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貧苦的少年,在國外得到一枚特別的水果,果實飽滿,果香四溢,世間希有。少年非常地珍惜,不敢自己先品嚐,而想用它來孝養雙親,於是帶著這枚稀世甘果回到家鄉耶離。
當時佛陀正好與眾多菩薩及大弟子們入城,到一位長者家應供。少年手中拿著甘果,在返鄉回家途中,剛好走在佛陀方才經過的路上。從小到大,從未聽聞佛的名字、未曾看過佛的足跡的少年,見到足跡上的相輪如同寶蓋,光色變化,千輻具足無缺,於是駐足在足跡旁久視不厭。少年的心中沒有悲喜等雜念,只是專注地思惟:「此人留在地上的足跡已經如此莊嚴,身相必定是無與倫比,非世間所有!此人必將由原路返回,我應當在此等候,當他回來時,就將原本要奉養父母的甘果拿來供養他。」於是少年便坐在足跡旁等待。
過了許久,佛陀並未返回,少年不禁悲從中來,難過得流淚。過往的行人問他:「你為何拿著這枚水果坐在這裡悲傷掉淚?」少年回答:「我守在這個尊貴至極的足跡旁,是希望能等到這位神人歸來,將此甘果敬獻給他,但是卻遲遲無法如願,不能見到他光明的容顏。我感到自己實在是福薄不幸,因此悲傷流淚。」後來,有眾多的路人都過來詢問、圍觀,大家都覺得很奇怪,認為這位少年實在太癡狂了,如何能知道留下足跡的人一定會原路返回呢?為什麼要在此苦苦守候?
佛陀及眾僧到達長者家後,大眾洗淨雙手,依序入座。長者及家中所有眷屬,端出眾多美味佳餚來供養佛及眾僧,各式用具及飲食豐盛而齊全。但佛陀在用齋前,卻先遙為守在足跡旁翹首企盼、準備恭敬奉果的少年祝願。大眾用齋完畢後,長者心中起了疑惑:「佛陀沒有為我和親眷祝願,卻遙祝在外持果之人,難道是今日的供養不夠周全嗎?」
佛陀告訴阿難:「長者的供養豐厚齊備,雖然也有福報,但是心中有所希求,對老病死苦及墮落惡趣心懷恐懼,期望以布施供養之福,得到滅度解脫之果。反觀在路邊手持甘果的少年,全心全意地守在足跡旁,以慈心等待我,沒有其他的念頭和希求,只為了供養我甘美的水果。由於他一心虔誠、心無雜念,與無為大道相契,所以我在此遙為少年祝願。」
長者心想:「此人只供養一枚甘果,沒有其他珍奇佳餚,佛陀便讚歎他福德高妙;我雖身為豪富,用心準備豐盛美饌,但我供養之心意與他相比,卻輕重有別,我的福報遠不如他。我願隨侍世尊,一同去會見此人。」於是佛陀從座而起,菩薩、僧眾、長者、居士及眾人,皆跟隨佛陀前往少年守候之處。
持果少年遠遠地看見佛陀走來,具足種種莊嚴相好,光明超越日月,立即向前迎接,恭敬地頂禮、長跪,將甘果敬獻佛陀,心中發起平等供養的無上道心。此時,佛身放大光明,照徹無量無邊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大地震動,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同時現身,如鏡中之像,不論遠近皆清晰可見。
佛陀接受少年供養的甘果後,又將甘果供養諸佛,使此果展轉周遍,供養無量諸佛菩薩。十方諸佛及大菩薩,各從袈裟中伸出金色光明之手接受供養,又放出千億光焰,每一光焰頂端,皆有寶蓮花與寶珠交錯嚴飾的帳幔及師子座。十方諸佛菩薩坐在光焰中的師子座上,手持寶缽接受供養,一一諸佛菩薩皆現神通,各持一甘果,祝願施果少年。
釋迦牟尼佛也顯現神變,從此娑婆世界放大光明,照耀虛空及十方世界,無處不遍。三界中的諸大菩薩皆同受供養,一切天神皆大歡喜,共同稱揚讚歎。施果少年當下證得無生法忍,釋迦牟尼佛為他授記:「此人將來必當成佛,佛號果尊王無上正覺,國土如同阿彌陀佛淨土一般莊嚴。聽聞此佛號及佛國之名,皆能自然生起清淨心,畢竟證得一生補處的果位。於此佛國中修行之長者、居士,成道證果者不計其數,千人得證不退轉地。修行平等清淨的廣大布施,功德即是如此不可思議。」
典故摘自:《舊雜譬喻經.卷第二(六○)》
省思
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巨木,最終結實累累。供果少年以前未曾見佛、聞佛,卻因至誠懇切、無所求之心,而得供養十方世界諸佛菩薩,成就不可思議的善法,蒙佛授記,畢竟圓滿無上佛道。若能以恭敬、平等、不求回報之心歡喜行施,即使是平凡微小的供養,也能感召無量福德;更能在虔敬一心的供養中,啟發本具的光明性德,斷除煩惱障垢,種下轉凡成聖的清淨善因。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