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正是初一。清晨,佛與大眾到比試會場。地主國勝軍王首設齋供,以清淨心,親手敬奉楊枝讓佛淨口後,佛將楊柳枝丟擲於地,頃刻間生出根莖且越發青翠,逐漸向上長到三百由旬,寬則二百由旬,枝葉皆是七寶所成,並且散發出璀璨色彩,果實嚐起來味道如甘露。所有人看到如此神變,都讚嘆希有。此時,佛隨機緣,為大眾宣說妙法,大眾聞法,心開意解,得不退轉。
次日,拘睒彌國優填王恭請佛接受供養,佛在兩邊變化出二座滿是莊嚴七寶的高廣大山,光芒閃耀。其中一座山生出粳稻,米飯香滑、甘美,各國人民皆來品嚐美味米飯,人人豐飽滿足。另一座山上生出細嫰香草,吃起來毫不苦澀,讓象、馬、牛、羊等畜類皆得飽滿。現場各國人民見到這樣的景象,更生信心,讚嘆希有。此時,佛為大眾說法,聞者心開意解,皆得須陀洹果。
第三日,大越支國純真陀王,請佛接受淨水供養,佛漱口後吐在地上成七寶池,四周各二百里,池中充滿八功德水,四色蓮華清香遠佈。大眾親眼目睹後更加信受,佛為大眾說法,聞者心開意解,遠塵離垢,皆得初果。
第四日,特叉尸羅國陀婆彌王,請佛接受供養。此時如來於七寶池的四方化現八條渠道,相連灌注池中,水波激揚,水聲暢演八解脫法、六波羅蜜,聽聞者皆發大菩提心。
第五日,波羅奈國梵摩達王請佛接受供養。如來口中放出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蒙佛光所照的人,感到身心泰然,猶如獲得三禪之樂,佛為大眾說法,聞者皆證得法眼淨。
第六日,毘耶離國㗚磋王請佛接受供養。如來的慈力平等加持,普令與會的一切眾生,各個明了心性作用的差別,及起心動念造作的各種善惡業果報,一切眾生都驚歎法喜,讚佛功德,佛為眾生說法,各得其解,生清淨心於實相之理通達無礙,不退菩提。
第七日,迦毘羅衛國諸釋種族,請佛接受供養。佛以神力令與會者,各見自身化現為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千子圍繞,小王、臣民恭敬承事,人人見此殊勝功德,都稱讚如來,佛為大眾廣說法要,大眾皆發歡喜心,欣求無上佛道。
第八日,帝釋天主知道佛於世間攝化邪黨,於是下降人間,請佛接受供養,帝釋天主為佛造作滿是七寶裝飾的師子座,佛陞座於師子座上,光采耀目,釋梵諸天王侍立於世尊左右,一切大眾寂然安坐。此時,如來舒展金色臂,手按師子座,發聲如象王吼。此時有五大藥叉應聲而至,摧毀外道六師之座,密跡金剛力士手執寶杵,杵頭發出火燄,擲向外道六師,六師紛紛驚嚇狂奔,羞愧至極落水而死。邪師徒眾有九萬人,此時皆歸依世尊,願出家為佛弟子。佛言:「善來!比丘﹗」出家者各個鬚髮自落,現沙門相,當下即證阿羅漢果。
洴沙王啟稟佛:「世尊!今天外道六師已見佛的殊勝功德,為何不能如其他人一樣得度?祈願世尊開示往昔因緣。」
佛言:「大王!善思諦聽!過去無量世前,閻浮提有一位國王名賒拘利,在位已久,但一直沒有子嗣可繼承王位。國王深感憂慮,為此廣修善業,希望能滿願。此時,帝釋天主化現成醫師,晉見國王問何事煩憂。國王據實以告。醫師說:『我去雪山為國王採取靈藥,后妃服用後,必定有子。』國王說:『太好了﹗』醫師採回靈藥,用乳汁煎熬成藥湯。但是王后嫌藥湯味臭不喝,也不相信藥的功效,醫師便離開了。宮內其他嬪妃競相分藥而飲,不久都懷有身孕。這時王后才懊悔愁歎,尋遍皇宮找藥,只找到一些滓,以乳汁煎了藥滓後飲用,果然也有身孕。嬪妃們所生的兒子,各各相貌堂堂,最後王后所生之子,面貌極醜,身形奇陋,國王與王后看了都不喜歡,因此取名株杌太子。太子漸漸長大,威武勇猛卓越出眾。」
「後來,鄰國群寇侵犯國境,國王派太子領兵擊退。國王賞識太子才略,欲為太子尋訪良緣。聽聞遠方有一國王名黎瑟跋蹉王,有一個女兒容貌端正,舉止優雅,賒拘利王遣特使為太子求親,黎瑟跋蹉王也答應了。當時,有六國國王,對黎瑟跋蹉王女,亦心懷愛慕。聽說這門親事,同時舉兵前來求親。黎瑟跋蹉王想:『如果答應任何一國,都會使其他國家懷恨攻打我國,不如選能擊退其他國家的人為女婿。』株杌太子聽說後,率兵擊敗其餘六國,將六王的首級獻給跋蹉王,國王因此高興地將公主許配給株杌太子,太子便帶著妻子及俘虜凱旋歸國。
當公主看到太子身相奇醜,因而經常面露驚恐。太子對自己的醜陋使公主害怕,感到羞愧,因此獨自到樹林中打算自盡。帝釋遠在天界知道此事後,來到太子身旁,善言安慰,又送給太子一顆寶珠,告訴太子將寶珠放在頭頂,可使容貌、身相、威儀如帝釋一樣。太子感恩跪謝後,高興地回家。妻子認不出太子而問:『你是何人?』太子就將來龍去脈說出。因為株杌太子如今容貌端嚴,從此再沒人稱太子株杌,而改名號為須陀羅舍。」
「大王!當時的賒拘利王,就是現在的淨飯父王;王后,是現在的摩耶夫人;醜王子,就是我的前身;端嚴的美婦,就是現在的耶輸夫人;過去被殺的六位國王,就是現在的富闌那等外道六師。」(全文完)
典故摘自:《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二.最勝神化緣起》
省思
大覺世尊之妙觀察智,知道適當機緣利益廣大眾生,使大眾破除迷惑顛倒,解脫煩惱,並善用因緣說法度眾。古德說:「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世間萬事萬物,皆離不開因緣。在因緣法當中,發菩提心者,隨時隨處,應當以智慧心廣結善緣、法緣,以廣利大眾為發心根本,是行菩薩道該學習的典範。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