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兒供養白珠

圖/傳珍

 
姓名:

Email:

單位:

心得:

   
 
 
 


無量劫以前,一切度佛於世間弘揚佛法。一日,佛陀和弟子們出外托缽,遇到三位穿著華麗、正在路邊嬉戲的孩童,他們看見佛陀及眾比丘莊嚴的相貌與威儀後,心生歡喜,想要發心供養。於是,站在兩側的同伴問中間的孩童說:「我們手邊沒有香花,要用什麼供養呢?」這位孩童說:「我們可以取下帽子上裝飾的白珠,用來供養佛陀。」於是孩童們分別取下帽上的白珠。接著,中間這位孩童又問兩旁的同伴說:「你們心中有什麼願望?」其中一位說:「我希望未來能像佛陀右邊那位比丘一樣具有智慧。」另一位孩童則說:「我希望未來能像佛陀左邊那位比丘一樣具有神足通。」站在中間的小孩則說:「我希望未來能夠像佛陀一樣,成就佛果。」當時,天上有八千位天子共同讚歎三位孩童的發心,祝福他們隨心滿願。

於是,三位孩童來到佛陀面前,恭敬虔誠地以白珠供養,並將白珠灑落在佛陀身上。前二位孩童因發願未來成就聲聞果,所以供養的白珠落在佛陀的肩上;中間這位孩童則因發菩提心,欲成就佛道,所以白珠落在佛陀頂上,並且變化成由珠寶編織串連而成的寶蓋,寶蓋上還有一尊小佛像。

釋迦牟尼佛說完這個故事後,告訴舍利弗:「站在中間的那個孩子是我的前身,右邊那位是你的前身,左邊那位則是目犍連的前身。」接著,佛陀又說:「舍利弗,你們當初因畏懼生死流轉,只想出離三界、了脫生死,所以今日只成就聲聞果報;而我因發無上菩提心,今日終於成就佛果」。

典故摘自:《阿闍世王經•卷一》


省思

同樣一件事,由於布施者的因心不同,所得的功德、智慧、果報也就不同。人的一生,是由願行引導方向,假使方向錯誤,人生就會黑暗,方向正確,則處處都是光明。修行學佛更要發大願,要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省庵大師云:「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時時以願為基礎,然後本著慈悲與智慧,身體力行,修行就有目標。若能至誠懇切地發大願,才能進一步落實日常生活的修行,如此方能契入菩提心,成就一切菩薩行門。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