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
 
本期主题:自心是佛莫远求







古德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诸佛,证此心佛。」
佛性人人本具,不必向外驰求。
无所求、无所住,清净心就是佛。
触物起照,心不染尘,即契佛心,得大自在。


烦恼即菩提

文/普济精舍大乘解行研经班学员 法卢


  今年初夏,我在中台世界博物馆礼品店买了一件黑色T恤,衣服上写着「返照自心」四个字,特别是「返」这个字被放大了。「返」有折回、转向的意思。「返照自心」说明了要向内观照自己的念头。每当穿上这件黑色T恤,便会再次提醒自己随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念念我执轮回苦

  年轻时家中经济允许,和其他身边的人比起来并不需要辛苦工作,也因为没有太大压力,因此很容易就念头纷飞、想东想西、追求变化,总是有不安定的因子潜伏在心底,心念时时都在无常迁流地变化着,但却未曾自知;终于在遭遇到人生中一大挫折后,开始认真地了解自己。在自我察觉探索的过程中,我的觉醒闹钟终于响了。

  在精舍上禅修课至今将近七年,这几年来,从基础佛学到研经课程的学习,建立了正确的知见。每个人心当中都有一尊自性佛,若我们的心清楚明白,当下这念清净心即是佛心。这个道理虽然师父一讲再讲,但是自己却是最近才对「烦恼即菩提」更有体悟。

  我们总是忙于执取外在境界,一生一世都在寻寻觅觅事业、财富、功名、爱情这些生灭的人事物,然而又对眼前的人事物有诸多抱怨与不满。身边的人会因个人持有不同态度和观点,而与先生、小孩或公婆在生活中产生磨擦与冲突。观察到大部分人们的抱怨与牢骚皆来自于我执,我执愈大,痛苦愈深。

心不随境得自在

  我执就像一张网子,罩住了我们的清净心。若是没能好好观察自己所发出去的心念,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的心量就永远狭小,挂碍就愈多。烦恼始终萦绕着我们的心,觉性也就难以现前。

  过去的我总认为佛祖或菩萨在某个远处,只要我们诚心祈求,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然而,透过学习禅修,才明白人人皆有佛性。佛与凡夫的不同,只在于心的迷悟之间。这几年的薰修中,发觉自己逐渐在进步,修行确立正知正见是首要的第一步,接下来在每天所遇到的大大小小不同境界中,要练习触物起照。目前「藉境练心」是我的座右铭,从境界中反省检讨自己的行为与心念,透过观照,使心不随境转,这念心能作主才能得自在,这也就是转化烦恼,让菩提心现前的方法。挥别过去,现在的我正在通往菩提大道的路上。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