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96 期 |
|
本期主题:行住坐卧皆修行 |
|
学佛威仪入圣道──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编辑部整理 佛法要在平时去养成,行、住、坐、卧处处都是佛法,故禅宗云「随拈一法,皆是佛法」。要如何养成、落实佛法?就要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心。学佛的身,要具足律仪,注意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做到「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学佛的口,能够讲说一切佛法,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这些都要会讲,随机接引众生。学佛的心具足禅定,就要开悟、契悟这念心。 道不离威仪动静 行住坐卧怎么用功?就是戒律上所说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古德偈云:「举佛音声漫水流,讽经行道雁行游;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叉手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人间作比丘。」 「举佛音声漫水流」,不论念佛也好、诵经也好,就像流水一样,不急不缓、不快也不慢,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心,保持这个心经常在定当中。经行也是如此,「讽经行道雁行游」,行香的时候,不争先恐后、保持适当的距离,一切很有秩序,就像天上的雁一样,在空中飞的是一字形、人字形,绝对不会争先恐后,而是很有秩序规律,大雁、小雁在什么位置,都配合得很好。我们修行人也是如此,一切言行举止都要遵守戒律,不随便说话、妄动。 儒家也说,想学圣人就不能轻举妄动,「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讲话不能散漫、戏论,无益的话不要说;要讲就是讲自利利他的佛法。「一言而为天下法」,所讲的话就是法则,都是有意义的话。「一行而为天下则」,我们不随便轻举妄动,要动就是善法,可以作为他人的表率,为一切生活的准则。所谓众目昭彰,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整个团体,假使我们身口意三业都很清净,一切举止动作都很安详,别人就会向我们来学习,这样就是在度众生。 「瞻前顾后轻移步」,走路要轻声缓步,不要仓仓皇皇地,否则心容易散掉,所以在任何时候,这个心都要在定慧当中。「瞻前顾后」,看看前面有没有人?有没有东西?要注意不要把别人的东西撞坏掉了,或者自己去碰着了、受伤了。「轻移步」,不轻举妄动,轻举妄动就表示我们的心很粗、很浮躁,所以要用持戒来转我们容易随便的心。持戒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把心定下来。透过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这样子来持身戒、口戒、心戒,落实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随拈一法皆佛法 「左右回旋半展眸」,我们看什么都要用正眼去看,不要偷偷地看,也不要用斜眼去看,这些都代表心术不正。修行,一切行为都要从当前这念心出发,以正念、净念、正心、净心来发动我们的身口,这样子才是真实的修行。明白这个道理,修行就会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这个心时时刻刻都是在定慧当中,所以一打坐,心马上就能定下来。如果平时动作粗鲁、行为放荡,即使打坐,也没办法马上把心收回来。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上去注意、去落实,做事、扫地是修行,打扫厕所也是修行……做什么都是在修行。明白这个道理了,法法平等,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在早晚课诵合掌时,要「叉手当胸如捧水」,双手合掌在胸口,两个手掌要合紧,如捧水一样不要有漏洞,每根手指头都要合好,不要松开,这样精神也能集中。如果合掌马马虎虎地,心也就散乱掉了。 「立身顶上似安油」,我们在动的时候,要看前、也要看后。古人说:「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时时刻刻都要注意,无论静坐的时候,乃至于睡觉、起床,动作都要轻,不能随便乱动,一乱动就影响了他人,让人起烦恼,反而自己招罪过。 「威仪动静常如此」,依据上面所讲的道理去做,无论是动、是静,无论说话、动作、待人接物、迎宾送客……都能保持这些好习惯,遵照这些规则、细行去落实,就能改善我们的身心,身口意三业不妄动,这样来修行就能有所成就,如此就「不枉人间作比丘」。 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怎么去转?就是用戒法去转,从行住坐卧上来规范自己。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在生活上时时刻刻注意威仪、细行,透过外在的律仪、规矩,慢慢地使我们的心不放逸、不懈怠,由外而内地把心收回来,身口意三业与觉性相应了,最后就能明心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