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有一位长者畜养了一匹良马。起初,这匹马性情粗野,四处冲撞,无法调御。有人想骑乘牠时,马即高举前腿上下跳跃;外出时就四处横行,不走正路,在沟渠中奔行,甚至冲撞树丛、墙壁。长者对此马的桀骜不驯非常瞋怒,便将牠拉回家中以鞭杖重重责打,不给牠饮水及草料,使牠苦痛饥渴。 这匹马因为苦痛饥渴,心中懊恼自责,却又无计可施。此时空中有声音对牠说:「你应当顺从主人的调御,如此就能免除责打饥渴之苦。」马听闻此语即心开意解。次日,长者再度试乘此马,在安置马鞍、辔头等器具时,马即顺从接受,不再上下跳跃,长者骑上马背后也不再抗拒作态;主人以缰绳示意牠往东西南北各方向前进,此马皆能遵从不违。主人十分满意,便供给牠饮水、谷粮,并且随时照料牠,使牠身形饱满健壮、气力充盛。此后,主人骑乘此马而行,牠便愈来愈柔顺,处处皆能符合主人的心意。 后来,这匹马生了两匹小马,长大后,长者便试骑小马。小马不仅不顺从,腾跃跳动、横冲直撞,连缰绳也扯断了,即使以鞭杖捶打,也不改其抗拒的行为。长者便将小马拉回家,让牠们挨饿;小马饥渴不堪,只好吃路边的杂草、饮肮脏的水,想到自己所受的灾殃,觉得实在是自作自受,又能怨谁呢?到了夜晚,小马去见母亲,长跪请问:「主人现在对我们满怀瞋怒之心,不但不供给饮食,还严酷地鞭打我们。母亲,您怎么自己安处优渥的环境,欣然来去,如鸿鹄一般昂首远眺,充满欢喜,而不顾念、忧虑孩子们受到残酷的待遇呢?」 母马回答:「这是你们自己的过失,怎能责怪他人?如果长者为你们装辔头、披马鞍时,你们就温顺地让主人骑乘;不论他想往东或往西,也都顺从他的心意,就能得到他的喜爱。这原本是非常容易的事,你们却反其道而行,才会受此灾殃!」小马听闻母亲教诲,次日即依教而行。长者试骑时,为牠们安置辔头、马鞍,小马皆安然顺从;长者骑乘时令马前进、停止,小马也都遵行不违,使长者大为欢喜。此后,小马被调御得柔顺驯良,随时都能得到充足的饮食,与母马待遇相同。 在此故事中,以马比喻众生,由于众生迷惑不觉,放纵己意、任性而为,故佛陀为说种种法门,使其明白言行举止、进退取舍的轨范。不受约制的马匹譬喻行为偏离常轨、甚至造作重罪者,佛陀则他们开示持五戒、行十善,便能得人天福报;若违犯五戒、造作十恶,便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承受极大苦痛之因果,并告诉他们在三界中生死轮回不休、无一安稳之处的种种苦患。如果众生既不造恶业、又能持守五戒十善,佛陀就以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神通自在等法门来教化他们,令他们灭除贪瞋痴三毒及五盖烦恼,契悟十方诸佛的殊胜境界。 而小马长跪母马前,请问不受灾殃之法,则是比喻当行者向善知识请教修行法则时,师长所开示之深浅不同行门,皆有其用意。对于希求人天福报者,便说明持守五戒十善为人天善因的道理;对于志求无上正等正觉、精进勇猛之人,善知识则为其开演「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及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菩萨行门,令其能出离三界生死、上报四恩,更进一步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以大乘心往来三界之中,运用种种神通方便,度脱一切有情。 典故摘自:《生经.卷第四.佛说马喻经第四十二》 省思 众生不明白自性清净之理,随顺妄想执着而造作恶业,枉受生死轮回之苦果;如同故事中的小马恣意横行,因而受到责罚饥渴之苦。佛陀有「调御丈夫」及「天人师」的德号,能善观众生因缘及根机,以种种方便法门善巧引导,令众生契悟自性、出离生死,究竟成就如来果德。 故知佛法是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依归,至心皈依三宝,依循佛陀开示的真理踏实修行,化除烦恼习气,方不负本具清净自性,及值遇佛法之殊胜因缘。 单元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