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92 期 |
|
本期主题:做情绪的主人 |
|
和合无诤法界安文/普善精舍中级禅修班学员 法依 常常有同事觉得我不太会生气,或是脾气很好,但其实自己只是刻意压抑情绪不发泄出来,认为发泄情绪对自己或别人都没好处。未学佛前,无法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起了瞋心,即便尝试许多排解的方式,但总是无法回归真正的平静,一旦失去觉性,便很容易再度起瞋心,火烧功德林。 在家中排行最小的我,常会与兄姐因意见不同起争执,自小个性内向,也较不会表达情绪,身处人群中,会习惯地隐藏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却也因自己个性内向,而有了想寻找人生真理的动力。只是看遍了书店的佛教书籍,发现自己仍然在黑暗中打转,找不到答案。 出了社会,自己在工作方面虽然驾轻就熟,但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仍然是一门难修的课题。彼此往往因为工作上意见不合起争执,或是觉得自己受到不平等待遇,而让情绪起伏不定。 疫情期间,因同事介绍而加入精舍的线上课程,看到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平实的道理,却可以作为一辈子的修行目标。透过敬、慈、和、真的落实,让自己的心念不散乱,而聆听住持法师的佛法开示,也让自己一直无法理解的问题,豁然明朗,原来,佛法也可以这么简单地运用在生活上,如同「千年暗室,一灯即破」。自己的人生,像是原本在茫茫大海中迷失的船只,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上了禅修班之后,知道时时觉察觉照这一念心。静坐时聆听住持法师的开示,学习运用数息观,将纷乱的心念沉淀,同时也在每周的禅修课程里,学习到一切皆是假相的道理,《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每天为了小事争吵并无意义;相反地,每天安排一些时间静坐、反省检讨,清楚每个因缘,并无绝对的对或错。当境界来时,面对周遭的人事物,能够暂时远离境界,或是心不随境转。心念时时保持和合无诤,自然也会感召周遭和谐无诤的法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