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有位名為般遮翼的天子,聽聞大梵天王宣說佛陀本生因緣,於是來到人間向佛請法,天子輾轉向佛敘述所聞: 如來往昔為菩薩之時,聰明而多智。過去久遠時,有位國王名為地主,他的第一太子名叫慈悲。地主王有位大臣名叫典尊,典尊的兒子名為焰鬘。而慈悲太子的朋友們,和六位剎利種姓的大臣們也是好朋友。每當地主王要回深宮遊戲娛樂,就將國事委付典尊大臣後,才回宮作倡伎樂,享受五欲以自娛。當時,典尊大臣治理國事,都會先詢問焰鬘的意見,然後再做決斷;若有所處分,也一定會先問過焰鬘。 一日,典尊大臣突然命終往生,地主王聽到消息,愍念哀傷地撫胸喟嘆:「唉!我是犯了什麼過失,以致失去國家棟樑?」慈悲太子心想:「父王因失去典尊而憂苦,我現在應該前往勸諫父王,不要因此而憂苦。因為典尊有個兒子名為焰鬘,聰明睿智超過其父,如今可徵召他治理國事。」慈悲太子便立即前往拜見父王,稟告上述之事,國王聽聞後隨即召來焰鬘:「我現在讓你遞補你父親的官位,授予你印信。」焰鬘接受印信後,地主王便回宮內,交付國事給他。 焰鬘善於治理國事,他知道父親先前所為,也知道如何處理父親所做不到的事,很快地,焰鬘名聲傳遍國內,大家都尊稱他為「大典尊」。大典尊心想:「如今國王已年邁老朽、餘壽不多,讓慈悲太子繼承王位,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應先前往告訴六位剎利大臣此想法,到時候他們也應當會別封國土,登王位之日,不要忘記昔日的承諾。」 大典尊即前往拜見六位剎利大臣,說道:「各位!如今國王已年邁老朽,餘壽不多,讓慈悲太子克紹王位,是很自然的事情。你們可前往稟白太子此意:我們與太子是從小的知己,苦樂與共。如今國王衰老朽邁,來日不多,由您繼承王位是很自然的事,假如您登位,當分封國土給我們。」六剎利大臣聽完大典尊的話,就覲見慈悲太子說出上述之事,太子說:「我若登位,分封國土,除了你們還會封給誰呢?」 不久,地主王忽然駕崩,國中大臣不久便拜太子為王。慈悲王即位後,心想:「我今欲立宰相,應比照先王。」又思惟:「誰能夠堪任宰相呢?我當委任大典尊。」慈悲王就告訴大典尊:「我今命你擔任宰相,授以印信,你當勤於綜理國事。」大典尊聽聞慈悲王之教令,即接受印信,每當慈悲王入宮,就將國事交付給他。 此時,大典尊心想:「我現在應前往六剎利大臣之處,問他們仍記得之前的話嗎?」隨即拜見六剎利大臣說:「你們還記得昔日所言嗎?如今太子已登王位,深居王宮,享受五欲以自娛樂,你們可前去問他:大王您現居天位以五欲自娛,是否還記得往昔的承諾?」六剎利大臣聽聞後,就覲見慈悲王稟白:「王現居天位,以五欲自娛,您還記得昔日的承諾嗎?當分封國土給誰呢?」王答:「我並沒有忘記自己曾說過:分封國土,除了你們還有誰呢?」王心想:「此閻浮提地,內廣而外狹,誰能劃分為七等分?」又思惟:「唯有大典尊能擔任此事。」便召見大典尊說:「你負責將此閻浮提地國土劃分為七等分。」 大典尊很快就劃分好國土,並將國王所統治的城市、村邑、郡國,也都平均劃分,六剎利國都得到適當的分配。王於是慶喜地說:「我的心願終於完成了!」六剎利王也深感慶幸:「我等心願終於達成,此事能成就,都是大典尊的功勞。」並各自心想:「我的封國初建立,須要宰相輔佐,誰能夠堪任呢?應該只有大典尊,即當命其統領國事。」於是,六剎利王各自召喚大典尊:「我國須要宰相,你當為我治理國事。」六國並各授予相印。 大典尊接受六國的相印,六王入宮遊戲娛樂時,都將國事交付他,大典尊將七國的政事治理得很好,無不成辦。同時,他還幫助國內七位大居士處理事務,又教授七百位梵志諷誦經典,七位國王非常崇敬大典尊;七大居士視他如大王;七百梵志視他如梵天。七國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都想著:「大典尊相一定常與梵天相見,共相言語、起坐共相親善。」 大典尊默記七王、居士、梵志們的話,心想:「他們都說我常與梵天相見,共相言語、起坐;然我實未見梵天,也不曾與之言語,我不可默然虛受此說。我也曾聽諸耆宿說:於夏四月閑居靜處,修行四無量心者,梵天會下來人間,與他共相見。」我今發願修四無量心,使梵天能與我共相見。」於是,他到七王之處稟告:「願大王治理國事,我將於夏四月修行四無量心。」七王說:「現正是時。」他又告訴七居士:「你們各自勤理事務,我將於夏四月修四無量心。」七居士答:「是的!」又對七百梵志說:「你們當精勤諷誦經典,輾轉相教,我將於夏四月修四無量心。」梵志們答:「好!」 於是,大典尊在城東建造一間靜室,於夏四月居止此處修四無量心,但是不見梵天到來,心想:「我曾聽耆宿們說,在夏四月修四無量心,梵天會下降示現。現今卻一片寂然,毫無動靜。」正當十五月圓日之時,大典尊走出靜室,露地而坐,不久空中便出現大光明,心想:「此異光乍現,難道是梵天要下降的瑞相嗎?」 此時,梵天王化為童子,頭綁五角髻,來到大典尊上方虛空中端坐,他看見此景便以偈問:「此是何天像?在於虛空中,光照於四方,如大火𧂐燃。」梵天童子偈答:「唯梵世諸天,知我梵童子,其餘人謂我,祀祠於大神。」大典尊繼而說偈:「今我當諮承,奉誨致恭敬,設種種上味,願天知我心。」梵天童子言:「典尊汝所修,為欲何志求?今設此供養,當為汝受之。」 梵天童子又告訴他:「假若有任何疑問,請你隨意發問,我當為你解說。」當下大典尊心想:「我當問現在事?還是問未來事?」「今世現在事,何須再問?當問未來之事。」便以偈問:「今我問梵童,能決疑無疑,學何住何法,得生於梵天?」梵天童子答:「當捨我人想,獨處修慈心,除欲無臭穢,乃得生梵天。」大典尊聽此偈後心想:「梵天童子說應除臭穢,我並不暸解其意,應當再問清楚。」故以偈問:「梵偈言臭穢,願今為我說,誰開世間門,墮惡不生天?」梵天童子答:「欺妄懷嫉妬,習慢增上慢,貪欲瞋恚癡,自恣藏於心。此世間臭穢,今說令汝知,此開世間門,墮惡不生天。」 大典尊聽聞此偈,又自念言:「我已明瞭梵天童子所說臭穢之義,然而在家居士無法得除,我願捨世出家,剃除鬚髮,披法服以修道!」梵天童子知悉他的心念,以偈道:「汝能有勇猛,此志為勝妙;智者之所為,死必生梵天。」說畢,梵天童子就消失不見。(待續)
典故摘自:《長阿含經.卷第五之三.第一分典尊經第三》 省思 大典尊善根具足,一聞梵天童子宣說世間臭穢之義,便決心捨世出家修行。修行人如何遠離臭穢?應當要學佛的身、佛的口、佛的心,三業清淨——身體不造殺、盜、淫,身業就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口業就清淨;心不起貪、瞋、癡,意業就清淨。經云:「常行十善,天堂便至。」佛法做一分得一分,因上落實清淨三業、勤修十善,生命必能步步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