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
 
本期主题:慧观离瞋向光明







经云:「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一切法缘起性空,因缘无常生灭,瞋心亦是虚妄不实。
时时以正观智慧如理思惟,以佛法的智慧化解瞋恼,
不落憎爱两边,人生即是光明,当下解脱自在。


退让的智慧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星熹法师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遇到不如意时,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心念在面对?是坦然接受、还是怨声载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句不中听的话就起瞋心,或遇到不顺自己想法的境界而起无明烦恼。然而,仔细思惟,这些话或这些事件在自己这一生当中,到底占了多重要的地位?归根结柢,其实是自己一直放不下,而让这些话、这些事件萦绕不去,因而瞋恚恼怒。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三藏法数》云:「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张大眼睛、怒目而视地看着自己,心中是否会感到紧张害怕?佛法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因为有贪、瞋、痴等烦恼,才会在世间轮回,无法出离生死、解脱自在。不管之前做了多少善事、功德福报,只要瞋心一起,火烧功德林,再多的功德法财也不够用,同时也会造作恶业,种下堕恶道的因。

  在六度中,对治瞋恚心的法门就是修忍辱,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忍」字。世间人不知道要忍,遇到不顺心的境界,就无法克制地发脾气;遇到顺心的事情,便得意忘形。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来修持忍辱呢?《瑜伽师地论》云:「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忍,就是忍心不动,当面对不顺己意的境界时,检讨反省自己是否起了瞋恚心?是不是起了计较、分别、嫉妒、记恨的心?还是能以感恩、赞叹的心,虚心接受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与做法。

安忍以伏心 顺逆皆不动

  在清朝时,大学士张英的家人因重修舍宅,为了一道墙与邻居发生争执,所以写信给当时在京当官的张英,请他让官府帮家人做主。但张英收到信之后,回信写着:「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便主动将院墙退让三尺,而邻居知道后也退让三尺,这样一来,二家之间便空出六尺的巷道。这正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立场不同之时,如果我们能退让一步,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不计较、感恩的心为他人着想,他人一定也能感受到,进而化解纷争、瞋恚。

  因此,修行当把握两大要领,一个是能,一个是所;能是能忍之心,所是能忍之境。当时时作主守着自性,守着自己的真如佛性。内心要能够安忍,忍种种顺逆之境,这念心要如如不动,保持清楚明白、作得了主,安住实相。因此要随时提醒自己,在逆境中要忍,才不会和他人有冲突而造业;在顺境中也要忍,才不会志得意满。不论是顺境或逆境,都要直下承担,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念,修行定能有所成就。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