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佛在羅閱祇國說法時,有一千兩百五十位大比丘、諸大菩薩及天龍八部聚會一處。當時的人深具善根,都依循佛陀教誨行布施波羅蜜。有位窮人,也想發心布施,但手中僅有一條壞爛的手巾,覺得東西太低廉而猶豫不決。
這時,比丘尼㮈女憐其貧窮,對布施猶豫未決,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作禮後,長跪合掌道:「世尊,我過去生是波羅㮈國的貧女。當時正值迦葉佛住世,有一次佛為大眾說法時,我也坐在當中聽聞,感到無比法喜,當下生起布施的心,但因為太貧窮了,無法布施而悲傷。走到鄰人園圃裡,想乞討瓜果以供佛。如願乞得一顆又大又香的㮈果,即拿著㮈果及一盂水,供養迦葉佛及所有的僧眾。佛知道我至誠的心,接受了我的供養並祝願,同時將水及㮈果,普施四方。因為布施的福德,往生後,生天成為天后。再投生人間時,不由胞胎,九十一劫,都出生在㮈花中,端正潔淨,常得宿命。今生聽聞世尊開示,而得天眼通。
㮈女以偈稱頌:
「三尊慈潤普,慧度無男女,水果施弘報,緣得離眾苦。
在世生華中,上則為天后,自歸聖眾祐,福田最深厚。」
比丘尼㮈女頂禮佛陀後,回到座位上。
佛陀即為大眾說比丘尼㮈女的因緣。過去佛陀在世時,維耶梨國的王宮中有一株㮈樹,枝葉繁茂且果實碩大甜美,國王非常珍愛這棵㮈樹,果實只有後宮嬪妃才能享用。國中有位富有的婆羅門,無論才藝或智慧都超越常人,國王非常器重他,任命他為大臣。
有一天國王宴請他,在飯後送他一顆㮈果。婆羅門見㮈果香美無比,便問國王:「這棵㮈樹下,有長幼苗嗎?可以讓我帶回去種嗎?」國王說:「我怕幼苗會影響大樹的生長,所以令人除去大多數的幼苗,如果你想要,就帶一株回去種吧!」
婆羅門得到㮈樹苗後,日夜用心灌溉。三年後,㮈樹與王宮內的㮈樹一樣茂盛。婆羅門非常高興,心想:「我的財富不亞於國王,少的就是這㮈樹,如今得到它,就跟國王沒有什麼不同了。」婆羅門心滿意足的摘下果實,品嚐後發現苦澀的無法入口。
婆羅門大為愁惱,想一想:「肯定是土壤不夠肥沃。」於是捉了百頭母牛,餵養一頭牛,再取此牛之奶做醍醐來灌溉㮈樹的根。辛勤灌溉一年後,再次品嘗㮈樹果實,滋味甜美如同王宮中的㮈果。奇怪的是,㮈樹邊長了一個大如手掌的瘤節,並且日日增長。婆羅門擔心這瘤節會影響果實的生長,想砍了它,又怕傷到樹,就在猶豫中,瘤節中忽然生了一樹枝,向上生長,直挺高過㮈樹頂,離地七丈高。這樹枝末梢又分出更多枝,形狀宛如傘蓋,花葉美好更勝主幹。
婆羅門覺得奇怪:「不知道樹枝頂端上有什麼?」於是架了梯子,爬上去觀看。見到如傘蓋的枝上,中有池水既清且香,又有許多鮮艷的花。花下有一女娃,在池水中,婆羅門便將女娃抱回家撫養,取名為㮈女。㮈女十五歲時,有著天下無雙的端莊相貌,名聲傳遍各國。
同時有七國的國王來向婆羅門求親,婆羅門為此而感到惶恐不安,不知該將女兒許配給誰才最恰當?於是在園中架一高樓,讓㮈女在上面,並告訴七位國王:「㮈女不是我親生,是自己出生在㮈樹上,不知道她是天、龍或鬼神之女?現在你們七位國王都想娶她,我若許配給你們其中一位,另外六位必定非常憤怒。㮈女正在園中的高樓上,你們自己決議吧!得到她的人便帶走她,這不是我可以決定的。」
七位國王爭論著,始終得不到決議。晚上,瓶沙王悄然爬上高樓,與㮈女共宿,隔天清晨欲離去。㮈女說:「大王以尊貴身分讓我就範,今天離去,若我懷孕了,該怎麼辦?」瓶沙王說:「如果是兒子,應當給我;如果是女兒,就給妳吧。」國王便脫下金手環給㮈女,作為信物,離開後跟諸大臣說:「我已跟㮈女共宿,此女平凡無奇,我不想帶她回宮。」瓶沙王的軍隊聽聞後,皆稱萬歲,並對外聲揚:「我國大王已經得到㮈女了。」其他六位國王便悻然各自離去。
瓶沙王離開後,㮈女便懷孕了。㮈女跟守門人說:「如果有人要見我,就說我病了。」㮈女後來生了個相貌端正的男孩,出生時手持針藥囊。婆羅門說:「這是國王的兒子,出生時拿著醫器,未來一定是個醫王。」但是㮈女令奴婢用白衣包裹男嬰,棄置於巷中。
這時,維耶梨國王子無畏,清晨乘車欲進宮覲見國王,令人清除道路。王子遠遠看到路上竟有白衣包裹的東西,便停下車問:「這白衣內包裹的是什麼?」有人回答:「是個男孩,還活著呢。」王子於是命令將男嬰抱回家,並找了乳母來餵養。
婆羅門知道這件事情後,將男嬰帶回,交還給㮈女,並為他取名祇域。祇域聰明有智慧,八歲時即廣學多聞無人能比,與鄰居小孩遊戲時,常常輕視他們,認為不如自己,孩子們便罵他:「你是無父之子,婬女所生,憑什麼瞧不起我們?」祇域聽了很錯愕,沉默不語。回家便問母親:「一起玩的小孩都沒有我聰明,卻罵我是無父之子。我的父親是誰?現在在哪裡?」㮈女說:「你的父親是瓶沙王。」祇域反問:「瓶沙王在距此五百里外的羅閱祇國,怎麼可能和你在一起而生下我?怎樣能證明?」㮈女便將瓶沙王留下來的金手環交給祇域。祇域仔細看著金手環,上面有瓶沙王印文,就帶著金手環,到羅閱祇國。
祇域直接進入王宮,而沒有人阻擋,到了國王面前,長跪說道:「我是國王的兒子,㮈女所生,今年八歲,才知道父親是您,因此帶著金手環回來。」國王見到金手環的印文,回憶起過去與㮈女的誓約,知道祇域是他的兒子,便立他為太子。
兩年後,阿闍世王出生,祇域向國王請求說:「我出生時,手握針藥囊,應當為醫。國王雖立我為太子,但這不是我樂愛的;國王現在已有嫡子,承襲尊嗣,我希望能學習醫術。」國王允許他的要求,說道:「你不當太子,不能空食王祿,那就去學醫道吧!」(待續)
典故摘自:《佛說㮈女祇域因緣經》
省思
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布施、修福之無上福田。故事中的貧女,聆聽法義後,生起至誠之心,供養佛陀及諸大比丘,感得生生世世不由胎胞而生的清淨果報。行者當知,透過聽經聞法,生起恭敬心、清淨心來廣修供養,不但增長福德,更種下了親近三寶,未來解脫生死的增上緣。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