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佛在拘夷那竭國,與五百位比丘僧一起,坐於尼延樹下,為數千萬人說法。
在此國內,有一位擁有無數財富的豪貴長者,名叫純陀。純陀長者有一個兒子,父母、兄弟、所有親族都非常珍愛他,在十四歲時,得了重病而死,親人因此都啼哭憂愁,悲傷難以言喻。
純陀長者聽說佛來到國內弘化,非常歡喜,便告訴他的妻子說:「聽聞佛說法者,沒有不心開意解、法喜充滿,忘卻憂愁、除去煩惱的。現今佛正在國內說法,我們應當前往拜見。」於是,立刻帶著妻子、親族、僕使等一起到佛所在處,至誠頂禮佛後,退坐一旁。
純陀長者長跪合掌,請問佛:「人活在世間,為了積聚錢財而勤苦工作、省吃儉用,如願獲得了想要追求的東西,但不知布施、不奉持經戒,無尊卑禮法。如此之人,當其命終後,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啼哭憂愁,在入殮時,以財寶、衣被、飲食隨葬,這樣做能有益於亡者嗎?」
佛告訴純陀長者及在場眾人:「仔細聽我說,並善自思惟。」純陀長者和眷屬們,以及在場的弟子們,皆恭敬合掌,專心聽佛說法。
佛言:「人有四種願求,是不可能永遠保有的。哪四種?第一種願求,希望永保人身。人愛護自己的身體,幫它沐浴、裝扮,提供飲食、五欲之樂,但卻無法保證不生病。一旦患病命終,屍體僵硬在地,並不會隨人之魂神而去。生前空珍愛這身體,又有何益處?
第二種願求,希望擁有財產、官爵,俸祿。得到就歡喜,得不到就憂愁。一旦命終,這些財物、官爵、俸祿仍繼續留在世間,並不會隨人之魂神一同離去。生前空為追求這些而愁苦,並無益處。
第三種願求,希望能和父母、兄弟、妻子、親族、師友等,常在一起,恩愛和樂。一旦命終,這些親眷、師友既不能救己命,亦不能隨己魂神一同離去,只會啼哭著送自己到城外墳塚間,就會棄己而去,各自歸家。雖然會追思想念,但愁苦憂思也不過十日,之後又會像往常一樣聚會、歌舞,歡樂飲食,對坐談笑,完全忘記亡者。縱使有父母、兄弟、妻子、親朋好友等,但誰也沒有辦法追回死者的命,只能空自悲傷,又有何用?
第四種願求,希望放心快意。天下人很少有能守護好自己的心,皆縱心恣意,耽溺於五欲之樂,貪圖利益、嫉妒,稍有不如意便忿怒鬥爭,且不信道德。人不能守護好自己的心,隨惡念而作為,造殺、盜、淫,因生前所造的罪業,死後墮入地獄道、餓鬼道;地獄、餓鬼道罪報受畢,再轉入畜生道,任人屠割。此皆因生而為人時,放縱自己的心,任意造作惡業,故死後墮入三惡道中受報。」
佛告訴純陀長者及弟子們:「當端正自心,守護己意!要仔細思惟:這個身體非我所有,乃至一切財物亦非我所能永遠擁有;對於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師友,乃至官爵、俸祿,心心念念想求得,無有厭足,以為這些對自己有益,實則一旦老、病、死來臨,這些全都不能幫助自己,不能為自己免去老、病、死。人不知修道自救,就像鸚鵡因愛惜自身的羽毛,失於警覺,而被獵人捕獲。賢者當知,一旦命終,此四種所追求、愛著之物,並不會隨著魂神一起離去,只是空為其困苦,無有益處。應當拔除貪愛之根,以絕離於三惡道,得三善道,不再有老、病、死之苦;只有能堅持守護好己意者,乃可得解脫。」
在場眾人聞佛說法,心生歡喜,作禮而退。
典故摘自:《佛說四願經》
省思
古德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人多放縱己意,耽溺於五欲之樂、榮華富貴、情愛之中,盡其一生拚命追求,於中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因造業而受報。經云:「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修道行者若能真實了知對於色身、名利富貴、親眷等的貪愛、執著,只是空為之受苦,對了生死無益,而能拔除貪愛之根,正心守意,捨惡行善,必能離於三惡道,安度生死海,得究竟解脫。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