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憍尸迦棄邪出家因緣(一)
圖/傳珍


 
姓名:

Email:

單位:

心得:

   
 
 
 

「論」,即是法。對於法,應善加思惟、諦審,方能明辨其義。

往昔有婆羅門名憍尸迦,對於僧佉論、衛世師論、若提碎摩論都知其法義,清楚的了解其差別性。憍尸迦住在華氏城中,城外有一聚落。有一日,憍尸迦出城到聚落中的親友家,親友適巧因事外出不在,憍尸迦問親友的家人:「貴府藏書甚多,可否借閱經書一讀?下次拜訪時奉還。」親友的妻子即隨手取一本《十二緣經》給憍尸迦。

憍尸迦借得《十二緣經》後,至林間閑靜處,仔細閱讀此經。當他讀誦到:「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集諦』。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具滅。」讀第一遍時,猶不能明瞭其實義,讀至第二遍時,清楚的了解「無我」。原來外道修行所論之法皆落於「我見、邊見」之二見。

憍尸迦此時深知一切法都是生滅、無常,因此想到:「一切外道修行論義,都沒有能出離生死、解脫之法,唯此經中有出離生死解脫之法。」他興奮得高舉兩手說道:「我今天終於得到如實之論!終於得到真實法義!」憍尸迦端坐思惟,更深入悟解其義,喜悅地說:「我現在才知道解脫生死繫縛的出世法,現在才了解外道所說諸論甚為欺誑,不能出離生死。」他又感歎的說:「佛法是最真實不虛的道理,佛法說:有因才有果,因滅則果滅。外道法甚為虛妄,說有果卻無因,外道不了解因果,當然不知道解脫。回顧往昔,我的知見與修行,實在怪異可笑!怎麼會想從外道法而求度生死河?從外道法求度生死,就如同沉溺於波浪之人,因懼怕喪生失命,不論遇到什麼就抓住,難免還是溺水而死。我也是如此,遇外道法,就於外道求度生死,但是外道之論義實在無解脫、出離生死之法,難免沒於生死河中,喪失生命,墮於三惡道。今見《十二緣經》,我應隨此教義順行,將得出離生死。外道經論如愚人說狂語,九十六種外道皆虛偽不實,唯有佛法教義最真實、最正確。六師徒眾及其他智者,自稱為「一切智人」,都是妄語欺人。唯有如來、世尊,具足一切智,是誠實不虛。」憍尸迦此時說偈:

「外道所為作, 虛妄不真實, 猶如小兒戲, 聚土作城郭。
 醉象踐蹈之, 散壞無遺餘, 佛破諸外論, 其事亦如是。」

憍尸迦此時於佛法生起深重信心、恭敬心,於是捨棄外道法,並去除邪見,晝夜常讀《十二緣經》。

憍尸迦的親友與其他婆羅門返還家中後,親友問其妻:「我聽說憍尸迦來此,現在他在何處?」親友妻子回答:「那位婆羅門來借經書,我隨意取一本給他,不知是何經?他反覆翻閱,立即讚歎經義,非常歡喜。」親友聽妻子這麼說,隨即往憍尸迦住處,見他端坐思惟,就問道:「你現在思惟什麼?」

憍尸迦說偈回答:

「愚癡無智慧, 周迴三有中, 如彼陶家輪, 輪轉無窮已,
 我思十二緣, 解脫之方所。」

親友聽了說:「你於此經,深切的生希有難得之想!此經是我從釋迦族那邊得到,正想洗去經上文字,用來書寫毘世師經。」憍尸迦聽親友這麼說,立即呵責他:「你這種想法真是愚癡至極!為何用水洗去經上文字?如是妙法應該用真金書寫,再以珍貴寶函裝盛,並以種種上妙寶物供養。」即說偈言:

「設我有財寶, 以真金造塔, 七珍用廁填, 寶案妙巾袠,
 莊嚴極殊妙, 而用以供養, 雖作如是事, 尚不稱我意。」

憍尸迦的親友聽他如此讚歎《十二緣經》,極為憤怒的說:「這本經有什麼深妙,能勝過毘世師經,而需以真金、種種珍寶供養?」憍尸迦聽親友此語,愁悒的說:「你為何輕蔑佛經至如此程度?毘世師論義有極大過患,哪能與佛法相提並論?毘世師論不知諸法實相、錯亂因果,其中關於『瓶子』如此淺近之因果法,尚且無智慧解析、分別其理,如何能透徹了解人生、身根、覺慧、因果之義?」其親友反駁憍尸迦:「你依據什麼道理評論毘世師論不解因果?毘世師論明白說到破瓦乃是『瓶子』之因,怎麼能說不解因果?」憍尸迦回答:「毘世師論的確如此說,但這個說法沒有道理。你且思惟,線為因,因為經線、緯線的穿梭,然後有織物;再說『瓶子』與『破瓦』,應該是先有瓶,瓶破,然後有破瓦,若是先無瓶子何來破瓦?況且,瓶子非破瓦所造,所以破瓦不得為瓶子之因。陶師取泥製瓶,不是用破瓦製瓶;瓶壞以後才有破瓦,瓶若未壞,何來破瓦?」親友問:「你是說毘世師論毫無道理?我們是白費精神、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論義上?」親友的朋黨和一些婆羅門,聽了憍尸迦層次分明的道理後,心生愁惱的議論:「這麼說來,毘世師論現在是不可相信的?」憍尸迦說:「毘世師論非但現在不可相信,從過去以來,舉凡善於思惟者,很早就不相信了。如來、世尊未出世時,一切眾生被無明覆蔽,如盲者無所見,因此對於毘世師論有如見到光明。如今佛日既出,真正的智慧光明清楚的照見毘世師論所不知曉之處;譬如貓頭鷹,晝盲夜見、好闇惡明,夜行無礙,白晝則藏伏無用。毘世師論亦如是,佛日既出,毘世師論都應棄捨。」

親友又問:「若如你所言,毘世師論不如佛經,但佛經能與僧佉論相比嗎?」憍尸迦回答:「僧佉論中提到具備五分:第一言誓、第二因、第三喻、第四等同、第五決定,論義即稱完備。但是僧佉論中無任何譬喻,可以使人確實明瞭真實義,更無法以辯論法相使人深入明瞭。為什麼?僧佉論說:『鉢羅陀那,不生、如常,遍一切處、亦處處去。』又說:『鉢羅陀那不從他生,體性是常,能生一切、遍一切處,能至處處。』這兩句話有諸多過失與矛盾。為什麼?因為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沒有任何一法能自生、不從他生,所以說有過失。再說『遍一切處,能至處處』,這也是有問題的說法,為什麼呢?若是已『遍一切處』,則還有何處可去?若有可去之處,則非『遍一切處』。此理自相矛盾,相互衝突,因此自破其義。如果是如此之理,則是無常,並非體性是常。所以,如僧佉論所言:『不從他生,而能生一切,遍一切處、去至處處。』此語是謬論。」(待續)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一.(二)》

 

省思

佛法道理當中,「七覺支」的擇法覺支即是能明察諸法,認取真實,不為虛偽所蔽。為道之人應當善分辨真實法,明白佛所言說之「四諦」、「十二因緣」。了悟「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以平常心,捨離愛取、分別與執著,終能遠離生死煩惱,契悟涅槃妙心。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