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本期主題:減法人生







佛經云:「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當我們不再向外追求,而是向內返照自心,
息滅煩惱、執著,本具的清淨心朗朗現前,
人生安樂富足盡在其中。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文/美國普德精舍中級禪修班學員 法輝


  未得聞佛法前,不時會忙至夜半,然後莫名焦慮迷茫到凌晨兩三點。好在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打開社交軟體,多半會收到朋友們的即時動態,大家一邊喊著「躺平」,一邊心照不宣,日以繼夜地給人生做加法。青春彌足珍貴,有道是「人不輕狂枉少年」,若不趁著年輕不斷試錯,追尋內心所愛,拓寬人生世界的邊界,只恐「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樣的青春本應恣意灑脫,但晝夜六時的焦慮迷茫卻暗暗敲響警鐘,提醒自己應審慎所加之物、所行之道。柳宗元曾書一愛負物、喜爬高的小蟲,名為「蝜蝂」,爬行所遇物悉數背上,不堪重負也不停下來,終是登高跌重,或是被壓到爬不起來。故而聖人不假外求,抱樸守真,於減法之道怡然自得。

  前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後有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學佛後更是驚覺先前種種壯志,只是用翳眼在染法中造作,抓取名聞利養、貪瞋癡慢;種種憂懼,只因癡人被苦逼迫,夢中狂怖。

行減法觀慧益明

  可是法師們個個身兼數職,明明遠看風塵僕僕,靠近了卻是一如的平靜,這大概就是菩薩的減法,因減去憎愛取捨、利益成壞,能「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減去虛偽諂曲,因此「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凡夫迷於五欲六塵,不斷執著抓取。賢者減於外境,豐盈內心,隱居不仕。菩薩能積極入世,認真地創造與運用每個因緣,發深重宏大願,卻無一法可得,無一眾生可度,於相離相。

  可惜積習難改,真到了要減去煩惱,懸崖撒手時,才明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定慧等持的重要性。在「學」上不做加法,就無法在修行遇到問題時用法門去化解,無法在利他時善用各種方便。在「道」上不做減法,就沒有定力觀慧,無法覺察到修行中的問題。

悟佛性本自具足

  比如剛開始發心時總是急急忙忙,法師笑我行如風,卻是龍捲風的風。漸漸靜坐時間長了,能略略止下來,從不覺到始覺,著急時知道自己著急,行得快時知道自己行得快。再看過去,知道著急的背後是人在精舍,心卻想著其他未完成的事。曾國藩書「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自己一念中的三心,既迎又雜還戀。而這黏著的背後,是識心分別計度,貪求更多更好的結果來滋養我執。又聞識心乃前塵「虛妄相想」,自己無始劫來「認賊為子」,念念心動累個半死,真是苦夠了!故而勉強能減去雜念,腳步自然就慢了下來。

  曾幾何時知識愈學愈多,見惑卻愈積愈厚。唯有佛法指月,為學雖增,而增加的是放下的智慧,融通的是真俗二諦,「全事即理」。故而為道日減,減去煩惱障礙,減去貪瞋癡慢,減去我法二執,減於念念之間,最後連減去也減去,唯悟人人佛性本自具足,不增不減。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