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度尼俱陀等五百梵志(一)
圖/法心


 
姓名:

Email:

單位:

心得:

   
 
 
 

古印度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住在王舍城毗訶羅山的七葉樹窟。當時城中有一位居士名散陀那,喜好遊行參訪,每天他都會出城到世尊之處請法。有一天,散陀那仰觀日景,心想:「此刻不是前往見佛的時候,世尊此時應在靜室入三昧正定,而比丘們也正在禪修;我還是到烏暫婆利梵志女林,等時候到了再前往頂禮、問訊世尊,及往諸比丘居所致敬問訊。」

梵志女林中有一梵志,名尼俱陀,與五百梵志子弟住於園林。這些梵志眾聚於一處,高聲議論國事、戰鬪、兵杖、大臣及庶民等事,或是議論車馬遊園等事,或是議論坐席、衣服、飲食、婦女之事,或議論山海龜鼈等事,整日盡是說些擾亂修道的閒話。

當尼俱陀梵志遙見散陀那走來,隨即告知弟子們:「諸位!沙門瞿曇的弟子正往這裡走來,他是白衣弟子中最為用功的一位,你們應保持靜默。」於是,諸梵志各自默然不語。

散陀那來到梵志的園林,問訊後在一旁坐下,說道:「我師世尊常樂閑靜,不喜憒閙;不似你們在人群中,高聲大論,但說一些學道無益之言。」

尼俱陀梵志聽了後問道:「沙門瞿曇難道不與人共相言論嗎?那眾人又如何知道他有大智慧?你的老師常喜歡在邊地獨處,就像瞎牛食草,偏逐其所見;瞿曇正是如此,偏好他獨特的見解,喜住於無人之處;如果你的老師前來,我們將稱他為瞎牛。他常說自己有大智慧,我用一句話便讓他詞窮,默然如龜藏縮,以為這樣能自保無患,我僅射一箭,他便無處可躲逃。」

這時,世尊在靜室以天耳聽到梵志與散陀那居士的議論,隨即離開七葉樹窟,前往烏暫婆利梵志女林。梵志遙見世尊前來,告訴諸弟子:「瞿曇沙門來了,你們都保持靜默。記住!切勿起身迎接、恭敬禮拜,也不用請他上坐,就另取一座給他;他坐定後,你們當問:『沙門瞿曇!你一直以來是以什麼方法教訓弟子,使得安隱定,修清淨梵行呢?』」當世尊漸漸走來,佛之功德力,使其心中的惡念自然消逝,尼俱陀梵志不自覺地起身,向前迎接世尊,說道:「善來,瞿曇沙門!好久不見,今天是什麼因緣而來此地?請小坐片刻。」於是,世尊依梵志所請而坐。

這時,散陀那居士頂禮世尊後,坐在一旁。尼俱陀梵志向佛問訊,也坐在一旁說:「沙門瞿曇!一直以來,您是以何種法門教誨弟子,使他們身心安穩,修清淨梵行呢?」世尊回答:「梵志!佛的法門既深且廣,從過去到現在,我教誨弟子,使其身心安穩,淨修梵行。」世尊又對梵志說:「即便是你的老師及你的弟子所行的道法,其中有淨法與不淨法,我都能詳盡說明。」此時,梵志弟子們說道:「瞿曇沙門有大威勢、大神力;人問瞿曇教義,他能依梵志道法開示正法教義。」這時,尼俱陀梵志稟白佛:「善哉!瞿曇!願您分別詳說。」佛告梵志:「仔細諦聽!當為你們說明。」梵志答言:「願樂欲聞!」

佛告訴梵志:「你們所行都是卑陋之法,裸形不著衣以手遮蔽、不受瓶缸之食、不受盤食、不受兩壁中間食,不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盂中間食,不接受共同聚餐之食,不接受懷姙人家之食;見狗在門,你們則不接受其食;不接受多蠅人家之食;不接受邀請之食;如果人說先前已認識你們,你們則不接受彼人之食;你們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僅用同一器皿;一餐僅一咽,至七餐止;受人增添飯食,不過七次;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有時以果為食,或是以草為食,或食飯汁、麻米、稴稻,或食牛糞、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自然掉落之果。你們或披衣,或披蓑衣,或披樹皮,或以草遮身,或以鹿皮為衣,或留頭髮,或披毛編物,或穿塜間衣;或長時間舉著手臂,或不坐牀席,或經常蹲著,或是剃髮留髦鬚,或是臥於荊棘上,或是臥於果蓏上,或是裸形臥牛糞上;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無數苦行折磨身體。尼俱陀!你認為如此修行,可稱為淨法嗎?」

梵志回答:「此法是淨法,非不淨法。」佛告梵志:「你稱之為淨法,我且於你所謂淨法中說其垢穢之事。」梵志曰:「善哉!瞿曇!請儘管述說,我等樂於聽聞。」佛告梵志:「修苦行之人,常自思量:『我如此修苦行,應當得到供養及受人恭敬、禮讚。』有這種想法即是垢穢。那些苦行者,得到供養後,樂著而堅固不捨,不知遠離愛染,不知出離生死,此即是垢穢;那些苦行者,遠見有人來,即與人坐禪;若無人時,則隨意坐臥,此亦是垢穢。 」

「那些苦行者,聽聞他人所說的真義,卻不認同,是為垢穢。他人問以正法,苦行者卻吝於回答,此為垢穢;若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則訶責、阻止,此為垢穢;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苦行者就呵責,此為垢穢;苦行者若有不淨之食,不肯布施予人;若有淨食,又貪著自食。不見自己過失,不知出離生死,是為垢穢;苦行者自稱自己行善,卻毀謗他人,是為垢穢;苦行者有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等十惡之顛倒法,是為垢穢。」

「苦行者懈怠、墮落,不習禪定,沒有智慧,行為猶如禽獸,是為垢穢;苦行者貢高、憍慢、增上慢,是為垢穢;苦行者沒有信義,亦不會反省,不持淨戒,不能精勤接受他人訓誨,常與惡人結為伴黨為惡不止,是為垢穢;苦行者多懷瞋恨,奸巧虛偽,固執己見,議論他人長短,常懷邪見、常見與斷見,這都是垢穢。你的看法如何?尼俱陀!這樣的行者可以稱之為淨、不邪嗎?」尼俱陀答:「的確是不淨法,非是淨法。」 (待續)

典故摘自:《長阿含經.卷第八.(八)第二分散陀那經第四》

 

省思

修行的目的是為調伏身心煩惱,達到究竟解脫。但若缺乏正知正見,事相上便會有種種愚昧的作為,儘管勞苦其身,卻徒增煩惱,所作所為盡是凡夫習氣,始終與道無涉。佛陀以正知見開導眾生,令行者善分別何謂真正淨法,依著真理的標的,努力行持、清淨身口意,則人生步步皆是解脫,處處皆是光明。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