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前,有一個靠近南海的國家,名叫那梨,人民以採集珍珠及種植栴檀木為業。其中,有一對兄弟自父母雙亡後,就想要分家創業,而雙親所留下的除了財產外,還有一位名叫分那的僕人,他年少聰明,對於買賣貿易或入海尋寶等事無所不知。於是,兄弟倆將財產當成一份,僕人分那也劃為一份,並以擲籌的方式決定繼承的東西。結果,弟弟得到了僕人分那,卻失去了繼承財產的權利,只好帶著妻兒和分那,空手離家。 當時的環境非常艱困,人們都過著貧苦節儉的生活,對於只有分得僕人的弟弟來說,一想到家人未來的生計,不免擔憂起來。分那知道後,對主人說:「請主人不用擔心,我會想辦法讓大家的生活永保無虞,並且在不久的將來,讓你們的財富勝過你哥哥。」主人聽了雖半信半疑,但也別無他法,於是對分那說:「好吧!只要你能夠做到,我就恢復你自由之身。」說罷,弟弟便將妻子存的一些珠寶交由分那,作為生意的資本。 當時,正逢海水漲潮,城內的人民紛紛到海邊去撿拾木柴。分那也來到城外,眼尖的他,看到一位乞丐所扛的一大捆木柴中,有著非常珍貴難得、可以當藥治病的牛頭栴檀。於是他二話不說,就以兩枚金錢買下這塊珍木,並且將它剖成數十段。此時,聽說城裡正好有位長者生了重病,需要二兩的牛頭栴檀配在藥裡服用,才有痊癒的希望,但是大家都遍尋不到這種珍木,正在為此發愁。於是,分那馬上帶著一段牛頭栴檀來到長者家中,長者的家人喜出望外,馬上以二千兩金換取分那手中的牛頭栴檀。後來,分那又陸續將剩下的牛頭栴檀賣出,所得的財富比主人的哥哥還超過十倍之多。主人為了感謝分那的恩德,並且遵守當初的諾言,於是還他自由之身,隨他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分那離開主人後,一心向道,於是來到舍衛國拜見佛陀,請求出家。分那頂禮佛陀後,長跪佛前:「弟子雖然出身卑賤,但求道之心卻是堅定不搖的,希望世尊能慈悲救度我!」佛陀聽了分那的祈求後,說道:「善來分那!鬚髮自墮,法衣著身。」分那示現比丘相,佛陀為他開示佛法的道理,分那一念相應,即證阿羅漢果。 分那心想,今日能證得六種神通,達到生死自在的羅漢果位,全要感謝主人給予自由,才有機會親近佛法,所以我應當去度化主人一家及該國的國人。於是分那回到那黎國的主人家,主人一見到分那,非常高興,馬上準備豐盛的菜餚款待他。分那食畢,將手洗淨後,便飛至空中,分身變現,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種種神通,光明晃耀,從空中緩緩降下。分那告訴主人:「今日我之所以有種種神德,都是因為主人賜我自由,所以我才有機會跟佛陀學道。」主人聽了回答:「佛陀的智慧、神通如此廣大!我願拜見佛陀,聽聞教法。」分那聽了非常高興,告訴主人:「只要你發至誠懇切心,設齋供養佛陀,佛陀一定能感受到你的誠心,前來接受供養。」 於是,主人馬上準備供養佛陀的齋飯,並且向著舍衛國的方向稽首長跪,燒香祈請佛陀能夠屈駕至此度化眾生。佛陀知道他們的心意後,即帶領五百位證得羅漢果位的沙門,運用神足通抵達。那梨國的國王與人民見到如此殊勝的景象,莫不升起敬畏之心,紛紛來到佛前,頂禮佛陀。待用齋後,佛陀便為主人和國王百姓開示法要;大眾聞法後,也都歡喜受持五戒,成為佛弟子。 此時,主人懷著感恩之心,來到佛前讚歎分那:「分那從前在家時,就非常勤勞,出家證果後,也不忘救度我們。他的聖德高遠,讓全國人民都得以親近佛法,我們該如何報答他的恩德呢?」於是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子: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從正解脫,寂然歸滅。 棄欲無著,缺三界障,望意已絕,是謂上人。 若聚若野,平地高岸,應真所過,莫不蒙度。 彼樂空閑,眾人不能,快哉無望,無所欲求。」 主人和國王聽到佛陀的偈語後,更加法喜,於是又懇請佛陀留下接受供養七日,最後他們亦證得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 省思 任何事情的成就皆需眾緣和合,絕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所以對每一個人,我們都應懷著知恩、感恩、報恩的心。所謂「成道方能將親度」,什麼是報恩的最好方式?唯有精進修行,進而帶領有緣大眾親近佛法、聽聞佛法,找到人生的真理,這才是最究竟的報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