,一个是识,三者都要放下。供花,是属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放下花束代表不要攀缘六尘境界。其次,合掌的手要放下,眼、耳、鼻、舌、身、意代表六根,六根也要放下。六根放下了,六识也要放下,这念心要达到绝对的空性,所谓“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就是这个道理。
假使我们能够把这一念心调和得很好,就能成道,就有无量的功德和福报;假使调和得不好,没有办法降伏自己的心,这念心就会造恶业,起心动念、打妄想,就要造罪过。造了罪过就是业,有了业就要受报。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就是指我们心当中有一点点东西,都还要来受报。所以,心当中什么都要扔得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就是指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可以在心当中打妄想,什么都不可以放在心当中,为什么?道是本具的。
释迦牟尼佛上半夜思惟苦、集、灭、道,证罗汉果,这是思惟修。三十七助道品、八正道、四念处也是思惟修。四念处是用四种方法来对治自己的执着: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法念处,观法无我;心念处,观心无常。中半夜用十二因缘来回光返照,也是用思惟的方法: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病死灭,这是还灭的法门,依此观心返照,就证到缘觉果。下半夜,目睹明星大彻大悟,悟到什么?抬头一望天上的明星,悟到能看的这个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觉性。
佛经里讲:“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我们能看明星的这念心是本具的;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能听的这念心也是本具的。所以,只要安住本具的这念心来用功就好了,其他什么都不要管。释迦牟尼佛悟道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一切众生都具有觉性,如来的觉性是清净的觉性、超越的觉性、解脱的觉性、平等的觉性、不动的觉性、真空妙有的觉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人都有觉性,没有哪个人没有,能听的心就是觉性。心性既是本具,为什么见不到、证不到、悟不到?“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坐在这里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这念心始终没办法安住,这就是妄想。什么是执着?看到任何东西,都把它认作实实在在的境界,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打坐时间久了,会出现一些光影镜头,不要理它。这些光影镜头是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的执着,心意识造作、转化而来的。看看自己平时哪一类的心意识很强烈,晚上就会作梦,例如,从过去到现在,男贪女爱的这念心非常猛烈,看到某个人很可爱,无时无刻地想念,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由于这些妄想,晚上就会作梦,梦到自己所贪爱的那一个人,乃至产生亲密的言语和动作。《大乘起信论》说,“一念不觉生三细”,一念不觉,就生出三个细的烦恼。开悟的人就了解这个道理,悟到一切法都是自心所起的作用,心外没有一法可得,见怪不怪,没有什么,保持觉性就好了,了解一切境界都是妄想心、攀缘心、执着心、贪爱心所生出来的,是一个梦境。
假使晚上作了梦,白天还在回想,就是梦上加梦。梦,就是妄想,白天再回忆梦境,又是一重妄想。古德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每个人都有一颗明珠,明珠是一个譬喻;“久被尘劳封锁”,六根攀缘六尘,把我们的心变成了妄想、变成了无明,所以这个心糊里糊涂的,没有智慧、神通。想要有智慧、神通,就是要检讨反省。修行不是为了得智慧、得神通,而是要返本归源。所谓“但得本,莫愁末”,根本得到了,其他的一切都是自心的作用,不要执着。
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修行是绝对修不成功的。不知道道在哪里,不知道佛在哪里。明白这个道理了,知道清净心即是佛、觉悟心即是佛、无住心即是佛、真空心即是佛、妙有心即是佛、大慈悲心即是佛、平等心即是佛、不动心即是佛。要从因上来保任,有因才有果;假使没有因,只在果上祈求,哪里找得到?南辕北辙,等于骑牛找牛,在太阳下面找影子,空过一生。
开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心本具,不要向外祈求。这念心本自具足,什么都不要。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起的作用,这念心就是要空,空也不能执着;假使执空,就是恶取空。把心当中的烦恼、执着统统扔掉,就是空,自心本来就是空。“空而常用非无,用而常空非有”,我们这念心天天都在作用,虽然是空,但又能起作用,并非什么都没有。所以,悟无所得,悟心本具。悟到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都是虚妄的,这念心安住实相。
什么叫作实相?定慧等持就是实实在在的相。定就是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定就是不动;慧就是要清楚、要明白,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觉性现前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道。假使迷失了这念心,是找不到道的!禅坐,就要在这里用功,静中养成,动中磨炼。起初腿酸、腿痛、腿麻,到最后心静了、心定了,甚至出现一些境界,都不要理它,它来让它来,它去让它去,这些都是光影镜头,不要欢喜,也不要厌恶,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五阴境界──色、受、想、行、识。五阴各有十种境界。
我们这念心从凡夫境界开始静坐,这念心都是妄想、无明,慢慢沉淀下来了,自然就有一些境界。这是这念心从粗到细、由染到净、从有到空的转化过程,这当中就会产生种种境界,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不管是好、是坏,都不要理它,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有了境界,不要欢喜,了解这是虚妄的,照它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平时就要多诵《金刚经》、要多静坐,打坐就是在平时。
古人说,禅堂是选佛场。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无为就是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即觉即照、即照即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就是保持这念心,寂灭心、菩提心,就是安住在这里,此即自性佛。能够保持二十分钟或三十分钟,再延长到一个钟头,就是功夫,这时候就知道佛法不是骗我们的,这是真功夫,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假使没有这个功夫,就只是口头禅,是没有用的。
延长到一个钟头,还要不断地继续静坐。假使坐到好香,一支香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引磬一敲,心想:“时间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下座行香的时候,感觉身体很轻安,心清净、身欢喜,这就是“禅悦为食”。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假使一整天都是在这个境界上,那就是“法喜充满”。但是不要得少为足,要继续用功,为什么?因为白天用得上功,自以为很不得了,但是晚上还是会作梦,不是作恶梦,就是作好梦,晚上只得到一、二分的受用。无论恶梦、好梦,都不要执着。功夫愈来愈深,等到晚上不作梦,就不简单了。最后,这个定境、实相境界白天存在、晚上也存在,就是用功到醒梦一如了。但是,我们不能故意不睡,拼命跟睡眠对抗;如果功夫用上了,睡眠自然就减少,到最后就不需要睡眠了。菩提、涅?现前,本心现前,有了禅定,睡眠等不好的习惯,自然而然就薄弱了。
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不是用功就没有病。很多人不了解,认为出家就不会生病,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要到什么时候才没有病?要达到金刚定,我们八识田中异熟的种子、未来成熟的种子、受报的种子,统统转识成智、化掉了,那个时候才能真正达到没有生老病死,这就要靠自己努力。
什么是金刚定?我们这念心像香炉的烟一样,香烟上升,没有一点空歇;假使有一点空歇,就不是无间定。到达这个程度,没有妄想、没有昏沉,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时时刻刻都是如此,这个时候才能脱离病苦。在病当中,就用得上一分、二分的功夫,所以要继续用功。
到了“金刚道后异熟空”,这个时候就了生死了;其实,也没有生死可了。怎么说呢?菩提心本自清净,寂灭心也是本自清净,超越时间、空间,哪里有什么生死?这些都要自己努力,谁也帮不上忙。现在是因,未来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
永明延寿大师作《宗镜录》,讲了四句话很有意义。别人问他:“你着《宗镜录》的意义在哪?你修行得到什么?见到什么?”永明大师讲了四句话:“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化人问幻士”,他说,我这一生都在作梦,所讲的都是梦中的事情,你不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都是一种尘影,经云,“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什么是“水月”?像水中的月影一样,了不可得;假使把它当作实在的,就错误了。世间的一切万法都是虚妄的,没有一个是实在的。
“谷响答泉声”,到山中深谷里时,我们拍拍手,谷里也有拍手的声音;我们叫几声,这谷也嗡嗡地跟着我们叫。所以,那些声音都不是实在的,就是《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位这念心不要迷失掉,才是最重要的。
着《宗镜录》的宗旨究竟在哪里?“泥牛水上行”,把泥巴做的牛放到水里,它能走路吗?泥牛碰到水就化掉了,所以是能所俱空。我们打坐就是能所俱空,空也不要执着。为什么?执着这个空,就入空定了。“空”还是一个境界,仍是迷失本心。
这念心是超越的、绝对的、无住的,无愿、无住、无为,就如《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我们的觉性是本具的,不要另外去找;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虚妄不实的。经云:“诸法不自生”,一切万法都不是自己生出来的。例如,我们这个道场是自己生出来的吗?不可能!是由于每个人的努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因缘和合才成就的,是属于缘起法。所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万法不是自然生出来的,也不是从他方生出来的。例如,树不是直接生树,需要经过插枝或播种,还要有养份、阳光……要具足这些善缘,它才会生长,不是自生的。等于儒家所说:“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世间法也是仗因托缘,修行也要仗因托缘,假使不仗因、不托缘,也修不成功。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我们的目的,但是必须假借许多前方便,要有这个因缘,有人开示,有禅堂可以静坐,还要有人护持,还要有睡眠,还要坐香、行香、跑香……这些都是因缘。要具足这些因缘,到最后“一念净心成正觉”。妄想薄弱了,清净心现前,就成正觉,这是本具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烦恼、妄想太多了,就把这四句偈想一想,这些都是一种巧妙的方法。
所有一切法都是这念心的作用,所以,开悟就是悟无所得,悟心本具。一切法都是自心起用,不要再去追求,真正开悟的人就完全了解这个道理。有些人不了解,打坐看到一点点光明,就认为自己开悟了,其实,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境界。打坐的境界很多,《楞严经》中提到五阴,共有五十种境界,这些境界都不要执着才能过关;一执着了就过不了关。例如,晚上梦到如来、菩萨为你说法,梦到如来给你摩顶,这些都是虚妄的,是梦境,不能执着。有些人梦到自己在念佛、诵经,心里沾沾自喜,这些都是好梦,好梦也不能执着,能所俱空,所以说“至人无梦”。大家要了解这些道理,不要糊里糊涂,梦到菩萨来摩顶、传法,就自以为开悟了。释迦牟尼佛传法迦叶尊者时,说了一段偈语:“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传法只是一种方便,你契悟到这念心,就告诉你心有体、有相、有用;告诉你心念作用的时候在哪里,不作用的时候心又在哪里,传法是交代这些道理。所谓“明明白白一条路”,就是悟每个人本具的这念心。悟了以后,“乘悟并销”,悟无所得,凡夫心不染污,就是无上菩提心。
理上的悟,有“大悟”及“小悟”,古人说,大悟几百次,小悟几千次。此外,还有“彻悟”。事、理统统了悟了,还要继续修,最后还有“证悟”。譬如现在要到台北,知道是哪个方向,知道走哪一条路,知道有几个站,一切都了然于心,这就是悟。虽然悟了,假使不去走,有什么用呢?所以,悟了以后,就要保任圣胎,如古人说“如龙养珠,如鸡孵卵”,就是保养这念心。儒家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保养成功才能成道,这念心才有作用;假使保养不成功,看到好的东西还是贪爱,遇到不好的境界还是发脾气,就表示这念心继续在染污,禁不起磨炼,禁不起考验。
悟了以后,就如佛经所说的:“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悟了之后,经常安住觉性,看到好的境界,不贪爱、不占取;看到坏的境界,不厌恶、不舍弃,就是“见境不生贪爱”。什么是“于理不生分别”?打坐时,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分别的这念心时时刻刻现前,念念分明。“是故其中最吉祥”,这个地方就是净土,是最吉祥的地方,什么人都找不到你。
什么是净土?有的人不了解心法,拼命向外祈求三宝加被,希望往生净土。这样所求的净土都是有为法,落入境界、落入执着、落入妄想,不是真净土。真正的净土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净土,不要另外去找。《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世间、出世间,都在我们当下这念心。只要时时刻刻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就是入理圣人。假使违背这个道理修行,就是南辕北辙,即使费了很多力气、很多工夫,所得到的也只是一点点,甚至于连一点点都得不到,得不偿失。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都是现成的,才算知道佛法的真实意义。虽然是一切现成,但假使这念心还是善恶业夹杂,禁不起考验,就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什么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当下这一念心才是无上,没有一法能够超越才是无上;在这里用功,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否则只是念一念偈子而已,只有随喜赞叹的功德而已。
希望每个人都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这样才能修得成功,否则是修不成功的。平时要多静坐,这念心时时刻刻不离开当念、不离开觉性,觉性才是道。《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明白自己心中有一个自性光明的德行,那就是我们的本心。除了自性以外,哪里还有一个“明德”?觉悟自性,才能“明明德”。
修行就是觉察、觉照、觉悟三个过程,始终是在这念心上来用功,不离当念。古人有诗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紫禁城里面都是宝,所以要派驻卫兵。我们心当中也有财宝,要“昼防六贼夜惺惺”,如果让强盗、土匪跑进去,那你就失败了。修行不是防外面的贼人,而是防自己的六根,六根就是六贼。叫自己不要打妄想,偏偏要打妄想,那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自性功德就被偷走了;打了瞌睡,心就不清明,就糊涂了,不是跟贼人偷走宝藏一样吗?这六个贼人时时刻刻都准备要偷自己的财宝、偷自己的法宝,所以这念心必须要惺惺寂寂,就是祖师所传打坐的口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妄想、不昏沉、要作主、不落入无记。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解铃还须系铃人,假使自己不修,就算十方诸佛现前也帮不了你。为什么呢?不是佛不慈悲,而是因为你有妄想、有昏沉、有业障,要自己去消业;自己不打妄想、不落昏沉,清净心才会现前。
觉性要时时存在,昏沉来了,就赶快动一动,不要迷迷糊糊,这就是“主将能行令”。自己反省看看,打坐时是不是能“行令”?如果打坐时迷迷糊糊,这个将军不行令,就毫无用处了。打妄想的时候,忽然发现:“唉呀!我正在打坐,不但坏事不能想,连好事都不能想,赶快放下。”这就是“主将能行令”,马上发起知惭知愧的心,“好!不打妄想。”这也就是孔子所说:“克念则圣,罔念则狂。”能克制念头就能超凡入圣,其他人都帮不上忙,这是实际的功夫。继续不断地用功,就能“不动干戈致太平”。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代表我们这念心,每个人都有一个莲花世界,想想看,你这个莲花开了没有?莲开,就是心开。
佛法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七天静坐就是“事”。“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七天坐完了,心空了没有?有没有放下?心空就是合格,就是状元及第了,否则就要继续用功。由于平时功夫用得很好,在禅堂里就有加分的作用;假使平时没有用功,到禅堂里面一静坐,腰酸背痛,腿痛、腿酸、腿麻,妄想、昏沉一大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平时用了功,腿不酸、不麻、不痛了,只是在心地上还有一点点疑惑,这时临门一脚,师父一开示,立刻就能心开意解。心开意解不是就了了,还要继续静坐,这就是功夫了。
明天就要解七了,现在正好用功,还没坐到好香的要赶快用功,要有信心,不要起烦恼。为什么?因为前面几天的功夫不是白费的,由于有了那些功夫、那些磨炼、那些经验,到最后清净心就现前了。就像挖煤矿、挖宝一样,我们这个灵山有宝,一处一处地挖,挖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现在还是要继续挖。你以为还差得远,以为还要费很多时间,其实离宝藏只剩几厘米了,到了最后一挖、一锄,宝藏就现前了。打坐就是如此,“有前前,才有后后”;因为有前面的经验、前面的努力,所以最后能够悟道、成道。打坐又好比吃饭,吃了菜、吃了饭,到最后吃饱了,也是从一开始就慢慢累积的,不是吃最后一口饭、一口菜而吃饱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分一秒都不要放过,在这一分一秒中就能见真章。这念心契悟了,烦恼就尘埃落定了,清净心就现前了,所以说“一念净心成正觉”。打坐是前方便,到最后这念清净心现前,才能成正觉。这念清净心什么时候会现前呢?就要看我们平时的功夫。平时没有功夫,到哪里找清净心?我们这念心无始以来都在染污,像一桶浑水一样,里面有很多泥沙,要靠自己来化解、来转化,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平时大众修善法、修福德、修慈悲,现在在禅堂里沉淀这一念心,就称为福慧双修。
打坐没有别的,还是一个“歇”字。希望大众多用功,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什么功夫都不要用,什么法门都要放下,就是听法这念心,除此以外,没有第二个。悟到这个道理了,就在这里用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