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95 期 |
|
本期主题:诵经定慧行 |
|
忆持经典 如佛在前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三年级 星论法师 三千多年前,世尊入灭,为报佛恩,为令正法久住,令后世弟子能「展转行之」,大迦叶尊者与诸大阿罗汉于王舍城进行第一次经典结集。当时古印度文字尚未发达,全靠口诵忆持相传,如是代代传承,将佛陀教法流传于世。 定慧等持契法身 经典,是如来法身;忆持经典,就如同佛在眼前,《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在研究经教之中要去忆持、背诵。背诵经典,于其中专注一趣、制心一处,成就定力;背诵之时随文入观,由闻而思而修,于动中能常起智慧观照,成就智慧心。如是念念相继之间,破除烦恼,心开意解;从有为之加行,定慧等持、定慧一如,契入无为之诸佛法身,殊胜庄严。 忆持经典当发四种心:广大心、第一心、长远心和不颠倒心。发起广学多闻,忆持而能弘通之广大心;愿我与众生于此共契佛心、共成佛道之第一心;精进不懈,不忘初心之长远心;于文字般若起观照达实相,不着文字相之不颠倒心。以此四心忆持经典,必能成就定慧,自利利他,不违佛意,不愧古德弘通化世之慈。 被称为「四大译经师」之一的鸠摩罗什大师七岁出家,能日背千偈,智慧、记忆超群,非常人所能及。自己并非有多闻性,但与忆持经典一法十分相应,所忆所持总在生命中起关键作用,如在童稚时,法师鼓励自己背诵《普门品》,从经典中,体会、感受观音菩萨的慈悲愿力,由是一生心常念观音,更启迪自己发心效仿成就菩萨愿心。 而在未出家前,一次回山护七,坡务之余背诵《沩山警策》,字字句句的教诲,看见作为真佛子的责任,法喜充满,坚定走上出家修行一路的愿心。乃至出家后,于烦恼障碍之中,心生退却,读诵到《大乘起信论》中云:「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如是令心安住,起大信心,消除无明烦恼。 省视初心不退转 从背诵、忆持经典之中,令自己提起正念,提升修行,在背诵时安住当下,字字句句都如同佛陀、祖师大德就在眼前谆谆教诲,感受字句中的苦心、慈悲、智慧,进而发广大心愿能传唱敷扬,成就第一心。虽没有古德之超群记忆,但于忆持时,令身心精进不懈,不断回顾省视自己的初心,检视自己的方向,使修行之路长远不退。动静之中,遇境之时,心中所忆之经典字句,使自己能有更完整的智慧观照,使心不颠倒,意解心开,经常在背诵之时,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叹。因此,忆持一法确实增益自己的修行,难可言说。 《佛遗教经》云:「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要能展转行之,自心要先常忆持,并将忆持之法融通、实践,乃至弘通流传,发心背诵经典,是孝顺心,是报恩心,若能令教法在自己和众生心田中源远流长,才是使如来法身常在。 三千多年前,佛陀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言「是我最后之所教诲」,然而如来法身却从未离我们而去,在忆持之时,实践之时,就如同佛在眼前,始终不舍众生,「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忆持经典,能与诸佛法身不相违远,定慧成就之时,则与如来法身相契不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