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世尊著衣持缽,入那伽城乞食後,走到樹林裡,坐在一棵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之後所投生之處。這時,不遠處有一位鬼神,向世尊報上自己的名字:「世尊!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闍尼沙意指解脫煩惱) 世尊問:「你為什麼自稱為闍尼沙?你修習什麼法門,而自稱已見道跡?」闍尼沙言:「我並非他方之人。先前,我在人間為國王,是修習如來正法的優婆塞,深信佛法、護持三寶,命終一心念佛,而轉生為四天王天毘沙門王的太子。從此以後,心中慧光常明,照見諸法緣起性空,證得初果須陀洹,不墮惡道,七生以來,常名為闍尼沙。」 世尊在樹林中略停歇後,即前往那陀揵稚,就座後,告訴一位比丘:「你去喚阿難來,說我找他。」比丘回應:「是,世尊!」比丘依世尊指示,去喚阿難來。不久阿難來到世尊面前,頂禮之後,退至一側,稟白:「世尊!您看起來比平常更容光殊勝,寂然安定。請問您在思惟何事,以致容光如此煥然殊勝?」 此時,世尊告訴阿難:「你先前曾經來請求我,為摩竭國人授記。你離開後,我著衣持缽,入那羅城中乞食,乞食後,到樹林裡,坐在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之後投生之處。當時,離我不遠處,有一位鬼神,對我說:『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難!你可曾聽說過闍尼沙這個名字嗎?」阿難回答:「我從未聽過。但現在聽您說起這個名字,頓時生起怖畏,汗毛竪立。世尊!這位鬼神必定有大威德,所以名為闍尼沙。」 世尊說:「當時我問他:『你是修學何種法門,而自稱已見道跡?』闍尼沙回答:『我並非他方之人,也不是修學外道法門。過去我曾經是人間的國王,為世尊弟子,以堅定的信心修學佛法,為護持三寶的優婆塞,一心念佛,命終後投生為毘沙門天王的太子,證得須陀洹果,不墮惡趣,於人天往返七次,盡除一切煩惱之苦,於七世往返中,常名為闍尼沙。 有一世,乘坐天人的千輻寶車,打算前去拜訪毘樓勒天王,當時遙見世尊坐在樹林中的一棵樹下,顏貌端正,安然寂定,猶如深淵般澄淨清明。我見到這個情景,心中思惟:我可以去請問世尊,摩竭國人命終之後,會投生何處?又有一世,毘沙門天王於大眾中,宣說一偈: 『我等不自憶,過去所更事;今遭遇世尊,壽命得增益。』 又有一次,忉利天天眾因為某些事,聚在一處。當時,四大天王各坐其位,提頭賴吒天王坐於東方,面向西邊;毘樓勒叉天王坐在南方,面向北邊;毘樓博叉天王坐在西方,面向東邊;毘沙門天王坐在北方,面向南邊,帝釋天主釋提桓因坐在中間。當時四位天王就座後,我才跟著入座。此外,還有其他大天神參與此會,這些天神都是以前跟隨如來修習清淨梵行,命終之後,得生忉利天,他們都得到天人五福:天壽、天色、天名稱、天樂、天威德。當時,忉利天天眾都踊躍歡喜的說:『天眾增加,阿修羅眾減少。』帝釋天釋提桓因知道忉利天眾起歡喜心,隨即作頌曰: 『忉利諸天人,帝釋相娛樂;禮敬於如來,最上法之法。諸天受影福,壽、色、名、樂威;於佛修梵行,故來生此間。復有諸天人,光色甚巍巍;佛智慧弟子,生此復殊勝。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樂;禮敬於如來,最上法之法。』」 「闍尼沙又說:『那時忉利天的天眾聚集在善法堂,是為了共同商議思惟教令,四天王承受教令後,就各自回座。沒多久,忽然有巨大又奇異的光遍照四方,當時忉利天眾見此異光,都感到驚愕,難道有什麼怪事要發生嗎?其他大威德的天神眾,也都感到驚怖,以為將有什麼怪事。 此時,大梵天王即化身為頭梳五角髻的童子,站立在天眾上方的虛空中,顏貌端正,天眾無可比擬,身紫金色,光芒遮蓋了天光,梵童子逕自於忉利天的天眾中入座,內心歡欣,猶如受灌頂的剎利王登王位時般踊躍歡喜,不久,又在眾人上方的虛空中安坐,猶如大力士般巍然不動,並頌偈曰: 『調伏無上尊,教世生明處;大明演明法,梵行無等侶,使清淨眾生,生於淨妙天。』 梵童子說完此偈,告訴忉利天眾:『如果音聲具五種清淨,才可稱為梵聲。一是其音正直,二是其音和雅,三是其音清澈,四是其音深滿,五是周遍遠聞;具有這五種特質,方可名為梵音。汝等善聽!摩竭國的在家佛弟子,命終後,有人證得阿那含果,有人證得斯陀含果,有人證得須陀洹果,有人生他化自在天,亦有人生化自在天、兜率天、焰摩天、忉利天、四天王天,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得五欲自在。』梵童子並以偈頌曰:『摩竭優婆塞,諸有命終者,八萬四千人,吾聞俱得道。成就須陀洹,不復墮惡趣,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濟。此等群生類,功德所扶持,智慧捨恩愛,慚愧離欺妄。於彼諸天眾,梵童記如是;言得須陀洹,諸天皆歡喜。』 毗沙門王聽聞此偈,歡喜的說:『世尊出現於世間演說真實法,這是多麼奇特、未曾有之事。我從來都不知道原來如來出現世間,是為了演說微妙真實法;未來,應當還會有佛出世演說如是真實法義,能令忉利諸天眾發起歡喜心。』 梵童子聽到毗沙門王的話後,說:『如來出現於世間演說真實法,是甚為奇特、未曾有之事。如來出現於世,即以種種方便,巧說善法與不善法,說了無量無邊的法而無有一法可得,說自性空寂、本自清淨,當中又具足無量功德,此法甚深微妙,猶如從酥酪中提煉出的最上味醍醐。』 「此時,梵童子又告訴忉利天眾:『汝等諦聽!並仔細思惟當中的義理,我將為你們更詳細說明如來所說的四念處、七定具、四神足等法門。何謂四念處?觀內身,精勤不懈,專注觀照,以去除世間貪愛與憂惱;觀外身,精勤不懈,專注觀照,除去世間的貪愛與憂惱。乃至於觀受、意、法,也是要精勤不懈,專注觀照,除去世間貪憂。內身觀已,生他身智;內觀受已,生他受智;內觀意已,生他意智;內觀法已,生他法智,這是如來善能分別解說四念處。諸天!汝等善聽!我再說如來所說的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再者,諸天!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一是欲如意足;二是念如意足;三是進如意足;四是慧如意足。』 梵童子又告訴諸天眾:『過去的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展現無量的神通變化,皆由修習四神足證得三昧,而啟發本具的神通妙用;未來乃至現在的沙門、婆羅門也以無數方便,展現無量神通變化,也是透過修習四神足。』這時,梵童子隨即變化身形,分身為三十三身,各個分身與三十三天一一同坐,梵童子問:『你們都看見我的神通了嗎?』天眾回答:『都看見了。』梵童子說:『我也是因為修習四神足有所成就,才能有如是神通變化。』 此時,三十三天的天眾各自思惟:現在梵童子與我對坐、與我對語,而其餘化身也同時都在言說;一化身沉默,其餘化身亦皆沉默。此時,梵童子收攝神通變化,歸於一身與帝釋天主同坐,告訴忉利天眾:『汝等善聽!我將解說如來,以正知見、覺悟力,開啟三條路徑,以致成就正覺。是哪三條路徑呢? 若有眾生貪欲成性,常行不善,但此人親近善知識後,聽聞正法,反省改過,便離欲、捨不善行,努力修學正法,法法奉行且有所成就,得歡喜心,恬然快樂,於此樂中,更生大法喜;這就好比有人捨棄粗食,嚐了百味飯,復求更美味的飯食。修行也是如此,先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更生大法喜,這就是開啟成就正覺的第一條路徑。 若有眾生瞋恚成性,經常造身、口、意惡業,後來得遇善知識,聞法受教,法法奉行而成就,因此捨離身、口、意惡行,心生歡喜,恬然快樂,又於樂中,更生大法喜;這就好比有人捨棄粗食,食百味飯,雖得飯食充足,更求佳餚。修行也是如此,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更生大法喜,這是開啟成就正覺的第二條路徑。 若有眾生愚癡迷昧,不識善惡,不明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真實道理,此人後來得遇善知識,聞法受教,法法奉行而成就,明瞭善法與不善法,真正了解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因而捨棄不善行,心生歡喜,恬然快樂,又於樂中,更生大法喜;如人捨棄粗食,食百味飯後,更求佳餚。修行也是如此,捨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更生大法喜,這是如來成就正覺的第三條路徑。』 梵童子於忉利天上說此正法後,毗沙門天王又為其眷屬轉說此正法,闍尼沙復於佛前轉說此正法,世尊又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復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此正法。」 阿難尊者聽聞世尊如是說法,法喜充滿,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長阿含經‧卷第五‧第一分闍尼沙經第四》 省思 眾生本具佛性,只因貪欲、瞋恚、愚癡煩惱障蔽,常淪生死苦海;如來慈悲開演無數方便法門,接引眾生離苦得樂,趣向解脫之道。只要依循善知識的教法,聞法受教,落實修行,清淨三業,廣積福慧,將來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