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96 期 |
|
本期主题:行住坐卧皆修行 |
|
生活中的密行文/见旻法师 犹记初次听闻罗睺罗尊者七岁出家,被誉为「密行第一」时,内心生起赞叹与欣喜;虽然当时不明白其中意义,但心中埋下愿想,期望能向尊者的行持看齐。而这份希冀,随着了解觉察、觉照的道理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般人对于修行的认知,常停留在远离尘嚣、青灯伴古佛的意境。然而身归身、心归心,若不知反观自性,戒除贪瞋痴,纵使离开喧闹,日用中的行止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让众生心生烦恼而不自知。 心存慈悲法界安 回想在国外求学时,一次目睹架房内、洗手台侧边,成堆成卷只使用过一小角的擦手纸巾,恣意丢弃在满溢的垃圾桶及周边地板上,对比整齐干净、绿意盎然的廊道,不免心生厌恶。事后反省,若仅仅几张错置的纸巾,便会让人心生不悦,反观生活中的每一个举措,如不能小心谨慎、收摄六根、心存慈悲,则可能恼乱大众,与众生结下不善缘。 学佛之人,发愿要时时利乐有情,具足菩萨愿行,在日常行持中保持观照,让心愈来愈细,便是最重要的课题。《中阿含经》中,佛陀询问罗睺罗镜子的作用,罗睺罗回答,镜子是用来观察面容是否干净。佛陀认可后进一步开示:「若汝将作身业,即观彼身业:『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将作身业。」佛陀明白教敕罗睺罗,在每一个身业发起之前,应细心审察,即将发动的行持是否清净?是为自身利益、还是为他人着想?若不清净、仅为私利,则应舍离。 除了身业应当如此观察,口业、意业,也应如此。所谓「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说话前反思用词是否得体、是否同理他人;心念是否良善、顾虑对方的处境,放下我执,舍离私心,即是修行人落实观行的具体表现。 身口意业恒利他 更进一步,应在每一个举止动念恒思利他,在行住坐卧中留心威仪细行。开山祖师言:「我们不但打坐时要用功,行住坐卧也都要用功。……所谓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外也是修行、内也是修行,借由规矩、戒律,磨炼我们的心,使心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也定得下来,这样就能够『制心』」。无论是道场的生活环境,或社会、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落,皆是大众共同的福报、共享的资源,行者更应在每一个微细处留心。 在生活中留意每一个起心动念,时时返照:与人沟通时,审思自己的话语,音量是否轻柔、用词能否护念他人的发心;开车通勤时,保持适切距离、留心他人,平稳前行。在日用中的每一个动作保持觉性,留意声响,始终人在哪里、心在哪里,这念心恒处定中,就能处处展现细行。所谓「护他自护」,一切举动小心谨慎,时时存着利益众生的心,替他人着想,无我则觉性提升,必然处处是道场,时时在修行。 所谓「净业成于道仪,清白圆于戒品」,罗睺罗尊者的「密行」,从来离不开日常生活与威仪戒行。若能在生活中保持觉察、觉照之心,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善言不说,身无善事不行;在行持上具足威仪细行,恒思利他,在不断练习中,定能让自己的心念愈来愈微细,去除人我,则心自能与道法、戒品相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