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正是初一。清晨,佛与大众到比试会场。地主国胜军王首设斋供,以清净心,亲手敬奉杨枝让佛净口后,佛将杨柳枝丢掷于地,顷刻间生出根茎且越发青翠,逐渐向上长到三百由旬,宽则二百由旬,枝叶皆是七宝所成,并且散发出璀璨色彩,果实尝起来味道如甘露。所有人看到如此神变,都赞叹希有。此时,佛随机缘,为大众宣说妙法,大众闻法,心开意解,得不退转。
次日,拘睒弥国优填王恭请佛接受供养,佛在两边变化出二座满是庄严七宝的高广大山,光芒闪耀。其中一座山生出粳稻,米饭香滑、甘美,各国人民皆来品尝美味米饭,人人丰饱满足。另一座山上生出细嫰香草,吃起来毫不苦涩,让象、马、牛、羊等畜类皆得饱满。现场各国人民见到这样的景象,更生信心,赞叹希有。此时,佛为大众说法,闻者心开意解,皆得须陀洹果。
第三日,大越支国纯真陀王,请佛接受净水供养,佛漱口后吐在地上成七宝池,四周各二百里,池中充满八功德水,四色莲华清香远布。大众亲眼目睹后更加信受,佛为大众说法,闻者心开意解,远尘离垢,皆得初果。
第四日,特叉尸罗国陀婆弥王,请佛接受供养。此时如来于七宝池的四方化现八条渠道,相连灌注池中,水波激扬,水声畅演八解脱法、六波罗蜜,听闻者皆发大菩提心。
第五日,波罗奈国梵摩达王请佛接受供养。如来口中放出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蒙佛光所照的人,感到身心泰然,犹如获得三禅之乐,佛为大众说法,闻者皆证得法眼净。
第六日,毘耶离国防磋王请佛接受供养。如来的慈力平等加持,普令与会的一切众生,各个明了心性作用的差别,及起心动念造作的各种善恶业果报,一切众生都惊叹法喜,赞佛功德,佛为众生说法,各得其解,生清净心于实相之理通达无碍,不退菩提。
第七日,迦毘罗卫国诸释种族,请佛接受供养。佛以神力令与会者,各见自身化现为转轮圣王,七宝具足、千子围绕,小王、臣民恭敬承事,人人见此殊胜功德,都称赞如来,佛为大众广说法要,大众皆发欢喜心,欣求无上佛道。
第八日,帝释天主知道佛于世间摄化邪党,于是下降人间,请佛接受供养,帝释天主为佛造作满是七宝装饰的师子座,佛陞座于师子座上,光采耀目,释梵诸天王侍立于世尊左右,一切大众寂然安坐。此时,如来舒展金色臂,手按师子座,发声如象王吼。此时有五大药叉应声而至,摧毁外道六师之座,密迹金刚力士手执宝杵,杵头发出火焰,掷向外道六师,六师纷纷惊吓狂奔,羞愧至极落水而死。邪师徒众有九万人,此时皆归依世尊,愿出家为佛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出家者各个须发自落,现沙门相,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洴沙王启禀佛:「世尊!今天外道六师已见佛的殊胜功德,为何不能如其他人一样得度?祈愿世尊开示往昔因缘。」
佛言:「大王!善思谛听!过去无量世前,阎浮提有一位国王名赊拘利,在位已久,但一直没有子嗣可继承王位。国王深感忧虑,为此广修善业,希望能满愿。此时,帝释天主化现成医师,晋见国王问何事烦忧。国王据实以告。医师说:『我去雪山为国王采取灵药,后妃服用后,必定有子。』国王说:『太好了﹗』医师采回灵药,用乳汁煎熬成药汤。但是王后嫌药汤味臭不喝,也不相信药的功效,医师便离开了。宫内其他嫔妃竞相分药而饮,不久都怀有身孕。这时王后才懊悔愁叹,寻遍皇宫找药,只找到一些滓,以乳汁煎了药滓后饮用,果然也有身孕。嫔妃们所生的儿子,各各相貌堂堂,最后王后所生之子,面貌极丑,身形奇陋,国王与王后看了都不喜欢,因此取名株杌太子。太子渐渐长大,威武勇猛卓越出众。」
「后来,邻国群寇侵犯国境,国王派太子领兵击退。国王赏识太子才略,欲为太子寻访良缘。听闻远方有一国王名黎瑟跋蹉王,有一个女儿容貌端正,举止优雅,赊拘利王遣特使为太子求亲,黎瑟跋蹉王也答应了。当时,有六国国王,对黎瑟跋蹉王女,亦心怀爱慕。听说这门亲事,同时举兵前来求亲。黎瑟跋蹉王想:『如果答应任何一国,都会使其他国家怀恨攻打我国,不如选能击退其他国家的人为女婿。』株杌太子听说后,率兵击败其余六国,将六王的首级献给跋蹉王,国王因此高兴地将公主许配给株杌太子,太子便带着妻子及俘虏凯旋归国。
当公主看到太子身相奇丑,因而经常面露惊恐。太子对自己的丑陋使公主害怕,感到羞愧,因此独自到树林中打算自尽。帝释远在天界知道此事后,来到太子身旁,善言安慰,又送给太子一颗宝珠,告诉太子将宝珠放在头顶,可使容貌、身相、威仪如帝释一样。太子感恩跪谢后,高兴地回家。妻子认不出太子而问:『你是何人?』太子就将来龙去脉说出。因为株杌太子如今容貌端严,从此再没人称太子株杌,而改名号为须陀罗舍。」
「大王!当时的赊拘利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父王;王后,是现在的摩耶夫人;丑王子,就是我的前身;端严的美妇,就是现在的耶输夫人;过去被杀的六位国王,就是现在的富阑那等外道六师。」(全文完)
典故摘自:《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二.最胜神化缘起》
省思
大觉世尊之妙观察智,知道适当机缘利益广大众生,使大众破除迷惑颠倒,解脱烦恼,并善用因缘说法度众。古德说:「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世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因缘。在因缘法当中,发菩提心者,随时随处,应当以智慧心广结善缘、法缘,以广利大众为发心根本,是行菩萨道该学习的典范。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