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
 
本期主题:自心是佛莫远求







古德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诸佛,证此心佛。」
佛性人人本具,不必向外驰求。
无所求、无所住,清净心就是佛。
触物起照,心不染尘,即契佛心,得大自在。


禅七观心净土现

文/普学禅寺护法会副会长 传利


  一次,在南台湾伟岸山间一座寺院传来嘹亮「炉香赞」的梵呗声,我久蒙尘劳的心顿然清醒过来,眼泪不停掉下,声声的梵呗音声如甘泉般,洗涤我纷扰的思绪,内心变得非常平静且清凉。自此之后,我决定深入探究佛法,寻寻觅觅,南来北往,最后找到生命中的导师——惟觉安公老和尚。

心水清明尘劳歇

  寻觅探究的过程中,深厌娑婆世界的不净和喜爱阿隬陀佛极乐净土的清净;然而,在参加一次又一次的禅七后,逐渐了解禅宗修行的法门,知道净土就在自己心中。所谓「心净则佛土净」,透过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身心清凉。一支香接着一支香的静坐,尘劳沉淀下来,心水渐渐清明;跑香道上学习放下所有的念头,只有当下行香的自己,紧跟着前面同参师兄的脚步,学习觉察觉照,念头跑了,马上收回;静坐时依照师父指导,收摄六根,随着数息,心很快就寂静下来,更以「不理它」让许多生起的念头不再相续,用上功了就不觉腿疼,也没有了时间、空间的概念,一支香很快就结束了。

  主七和尚开示静坐时的八触现象,在禅坐上有了稍些的体会。心在净化过程中会产生八触,其中痒触境界曾一度困扰着我,历经三个禅七,这个境界方过去,终于相信老和尚说的,境界若过不去,要用功修加行,要多诵经、持戒、修善积福,境界很快就可以过去了,真是至理名言。所谓「欲知山前事,须问过来人」,自己亲身经历,更加体会善知识的重要。

  禅七是我新生命的开始,禅七结束了,也就意味着我以另一种生命的态度面对生活。在禅七中持戒和修定用功是静中养成,回到精舍一场又一场的法会,以及在家庭与工作岗位上,则是在动中磨炼。自己将在禅七中运用数习观、觉察觉照的方法,落实到生活上。无始来的习气,借由禅修课听经闻法、反复思惟,一次又一次地修正。每天维持静坐定课,透过静坐沉淀思虑,将烦恼一扫而空;遇到不解的事情,也因为静坐后心较清明,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静坐让我每天充满了活力,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生活变得很有意义。

  平日常起觉察、觉照,一有妄想无明马上察觉,不理妄想,继续持诵心经或观音菩萨圣号,心海一片清凉。生活中面对各种纷扰的人事问题,除了用正确态度面对外,广结善缘、累积福德资粮都很重要,无形中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心中烦恼少了,修行自然容易进步和突破。

静中养成动中觉

  感恩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慈悲,把禅宗心法普传在家、出家四众弟子,让自己有机会学习到无比珍贵的法门,更有禅七实际的操作练习,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管是大乘解行研经班或精舍每一堂的禅修课程,都是累积我成就道业的因缘,所以我把握每堂课程,用心学习。山上每场法会或精舍的每项活动,也都是动中磨炼最好的机会,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让层层的习气一点一滴地脱落。

  老和尚就像观音菩萨一样,视每位众生如爱子,创造许多因缘,让我们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把小我提升为大我。心念的转变,让自己的修行不断地提升,不管是日用行持或修行目标,都有着大幅度的突破,我不再只求自己往生净土,不再厌弃五浊恶世,透过一场又一场法会的参与,懂得知恩、感恩和实际行动的报恩,所发的愿也由自身扩大到所有一切众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兄弟同乘一艘法船,往寂灭的彼岸前进。

  愿生生世世修菩萨行,跟随大善知识的脚步,深化修行,守护道场,落实佛法五化。以师志为己志,以师愿为己愿。此愿无尽,一直到圆成佛道,祈愿众生亦如是。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