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医道(一)
于自由时报92.01.14(二)刊载

 

  在医学界中,无论是医师、护士、医疗相关人员、学者专家,都是一种医护救人的工作,只要有人生病,就去医治、关怀、救护。不但对人类如此,乃至于对动物都要本着爱护的心,发心医治,使其重获健康。因此,站在这个立场来看,医道与佛法的精神非常吻合,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慈悲。

  佛法慈心广大,医疗人员也是如此,不分种族、国家对于病人的照护一视同仁,因为医生基于慈悲心来救护病患,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所以,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能获得欢迎、肯定,即使在战争当中,敌人对于医生也会特别礼遇。

  同样的,佛法也一样受社会大众的尊敬,因为佛法具有平等、慈悲的精神,没有种族、国家的分别。不过佛法的慈悲更广大,不但要医一切众生身体和心理的病,而且对于一切草木也同样慈悲爱护。所以,从医生为人医病的慈悲来看,医道与佛法完全是相同的。



佛学与医道(二)
于自由时报92.01.16(四)刊载



  佛法中提到,修菩萨道要向五明处学。五明中第一是“内明”。内,就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众生的无明、烦恼,就是病,障蔽了智慧、慈悲,无法自见本具的佛性。所以,要知道病源,才能将病医治好。人的病很多,地水火风四大不调,便会产生四百四种病,所以要先调身,身体调好了再调心,然后安禅静虑,这是属于内明。心当中清楚明白,做什么事情都不迷糊,不论动静闲忙都能作主,乃至于明心见性。不仅体悟到这念心,更进一步把这个调身调心的知识、方法传授给大众,使每一个人都能达到明悟心性的境界,这就是“内明”。

  第二是外明,外明包含“声明”,就是要懂得语言;其次要懂得科学,称为“工巧明”;再其次还要懂得逻辑学,这是“因明”,也要懂得医学,称为“医方明”,合起来就是五明。由此可知,佛法当中也讲述到医学,在佛典中,也有治疗身病和心病的记载。

  修习菩萨行,要能自利利他,利他就要有方便,医学就是一种度众生的方便。我们能够把众生生理上的病治好,爱护他、关照他,无形中就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进一步,用佛法来医治他心理上的病,这样身心都能得到最大的照护。由此无论佛法或医道,在精神上都是慈悲、平等的,由此可知,医学和佛法确实有很密切的关系!



佛学与医道(三)
于自由时报92.01.18(六)刊载



  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四大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这是属于生理上的疾病。而药物、物理或饮食等方法,都是针对生理所研发的治疗方式。身体生病了需要医治,必须要先追究疾病的根源?现代医学发达,根据医学上分析、研究,发现细胞或基因出了问题,都会产生生理上的病症。知道病源起因,然后对症下药,疾病便能很快痊愈。

  细胞、基因为什么会产生病变呢?就佛法的角度而言,任何事都不离因缘,我们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有这个身体的缘故,长久以来对于色身的执着,心中的起心动念和身体四大的转变,彼此互相影响着。

  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要治好疾病,就要仔细地分析、思惟身体当中种种成份与现象,身体中如毛发、指甲、皮肤、骨骼、内脏、肌肉等固体的部分,属于地大;血液、唾液、汗液、尿液等液体属于水大;呼吸属于风大;体温、热量属于火大,分析到最后,了解这个身体原来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本非实有、本性是空,既然身体是空性,那么病也就无由而生了,用这种思惟、分析的方法来破除众生对于身体的执着,对身体的执着放下了,证到我空,就能治凡夫的病。



佛学与医道(四)
于自由时报92.01.21(二)刊载



  用思惟分析的方法,体悟到身体为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体性是空性,便能破除对色身的执着,证到我空。破除了我执,还有法执存在,法执是因为众生执着万法为实有,认为心外有法;不能了达一切法相随缘生灭,虚妄不实。这样的执着烦恼,相较于我执的病又更为微细。

  因此在破除我执后,佛陀更进一步教导大众要破法执,破了法执就证到法空。证到法空后,如果又执着所证的“空”,这又是一种病。最后连“空”也不执着,当下虚空粉碎,什么都不执着,就能得到究竟解脱。

  所以,佛是真正不生病的人,因为佛已经证到我空、法空,最后空也不执着,一法不立,契入究竟的空性;身体是空性、病也是空性,体悟本具的实相境界,心中没有执着、妄想、分别,所以无病。



佛学与医道(五)
于自由时报92.01.23(四)刊载



  疾病的来源很多,仔细分析目前的生活环境,几乎到处都有毒,这些毒素对身体的健康都会造成影响。譬如空气被污染,吸多了就会中毒、生病;蔬菜里面有残毒,动物的体内有毒素,水质被污染,罐头里添加防腐剂,许多食物被污染了,也含有毒素。

  生存的环境有许多毒素,而我们的六根对六尘不断攀缘,也会中毒。眼睛攀缘外在的尘境,五光十色看多了,眼睛会疲倦,因为接受的刺激太多,慢慢就会中毒;耳根攀缘声尘,声音听得太多,耳根会中毒;鼻子喜欢闻香的东西,闻久了也会中毒;吃太多酸甜苦辣种种味道,舌根也会中毒;生活中,贪着身体要最好、最舒适的享受,这样身根也会中毒;思想观念错误,间接影响了身体的健康,也是一种中毒的现象。

  由此可见,如果一直处在有毒的环境,始终都要生病。想要治好这些病,用医学的方法就是以药物来克制,可是没有离开毒素,把病医好了之后,毒素又在身体产生作用,身体又会生病。就佛法的观点来看,究竟的方法,要先远离有毒的环境,让身体不再中毒,进一步将身心的毒素解除,不仅合乎医学,更是彻底医治疾病的方法。



佛学与医道(六)
于自由时报92.01.25(六)刊载



  医病必须先了解疾病的根源,才能发挥医疗的功效,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治标并非治本。医生面对病人,要了解疾病的根源从何而来?就要透过望、闻、问、切来了解病因。什么因与缘相遇会产生何种作用?是相反的?或加成的?以医学的方法来研究、分析,知道了以后对症下药,才能发挥医疗的功效。

  科学对于物质的研究与分析,通常是根据现在可见的结果来观察,并不能追溯到前生去分析、研究。而佛法对于病因的观察,还包含了过去生,并非仅有现在所呈现的结果。

  佛法对疾病的成因,除了现世生理、心理因素的探讨,还有业报的影响。所谓“业”,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缘果报。由于过去造了业,业障现前就要受病苦,即使运用药物也不易医治。唯有从因果中努力,反省检讨、忏悔;消业、转业,才是最究竟的治病方法。



佛学与医道(七)
于自由时报92.01.28(二)刊载



  用佛法的角度观察疾病产生的原因,除了生理、心理的影响,还有过去的业因。所谓“业”,就是因缘果报,因果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例如:有些人生同样的病,从医学上看,都是相同的病症,就理论而言,同样的病,可以用同样的药治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同样的病用相同的药,在甲治得好,在乙可能就治不好;同样的病去开刀,甲可以好,乙开了刀,可能反而溃烂,甚至流血不止;或者是一点小病,马上就扩展到全身,甚至连性命都难保。所以,疾病除了生理及心理的因素,还有佛法所说的业报。过去造作的业因,现在果报成熟,业障现前就要受病苦,即使药物也难以治疗,就是业障病。

  既然病是从身体产生出来,身体是我们的业报,业障现前就要消业、了业。佛法中,消业的方法很多,诵经、持咒、念佛、打坐、忏悔都可以消业。用惭愧、忏悔的方法,使我们这念心达到专一的境界,保持平静、安详自在;不断地在心上用功、专注,消除业障,再配合吃药、看医生,标本相治,很快病就能痊愈。甚至有的病,医生治不好,药物、食物、物理也治不好,经过惭愧、忏悔,用功殷切,业障消除,病就好了。



佛学与医道(八)
于自由时报92.01.30(四)刊载



   佛经记载,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因为听信提婆达多的唆使,把自己的父亲关在牢里饿死,篡取王位,并且破坏僧团,造了许多恶业;结果,业障现前,生了大病、遍体生疮。当时有位神医叫做耆婆,被称为“医中之王”,他是宫廷里面的御医,不仅医术高明,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

  一天,耆婆对阿阇世王说:“大王!我是天下的神医,什么病都能治好,唯独大王身上的毒疮,实在没有办法医治。这毒疮是因为您杀害父亲,而且陷害佛陀、破坏僧团,造了极重的罪业,所以受到现世恶报。佛法讲因果,您的恶业已经现前了,就算再高明的医术也救不了您。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忏悔,如果您愿意真诚忏悔,或许还有救。”听完这番话,阿阇世王知道自己的疾病是由业障而生,省悟到这一生所作所为,真的是造了很多恶业,于是就到佛陀面前,至诚惭愧、忏悔,发愿改过。因为至诚的发露忏悔,阿阇世王的病就不药而愈了。



佛学与医道(九)
于自由时报92.02.01(六)刊载



   由阿阇世王的故事可知,只要能够知道惭愧、忏悔,发愿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心中没有烦恼、压力、恶念,保持身心平静,自然而然疾病就会好转。假使我们经常注意自己的心念,保持清净、善念与正念,很多疾病就不会发生。

  从这一点来观察,佛法和医学是共通的;心中有了烦恼,立刻会影响生理的健康,由此可知,心理和生理确实关系密切。佛法与医学,都重视身心的平衡,而佛法更注重治本,根本就是这一念心,这念心清净,身体便能健康。

  凡夫的心经常都在执着分别当中,对身体、对种种相,都有很深的执着。执着身体、相貌是美、是丑?看看自己的身体是高、矮、胖、瘦?对于自己的相貌很在意,早上起床,马上要照镜子、梳头发,这就是执着。

  执着是一种观念、习气,但它并不是绝对的。譬如,一般人执着男相和女相,其实男、女相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例如在现代,由于医学发达,男性可以变女性,女性可以变男性,就证明男女之相并不是不变的。这个身体是个假相,四大假合、随时在变异当中,并非恒久真实。但是,因为我们在观念、习气上认为色身是真实的,产生许多执着,烦恼与痛苦也因此伴随而生。



佛学与医道(十)
于自由时报92.02.11(二)刊载



  众生的烦恼多来自对身体的执着,这个执着的根源就是“我”。众生心中都有一个“我”相,我的眼睛、鼻子、耳朵、头发;我的衣服、名、利,我的儿女、妻子、财产等等,所有一切都是“我”。因为有“我”,所以相对地就有“我所”,乃至于对境界产生种种分别。就佛法而言,这个“我”称为“我执”,我执就是病的根源。因为有我执,所以就执着有一个身体存在,乃至于执着身体所存在的时间、空间,认为这些都是实在的。

  其实,时间、空间也是假立的,这些相对的境界,由众生心中的分别而生,是一种假相。譬如人在晚上看不见,但有很多动物晚上却看得见;人在白天看得见,可是有很多动物在白天却看不见。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时间、空间,不同的众生所感受的却不一样,所以晚上、白天都是众生分别而生的相对假相。

  如果契悟了佛心,达到心境一如、内外无异,远离分别取舍,心中始终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即是中道实相、如来境界。



佛学与医道(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2.13(四)刊载



  佛有五种智慧,称之为“五眼”。所谓五眼,第一是“肉眼”,就是凡夫的眼睛,佛也可以用凡夫的眼睛来看我们的社会、看一切事物。第二是“天眼”,天眼是修行植善所生的功德、福报,凡是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都没有障碍,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第三是“慧眼”,就是声闻圣者的智慧,能够洞察一切法皆归空性。此外,佛还有“法眼”和“佛眼”,法眼就是菩萨的智慧,能够观察因缘,洞悉种种救度众生的法门;佛眼就是佛的一切种智,对于一切法的体相、同异、因缘果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佛是五眼具足。
 
  《八识规矩颂》讲:“五识同依净色根”,凡夫的眼、耳、鼻、舌、身五识,都必须要依靠各自的净色根,才能攀缘外境,对外境起种种明了、分别的作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净色根”,可能即是中枢神经、脑神经细胞,这些属于物质的成份。而佛超越了这些境界,除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还有佛眼。同样是物质性的身体,因为这念心的作用,众生与佛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如果住在境界当中就是执着,心有执着就是凡夫众生;而佛的心已经超越了这些执着,心不住于任何境界,远离相对达到绝对,所以能通达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佛学与医道(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2.15(六)刊载



  众生执着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时间、空间当中,执着太深就会产生疾病。譬如说,我们始终认为白天精神很好,要工作;晚上就是要休息、睡觉,这个习惯养成了,到了晚上,马上就昏沈、想睡觉。但是台湾是晚上,美国便是白天,假如到了美国,就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这就是一种执着。

  再者,有的人认为这一天,从早上到晚上时间很短;可是有很多微生物、小虫子,却觉得这一天很长,就像是几个月,乃至于几十年。人认为是一天,小动物却认为是一生。俗语说:“世间难逢百岁人”,人在这一生当中,能够活到一百岁就算很长寿了,可是和天上的人比起来,却是很短的。

  佛经中提到,欲界有六层天,四王天上面是忉利天,其次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当中,和人间最近的是四王天,天寿是五百岁,天人的一天一夜等于人间五十年。人间过五十年,一般人认为很长,可是在天上却只过了一天一夜。再往上观察,忉利天的天寿是一千岁,天上一天一夜是人间一百年。现在的时间,是一个钟头、二个钟头?是一天、还是一个月?站在虫子的角度来看,这一天就是好几十年;站在天人的立场看来,人的寿命就显得短暂。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长短都不一样,随众生心念分别而有不同,所以时间是相对的、虚妄的。



佛学与医道(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2.18(二)刊载



  无论时间、空间,我相、人相,男相、女相都是相对的,既是相对,就是虚妄不实的假相,所以不能执着。疾病的起因,是因为我们的心对于相对、虚妄的假相起了执着,一个是执着身体、我相,一个是执着时间、空间。假使破除了执着,契入空性,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心就能得到净化,自然就不会生病。

  众生的病是从身体而来,而身体是由业报而来。疾病的根源,来自众生心中种种烦恼和邪见,总合而言就是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再加以归纳就是贪、瞋、痴三毒。贪、瞋、痴的烦恼能引发身体的疾病,并非只是佛法的道理,现代许多研究也证明:心理的状态确实会影响身体,身体与心理的关系本来就密不可分。心理如果保持安定、愉悦,身体自然就会感觉轻快;心中若是充满烦恼,由烦恼产生的毒素,就会使生理产生变化,如果不懂得用善法来转化烦恼,日积月累,就会产生疾病。



佛学与医道(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2.20(四)刊载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想医治身体的病,根本上必须先调整这念心。众生心中都有贪瞋痴三毒的烦恼,若能将三毒转化,心就得清凉;心清凉了,身体自然就会减少很多病苦。

  三毒之首是贪毒,贪心是从内心的欲望而来,称为“贪欲”。譬如贪吃,贪吃的心念一起,身体马上就起反应。肚子饿了,看到一盘点心,想吃可是吃不到,这个时候眼睛看到食物,鼻子闻到香味,口水马上就流出来。假使不知道当下克制、觉察、返照,这念贪心就会促使我们发动身口,想办法去取得。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闹饥荒,饥饿就如同火一样,烧掉心中的道德感与羞耻感;人没得吃,肚子里的饥火就烧得很难受,饥火难耐就会去偷、去抢,乃至于绑票、勒索。如果人的贪欲很强,可是没有福报,看到别人拥有财色、名利,内心炽盛的贪欲,会让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巧取豪夺,这些都是由于贪毒所导致的祸患。



佛学与医道(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2.22(六)刊载



  贪欲所引发的饥火,会让人犯下种种恶行;而男女的欲爱、色爱也是一把火,贪爱的心一起,烧去人的理智,就会产生种种祸患。

  经典中形容男女的欲火如同手持火把,逆风而行,而有烧手之患。仔细观察,男性看到女性,一旦起了爱欲、贪欲,就会反应到身体,生理马上就会起变化,身体会发烧、发热,心跳会加快。假使不知道反省、克制,这把欲火就愈来愈盛,欲火太大了,将使自己失去理性与智慧,甚至做出邪淫的恶业。佛经里记载,凡夫见到天上的女子,看到天女太美丽了,一般凡夫无法克制,没有定力,贪爱的心像火一般炽盛,以致于欲火焚身而死亡。

  所以,要时时返照心念,将心中的贪念转化、息灭,这念心能够作主,不为贪欲所驱使,心中便能保持平静、自在,心清净了,没有烦恼毒素,身体自然就会健康。



佛学与医道(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2.25(二)刊载



  人在盛怒中,脸色往往忽红忽白,这是因为心理产生瞋毒。瞋心像火一样,从无明烦恼而生;不是由智慧心、清净心而来,所以瞋火是对身心有害的毒素,只要一发脾气,生理马上就产生负面反应,这就是病,只是一般人没有觉察而已。

  在清朝,有一位陈老先生,以农为业。邻居王员外的牛羊经常来践踏他的庄稼,吃他的农作物。陈老先生为了这件事到处去投诉,但是王员外有钱有势,所以始终打输官司。陈老先生因而心生仇恨,发愿将来要变成一条蛇,把王员外全家都咬死。心中时常这么想,经过一、二年之后,忽然生了一场大病,临死之际,便要求在棺材木板上留一个洞,好让自己死后变成毒蛇能顺利的钻出。做棺材的木匠师傅得知此事,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王员外。王员外知道了之后,非常震惊,因为怕死的缘故,马上向陈老先生道歉,并且加倍赔偿他的损失。两人和解后,陈老先生忽然一阵呕吐,竟然从嘴里吐出了一条毒蛇,从此之后,病就痊愈了。由此可知,瞋心对健康的影响甚大。



佛学与医道(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2.27(四)刊载



  人的瞋心就是一种毒素,这种毒素经常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不但对自己无益,也会伤害别人。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种仇恨有时,甚至会牵连好几世;瞋心如果不知运用慈悲来转化瞋恨,往往会造成玉石俱焚的后果。

  例如,在佛教的忏法当中有一部《慈悲三昧水忏》,是由唐朝的悟达国师所造。悟达国师的智慧很高,精通三藏。唐懿宗更将名贵的沉香座供养悟达国师,以表达对国师的尊崇。悟达国师在登座时,想到自己年纪尚轻,就已赢得大众的肯定,因此心生我慢。由于这一念慢心,使得他前世的冤家乘机而入,在膝盖生了一个人面疮。

  《本草纲目》里面就有这种病症的记载──“人面疮”的疮形极似人面,上面有嘴巴,还会吃东西,因而得名;这种病非但使人痛苦不堪,而且医药罔效。正当悟达国师束手无策之际,忽然想到:初出家时,曾悉心照顾一位生病的僧人,这位僧人,疾病痊愈临走时对悟达国师说,将来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就到四川九陇山找他。悟达国师忆起这段因缘,就前往九陇山寻找这位僧人。



佛学与医道(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3.04(二)刊载



  这位病僧其实是已证得罗汉果位的迦诺迦尊者,知道悟达国师即将到来,早已在松树旁等候,告诉悟达国师用三昧法水清洗疮口,疾病自然会痊愈。正当要清洗时,人面疮竟然开口对悟达国师说:“现在你受了迦诺迦尊者的三昧水加持,业障得以消除。但是你我过去的一段冤仇,必须让你知道。在汉朝时,我们是一朝之臣,我是晁错,你是袁盎;你害我腰斩东市,为了报仇,我生生世世都跟着你。然而你十世都出家修行,持戒精严,使我无机可乘。此世,因为你的一念慢心,折损了德行,我才能趁虚而入加害于你。今天因为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慈悲加持,使我得到解脱,你的病也好了;从今以后,我们互不相欠。”

  由这个公案可知瞋心能令人结下深仇大恨,如同晁错为了报仇,可以等待十世。所以当业障现前时,修善和忏悔都是治病的助缘。修善能积福;而惭愧、忏悔则是由于至诚的自我反省、承认过错,使内心转晦暗为光明,便能转化身体的健康。



佛学与医道(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3.06(四)刊载



  人心有贪毒、瞋毒、痴毒。所谓“痴”就是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人人都能成佛、不明白缘起性空,乃至于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痴心好比风,因为不知道这些道理,所以心中迷惑颠倒,产生贪心、瞋心、慢心种种邪见,在名利财色的境界中东吹西荡、不能作主,这就是痴。

  贪、瞋、痴三毒不但能引发内心的烦恼疾病,也会招感外在的灾难。这个世界有水灾、火灾、风灾及战争等种种灾难,根本的来源是因为心中有贪、瞋、痴等烦恼,由烦恼招感业力所致。有许多人觉得居住的环境不安定,想移民到国外去;仔细分析,其实国内算是不错的居住环境,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且有佛法的传扬。外境的不安定,是由于我们自心不安定所导致;这念心不安定,到那里去都不会安定。如果众生的心都清净了,外在的环境就是净土;我们的心清净了,身体自然就会健康。



佛学与医道(二十)
于自由时报92.03.08(六)刊载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有动乱,是因为众生的心动乱不安所导致。不明白人人皆有佛性,无法了达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的道理,心中执着外境为实有,随着种种境界起贪心、瞋心、痴心,心中始终无法安定。佛法教导我们这念心要得到平静、自在、安详;就要体悟因果、心性、缘起性空的道理,放下执着,把心当中贪瞋痴三毒转化。

  佛法当中有很多方便法门,能够帮助我们转除烦恼,如诵经、持咒、打坐,思惟佛法的道理,运用这些法门,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己的心念;烦恼一起,就用这些方法把烦恼转除。假使日常生活上不起观照,等到恶念、烦恼积聚太久,生了病再找医生,已经晚了一步。所以,除了运用医学上的药物、饮食来治疗疾病以外,还要用佛法来治疗心中的三毒烦恼。心理和生理的治疗同时进行,渐渐就会感觉身心很安定、很幸福、很快乐。



佛学与医道(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3.11(二)刊载



  就佛法而言,病从心生,心是一切病的根源。现代医学也很注重心灵的健康,如果现代医学能和佛法互相配合,用药物治疗、调治生理;并且配合佛法的薰修,内心依靠在佛法上,对佛法产生信心,修习种种的法门,直到这念心产生定慧与慈悲,就能治疗我们的病苦。过去的病会好,现在的病也会好,心理、生理的病都会好起来。

  为什么佛法能够治疗我们的疾病呢?因为佛法所谈就是这念心,佛法中提到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本具的清净智慧,这种智慧与佛的智慧德相平等不二,只是我们心里有无明烦恼和执着、有种种的取舍,因而障蔽了自心清净的智慧。假使能够运用佛法中慈悲、禅定的方法,解除内心的瞋恚与毒素,时时保持正念;有了贪心、瞋心、痴心,马上检讨、反省、照破,充满热恼的心就能得清凉。烦恼尽除,这念清净的智慧心、慈悲心、平等心自然现前,就能转化一切病源,没有身病、心病,真正成为一个没有病的人,就是圣人的境界。



佛学与医道(二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3.13(四)刊载



  大多数的人对“病从心生”都能理解;有了禅修的体验,更能体悟到这个道理。依照这个道理修行,修定、修慧,使这念心清净下来,经由薰修佛法、契悟心性、破除执着,就能彻底解除身心的病苦。

  修定、修慧要由禅修、打坐中建立。第一步要不起心动念,如同一杯水若停止摇动,水自然就静下来了。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心中有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烦恼,就是一杯浑水;当我们不再随念迁流,这些烦恼自然减少,如同混浊的水静止下来,会逐渐澄清。所以,第二步就要澄清这杯浑水,澄清了,这念心就是一杯清水,心中清楚明白就有智慧及定力。

  所以,修习禅定的第一步,先让心不起波浪;第二步,将浑水沉淀。儒家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心清净了以后,就能产生智慧,看什么东西都有它微妙的道理。文章,不一定是在书本上。心定了,一草一木、一瓦一石,都有它微妙的道理,整个山河大地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佛学与医道(二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3.15(六)刊载



  所谓“心生万法”,宇宙世界所有一切,都是这念心造作出来的。所有的世界如同一微尘,一微尘就是当下这一念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譬如晚上,睡在一个榻榻米大小的地方,所作的梦却无量无边,由此可见,这念心的确十分微妙。

  佛法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念是如此的包罗万象,三千大千世界都在这念心当中。好比晚上做梦,梦中有苦、有乐;在苦乐之中,不知道是梦,等到梦醒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梦。要达到不做梦的境界,就要涵养定慧,用打坐的方法,使身心安定,当下这念心不起波浪,慢慢澄净下来;最后再把沉殿下来的尘沙也化掉,使这杯水完全明朗。佛法中提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每一个人都有一杯心水,可是由于这杯心水有波浪,所以混浊、看不清楚。如果让这念心波浪停止,尘沙沉淀,进一步将尘沙化掉,就能达到智慧深广、慈悲平等的境界,此即真佛住世。



佛学与医道(二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3.18(二)刊载



  佛法肯定人人都有佛性、肯定三世因果的真理,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佛、成菩萨。每一个人都有能知能觉的这念心,但是众生的心不平等,而佛的慈悲心则是达到平等圆满的境界。

  孟子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法中的不杀生,就是大慈悲心的表现;不但人不可以杀,连动物也不可以杀。因为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也曾是我们过去的亲眷,所以还要把慈悲心推广到动物身上。更进一步,不但动物不可以杀,连植物都不伤害。据佛经记载有一位草系比丘,他的性情慈悲,持戒严谨,不但不杀人、不杀动物,而且连草木都不伤害。

  一日,草系比丘在外行化时,路过一座山林,遇到一群强盗。强盗随手以路边的几根杂草,捆绑住比丘的手脚,就抢走了比丘随身的所有物品。因为草系比丘不忍损毁草绳、伤害草绳中动物的生命,于是一动也不动地任由抢劫。草系比丘心系众生,不伤草木的慈悲心,真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现。佛法的慈悲达到最高点就是平等,人与人之间要慈悲、平等,对于动物、植物也要爱护,这就称为物我平等。假使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慈悲心,菩萨就在我们心中。



佛学与医道(二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3.20(四)刊载



  由于佛的心境达到慈悲、平等、圆满,所以福报也最圆满。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想要有福报,想要拥有富贵。可是富贵却是最无常的,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即使用种种手段和方法得到钱财,钱财得到以后,也只是暂时保管而已,因为金钱名利都是留不住的!有些人为了求名,想尽各种办法,以种种不正当的方式达到目的;就算真的得到了,最后还是会失去!就佛法而言,名利富贵都是因缘果报,过去生修善积福,今生自然能得富贵、官运亨通;反之,过去没有修布施的因,今生就算得到意外之财,也无法久留。

  因缘果报不是宿命论,而是告诉大众要从因上努力,本着正业、善念、正知正见的原则修福德、智慧、慈悲,不但可以得到富贵,身体也会健康,身体健康就是一种福报。



佛学与医道(二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3.22(六)刊载



  佛法教化大众要从因上努力,不要一味在果报上去执着。果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和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彻底从因上去努力。每一个人都想身体健康,如果不知从因上去努力、去注意;只知天天吃补药、维他命,打荷尔蒙,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补药吃多了,也会影响健康。人的身体本来就有正常的机能,只要从因上去注意,不要乱吃东西,不要暴饮暴食,把不良的嗜好通通戒掉,有规律的生活、正当的工作,身体自然就会健康。

  佛法讲:佛弟子应有正当的职业,所谓“正当的职业”,一种是“正业”、一种是“净业”。“正业”就是有正正当当的职业,从事正当的职业就不会遭受恶果;合乎政府的法令,合乎道德的观念,这个就是正当的职业。

  选择工作,一方面要本着法律与道德的原则;二方面还要本着佛法慈悲的心法,这便是“净业”的观念。有很多事情虽然并不违反法令与道德,但是站在佛法的立场却不能做。譬如捕鱼,虽然符合法令;可是站在佛法的角度来看,就是违背因果。杀生太多了,将来一定要受杀生的果报,所以佛法不鼓励从事杀生的职业。



佛学与医道(二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3.25(二)刊载



  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存,赚钱维持生活所需,本来就是正当的。但是,所从事的工作,要能符合因果的道理,不违背正业和净业的原则。如赌博、开茶室、开酒家,这些不是清净的钱财,这种钱就不能赚,就算得到了钱财终究也会失去,而造作恶业却会为自身带来很大的恶报。这个恶报,就佛法而言,就是“业”。

  “业”不一定是在未来才会产生,一个人业障多了,心理也会恐惧。心里充满恐惧,身体自然就不会健康,甚至会产生错觉、产生恐怖。譬如有些人出车祸的原因,是因为将红灯错看成绿灯,这就是业障。有的人开车开到山崖下面、开离了车道,明明没有路,他看到的却是一条路,开过去就出事了,这就是业报现前。

  业从心里面来,当业障现前的时候,心里会产生一种错觉,这种错觉会引导我们去受恶报。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佛法不仅研究现在的心念,更微细地研究未来因缘的发展;不但研究到未来,还研究如何转化过去所造的恶业。

知道因果的道理,懂得从因上去努力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生理、心理都会很健康,身心健康就有力量与智慧。



佛学与医道(二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3.27(四)刊载



  医生都是希望解脱众生的病苦。佛法也是如此,强调平等、慈悲,不仅解脱众生生理、心理的病苦;而且为了怕众生违背因果,未来会受恶业、受苦,因此告诉众生在因地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使人生现在、未来都能得到利益,并且把过去所造的业障转化。

  佛菩萨本着大慈悲心,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无论是落入鬼道、畜生道或是地狱道的众生,都会去救护。例如: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不仅在人道,佛菩萨还要进一步到地狱、畜生道去救度众生,使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解脱;这是佛法的平等、慈悲及广大心量的表现。

  医生如果能学习佛法的平等和慈悲,心量就能像佛菩萨一样广大;再配合医术、药物,就能够确实医好病人身心的疾病。



佛学与医道(二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3.29(六)刊载



  医生可分为庸医、良医、名医和神医。古人说:“良医治国”,确实是如此,因为神医除了医术以外,还有医德,所以医术出神入化,真正能药到病除。医德就是有修行,像古代的扁鹊、华陀、耆婆,这些都是神医,因其有德,所以能治好他人的病。

  例如,现在有很多患者相信他的医生,再困难、再远,他都要去找这位医生,这是因为对医师有信心的缘故。医生如果有德行,病人有病,能够去关爱他、安慰他,体谅病人受病苦的折磨。同时也藉此因缘鼓励他,劝他要念佛、诵经、做善事,再配合药物治疗,一定对病人的疾病有帮助,病人对医生产生了信心,这个信心就能治病。

  好比佛门中诵经、念佛;同样是在祈求观音菩萨,同样是在诵经、打坐,可是有的人求观音菩萨有灵感,有的人却没有灵感,究其原因,都是信心的关系。所以当医生不容易,除了医术以外,还要使病人有信心,这便要有修德。修德很好,便是佛菩萨住世,就是神医,能出神入化,药到病除。



佛学与医道(三十)
于自由时报92.04.01(二)刊载



  历史上有个公案,秦国有一位神医,名叫扁鹊。他不需要把脉,只是看看病人的神情,马上就知道对方的疾病;扁鹊有一个徒弟得到了扁鹊的真传,也是一位神医。当时晋景公杀人无数,迫害忠良,最后害了重病,找遍天下的名医都医不了他的病。当时秦国和晋国交好,有人告诉他:“秦国扁鹊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徒弟得了扁鹊的真传,你赶快去请他来看病。”结果真的请到了扁鹊的徒弟来看病。

  但是,古代从秦国到晋国,路程须要两三个月,扁鹊的徒弟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景公做了一个梦,梦到二个小孩子大约有一寸高,站在他鼻孔尖尖上讲话:“明天神医要来,我们怎么办?要躲到什么地方?”结果他们决定躲在膏之下、肓之上。因为这个地方,针灸也针灸不了,药也没有效,熨也熨不了。两个小孩子说了以后,一下就从晋景公的鼻子钻进身体去。第二天,扁鹊的徒弟到了,把脉后便说道:“大王,你的病,我没有办法医了,在膏之下、肓之上,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这个就是业障病!

  病有很多种类,有的病可以用医药、或者用物理治疗;若是心理的病,则可以从精神方面去辅导、鼓励,安慰、休养。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深重的业障病,没有办法用医疗的方法救,就要用佛法的方式来医,譬如诵经、持咒、祈求、修善,用佛法消业障,从这个上面去努力就有希望。



佛学与医道(三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4.03(四)刊载



  业障来自我们的心念;而佛法是心的教化,透过佛法让我们的心清净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使心念保持在安定、自在,身体就不会感染很多病。如果更进一步能够学佛、持戒、诵经、打坐,使身口意清净,处处都是功德善法,很多业障病也因此能够转化。佛法所教导的法门都是为了转化烦恼、净化心念;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治病。藉宗教治疗我们的心病,心病治好了,身体的病随着心念的法喜、希望,自然而然也会好痊愈。

  就佛法而言,戒、定、慧可以治病,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可以治病。心当中如果有了贪心,就会加重身体的病,而用布施的方法,可以舍掉自己的贪心,所以,布施可以治我们的贪病。每一个人都有过失,免不了会造恶业,例如从早上到晚上,口业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过失,如果心量不够广大,就容易起贪瞋、嫉妒,如果用持戒的方法,把这些坏的习惯戒掉,病自然就会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嚼槟榔、不赌博,行住坐卧有正常安定的生活,身心自然健康,这些都是持戒的作用及功能。



佛学与医道(三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4.05(六)刊载



  六波罗蜜中的忍辱,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安忍,忍顺境、忍逆境。《四十二章经》提到:“忍色忍欲难”、“被辱不瞋难”,色、欲、瞋,这些都要忍得下来,能够耐得住,这些习惯都可以降伏。其次,每个人难免都有懈怠的心,好逸恶劳。懈怠也会成病,成懒病!懒惰,就要以佛法的精进心来治疗。生活中养成好的习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就是精进。例如在道场中,大众清晨一定要起床做早课,这就是精进。白天要精进,晚上也要精进,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能够力行不辍,道业便能有所成就。

  佛教中有一尊药师佛,佛的两侧各有一位菩萨,一边是日光菩萨,一边是月光菩萨。要成就佛的果报,必须从因上努力,如同日光菩萨及月光菩萨,不论白天、夜晚都要精进。在佛法当中,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这也是精进,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这些都可以治病。人睡觉的姿势有左侧卧、右侧卧、仰卧、俯卧,这四种姿势中,以右侧卧睡觉的姿势最好。所谓右侧卧就是吉祥卧,根据医学的解释,右侧卧时血液循环从心脏到肝脏,速度不快不慢,睡觉便很安详、自在。所以佛法是很科学,很有智慧的真理。



佛学与医道(三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4.08(二)刊载



  六波罗蜜中有一度为禅定,学习禅定可以治疗心念的散乱,心散乱就会缺乏智慧,不清楚、不明白,容易做错事。因此中台禅寺每年都会举行禅七,禅七当中,教导学人用三个法门来定心、明心。

  第一个是数息。数息是专门对治散乱的法门,一般众生的心很散乱,妄想很多,即使静坐中,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仍有妄想;告诉自己不要打瞌睡,还是会打瞌睡。起心动念,离不开贪瞋痴的妄想,患得患失,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名利财色,都是由这念心想出来的。

  打禅七的时候,第一个用数息观,收摄心念达到一念不生,不打妄想的境界。第二个就要参话头,过去造了许多恶业,要用参话头的方法,把心中的杂毒臭秽通通去除。第三个就是中道实相观,达到佛的智慧,中道实相的境界,如如不动,让这念心澄净下来,把贪瞋痴三毒清除干净。

  这三种法门各有不同的功能,数息好比是温补,就像一个人有慢性病,几十年的病,虽然这个病要开刀,但是不能一下就开刀,要先调身,然后才可以开刀。其次,参话头就是开刀,把我们内心的杂毒臭秽、不好的念头,通通转过来,就像吃泻药一样,把思想观念中的毒,通通泻掉,泻了以后很虚弱,要修中道实相观,就是十全大补,用这三帖药来治众生的病,病治好了,我们心就能得到安定、清净。



佛学与医道(三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4.10(四)刊载



  要想成就佛的智慧,不仅要有定,而且要有慧,因为众生心中有无明、有愚痴,看不清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因此有种种执着烦恼,所以六波罗蜜中最后一个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以智慧治疗愚痴的病;用观照的方式,洞察诸法缘起、缘起性空的道理,用这些道理来启发我们的智慧,智慧通达了,就能治好愚痴的病。

  用佛法六波罗蜜治疗我们六种病──布施治疗悭贪、持戒治疗毁犯、忍辱治疗瞋恚、精进治疗懈怠、禅定治疗散乱、智慧治疗愚痴,这些是六波罗蜜所对治的病症。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和现代医理、医学、医术,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现代医学能配合佛法道理来实践,物质、心理和精神同时并重,如此便可以减少病苦;疾病得以医治得好!知道病的源头在那里,病源找到了,就可以药到病除。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