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87 期 |
|
本期主題: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
|
萬法唯心造──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編輯部整理 古德云: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此法界,就是指這念心。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是心之「用」,做到一念不生,返本還源,一切法就歸於心之「體」;只要站得住、站得長,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當中。這念心悟了就是道,迷了就是眾生,起了邪見就成了魔;心中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做了種種惡業,就從佛法界、淨土法界,變成地獄、餓鬼、畜生的法界,所以這念心很重要,十法界都不離這念心。 唯識講「六根、六塵、六識」,這個心的作用,以根塵識來分析,六根、六塵、六識,加起來就是我們這個世界。要轉化這個世界成淨土,必須先契悟自己的覺性,契悟自己的覺性之後,透過修行保任,心就漸漸清淨。心清淨則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則六塵清淨,六塵清淨則六識清淨;六識都清淨了,十八界就清淨;十八界清淨,整個佛土就清淨。所謂「一法界顯,九法界隱」,一法界即是指一真法界,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不生,安住在一真法界,其餘九個法界統統都轉過來了,十方世界、天堂、淨土、佛、魔……全都不存在了、全都歸還這念菩提妙明真心,悟了一真法界,就入了佛法界。 思惟修轉凡成聖 要如何轉凡成聖,開顯一真法界?佛法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思惟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們打開心門、成就道業。思惟就是思量、想念,佛法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念心,看看我們這念心思惟什麼,就從這個思惟的方向,契入相應的法界。社會上一般人,日常行住坐臥,心中想的都是名利財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想著怎樣去算計別人、巧取豪奪……這也是思惟,心中思惟這些惡法,相應的頻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法界。 佛法講:「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這念心實在是非常微妙,心中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法界。每個人要從自己心當中去體悟,看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屬於哪一個法界?假使起了一個貪吃的念頭,心理影響生理,口水立刻就流出來了,我們的形象就改變了,馬上現出餓鬼相,就墮入餓鬼法界。這念心如果想到三皈、五戒,心安住在五戒上,就屬於人道的法界。進一步思惟人道苦樂參半,就算大富大貴,福報享完了還是會墮落,應該要進修十善;這念心思惟十善,就是一把打開天道法界的鑰匙,馬上就超越人道了。 進一步思惟,在天上雖然可以享天福,但福報享盡還是會墮落、還是不究竟,於是希望能超凡入聖,解脫生死。要超凡入聖、離開三界,就要修四諦、十二因緣,這是聲聞、緣覺的法界。進一步想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要行菩薩道,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思惟六波羅蜜的道理,就是菩薩法界。 修行就要在這念心上來修,一下無法契入真如法界,可以先由思惟來契入,思惟是一種修行的方便;最後修而無修、念而無念,歸於無思無念、寂然不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心之體,這就是真如法界。 契一心能所俱泯 明白了這個道理,要時時思惟: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之理,生活中,六根對六塵要知道觸物起照,六根對六塵,面對外面的境界,時時刻刻反省檢討,這個覺性有沒有隨著外面的境界跑掉了?假使心跑掉了,道就不在了。明白這個道理,生活中要提起覺性,觸物起照,例如知道貪吃不好,一起貪念,馬上就覺照:「我現在是修行人,怎麼可以貪吃?」發了一個大慚愧心,一下就不貪吃了。最後慚愧心也了不可得,安住在無思無慮這念心當中,這樣就能入到平等法界、真如法界。所謂「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不於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見境不生貪愛」,六根對六塵時,不起貪心、不起愛心、不起瞋心,不取不捨,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無上道。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契入「真如法界」,當中沒有美醜、善惡、明暗、內外、中間,能所俱泯,所以「無他無自」,這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能所俱泯,歸於實相,歸於不可思、不可議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寂然不動,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就是如來的境界。 所以佛真正是大慈大悲,告訴我們這些道理,依著這些道理來思惟、返照,我們這一生一定能夠找到一條光明的道路,契悟這念心,入到真如平等法界,就能究竟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