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
 
本期主題:行住坐臥皆修行







古德云:「行住坐臥,無非觀心之事。」
行者持威儀法,由此端肅身心,長養定慧;
時刻淨化三業,安住正念,遠離煩惱塵垢,
做得一分,便得一分,自能身心調和,隨處自在。


生活中的密行

文/見旻法師


  猶記初次聽聞羅睺羅尊者七歲出家,被譽為「密行第一」時,內心生起讚歎與欣喜;雖然當時不明白其中意義,但心中埋下願想,期望能向尊者的行持看齊。而這份希冀,隨著了解覺察、覺照的道理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般人對於修行的認知,常停留在遠離塵囂、青燈伴古佛的意境。然而身歸身、心歸心,若不知反觀自性,戒除貪瞋癡,縱使離開喧鬧,日用中的行止仍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讓眾生心生煩惱而不自知。

心存慈悲法界安

  回想在國外求學時,一次目睹架房內、洗手台側邊,成堆成捲只使用過一小角的擦手紙巾,恣意丟棄在滿溢的垃圾桶及周邊地板上,對比整齊乾淨、綠意盎然的廊道,不免心生厭惡。事後反省,若僅僅幾張錯置的紙巾,便會讓人心生不悅,反觀生活中的每一個舉措,如不能小心謹慎、收攝六根、心存慈悲,則可能惱亂大眾,與眾生結下不善緣。

  學佛之人,發願要時時利樂有情,具足菩薩願行,在日常行持中保持觀照,讓心愈來愈細,便是最重要的課題。《中阿含經》中,佛陀詢問羅睺羅鏡子的作用,羅睺羅回答,鏡子是用來觀察面容是否乾淨。佛陀認可後進一步開示:「若汝將作身業,即觀彼身業:『我將作身業,彼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將作身業。」佛陀明白教敕羅睺羅,在每一個身業發起之前,應細心審察,即將發動的行持是否清淨?是為自身利益、還是為他人著想?若不清淨、僅為私利,則應捨離。

  除了身業應當如此觀察,口業、意業,也應如此。所謂「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說話前反思用詞是否得體、是否同理他人;心念是否良善、顧慮對方的處境,放下我執,捨離私心,即是修行人落實觀行的具體表現。

身口意業恆利他

  更進一步,應在每一個舉止動念恆思利他,在行住坐臥中留心威儀細行。開山祖師言:「我們不但打坐時要用功,行住坐臥也都要用功。……所謂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外也是修行、內也是修行,藉由規矩、戒律,磨鍊我們的心,使心在複雜的環境當中也定得下來,這樣就能夠『制心』」。無論是道場的生活環境,或社會、家庭中的每一個角落,皆是大眾共同的福報、共享的資源,行者更應在每一個微細處留心。

  在生活中留意每一個起心動念,時時返照:與人溝通時,審思自己的話語,音量是否輕柔、用詞能否護念他人的發心;開車通勤時,保持適切距離、留心他人,平穩前行。在日用中的每一個動作保持覺性,留意聲響,始終人在哪裡、心在哪裡,這念心恆處定中,就能處處展現細行。所謂「護他自護」,一切舉動小心謹慎,時時存著利益眾生的心,替他人著想,無我則覺性提升,必然處處是道場,時時在修行。

  所謂「淨業成於道儀,清白圓於戒品」,羅睺羅尊者的「密行」,從來離不開日常生活與威儀戒行。若能在生活中保持覺察、覺照之心,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善言不說,身無善事不行;在行持上具足威儀細行,恆思利他,在不斷練習中,定能讓自己的心念愈來愈微細,去除人我,則心自能與道法、戒品相應。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