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善巧度化外道
文/編輯部  圖/法題


閱讀感言
 
姓名:

Email:

單位:

心得:

   
 
 
 


在說法會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向舍利弗說道:「我曾經見過文殊師利童子的度眾教法。那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林,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共聚一處。當時外道師薩遮尼乾陀子住在毘舍離大城中,受六萬徒眾恭敬供養。我入於三昧觀察這些外道,知道百千位尼乾外道有得度因緣,便前去為他們說法。然而,他們不但沒有專心聽法、發起良善心,反而輕蔑鄙笑,口出惡言。在三個月中,我煞費苦心地為其說法,卻沒有一人接受教化,三個月過去了,我只好不悅地離去。

當時文殊師利童子立刻變化出五百位異道之徒,自己則作為眾人的導師,帶領這五百位弟子前往薩遮尼乾子處所,向其頂禮,並說:『久聞大師的聲名與威德,所以遠道而來毘舍離,請您做我的老師,願您接納弟子並慈悲教誨,讓我不會見到瞿曇沙門,也不會聽聞到他的異說之法。』薩遮回答:『真是太好了!你的心意純淨,誠心求教,不久應該就能學到我的調伏之法。』於是薩遮就告訴自己的所有徒眾:『從今以後,要和這五百位修行者和合同住、互相切磋,你們要專心領受他們所說之法。』

於是,文殊師利童子和其五百位幻化弟子,聽從外道之法次第而坐,受持外道戒法,而其威儀更勝於外道。文殊師利童子經常讚歎三寶的殊勝功德,也讚歎外道師薩遮的功德,使外道徒眾們生起親附之心。

時機漸漸成熟了,外道徒眾已接受文殊師利童子的教法,文殊師利童子便告訴大眾:我們奉行的咒術經書《毘提遮經》,若讀誦時,沙門瞿曇的功德也在我等經中。沙門瞿曇的確具有如此真實功德,怎麼說呢?沙門瞿曇的功德是累世修行所成就,具有百福相好莊嚴其身,他的父母是德行清淨的轉輪聖王種姓。聽說他出生時大地震動,帝釋梵天隨侍在旁,出生後便行走七步,說:『我於一切世中最勝、世中最大,我今當為滅諸生死。』當時虛空中自然湧出二道淨水,帝釋梵天為他洗浴,人天伎樂妙音不鼓自鳴,此時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此光明使聾盲病者得以除患,惡道諸苦得以除滅,一切眾生不被煩惱纏縛,安樂無為。婆羅門相術者斷言:『太子若不出家,必能成為轉輪聖王;若是出家,則會成就佛道,成為法中之王。』後來瞿曇太子捨棄轉輪王位,出家修道,於菩提樹下降伏百億魔軍,成就佛道,轉妙法輪。此妙法是沙門、婆羅門、天魔或天王等一切世間天、人,都無法宣說的。

瞿曇沙門所說皆是真實正法,具足初善、中善、後善。所謂初善,是淨化身、口、意的善行;中善是修行戒、定、慧三學;後善是修學空三昧解脫法門、無相三昧解脫法門、無願三昧解脫法門。再者,初善者深信佛法、精進不放逸;中善者能心念歸一、制心一處;後善者有善妙智慧。再者,初善者信佛,不退信心;中善者信法,不退信心;後善者信聖僧已證聖果,不退信心。再者,初善者從他聽聞佛法,生歡喜心;中善者能正念修行;後善者得聖正見。再者,初善者知苦斷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後善者證於涅槃。以上是聲聞聖者的初善、中善、後善。

什麼是菩薩的初善、中善、後善?不捨菩提心是名初善,不念小乘法是名中善,回向一切智是名後善。再者,初善者,對於一切眾生慈心平等;中善者,對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施設種種方便法,利益眾生;後善者,饒益眾生,喜捨平等。再者,初善者,降伏慳貪、捨離破戒、遠離瞋恚、斷除懈怠、心不散亂、破除無知;中善者行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後善者以所行波羅蜜法,回向一切智。再者,初善者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教化眾生;中善者不惜自身生命,守護正法;後善者,以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發大乘心,不墮小乘涅槃。再者,初善者持心平等如大地,不捨一切菩薩行;中善者以善巧方便法,知進知退,住不退地;後善者,於一生成就十地菩薩位。以上是菩薩的初善、中善、後善。

當時,文殊師利童子於外道眾中,漸次開示如是正法,使五百外道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八千外道發起無上正真道心。」


典故摘自:《大方廣寶篋經.卷第二、三》

 

省思

在生死苦海中的眾生,由於根性不同、業力不同,得度因緣亦不同。菩薩觀眾生苦發大悲心,平等看待一切眾生,乃至運用善巧方便攝受眾生,利樂有情。公案中,文殊師利童子以慈悲心、平等心和光同塵,作外道善友,並以身示教使其心生歡喜,進一步化導令其出離邪見、契入佛法。為佛弟子,應學習菩薩悲心,善觀因緣、隨緣化導,使眾生信樂佛法,普度眾生究竟解脫。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