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
 
本期主題:慧觀離瞋向光明







經云:「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一切法緣起性空,因緣無常生滅,瞋心亦是虛妄不實。
時時以正觀智慧如理思惟,以佛法的智慧化解瞋惱,
不落憎愛兩邊,人生即是光明,當下解脫自在。


以慈化瞋利樂行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懂法師


  《阿毘曇心論經》云:「瞋者,若他侵陵,不能容忍便生惡欲,於眾生所極作逼迫破壞,非處生心惱彼,是名為瞋。」在《說文解字》中:「瞋,張目也。」意謂人心中一旦有違逆憤慨之事,則睜大眼眶,怒目直視,故說瞋。瞋心的具體表現之一即是「怒」。怒,奴心也,意謂心不能作主,如奴隸般被煩惱所牽引,導致造惡業,就須承擔惡報。

瞋為苦因 障諸善法

  經典中記載,往昔有位沙門在草叢間行走時,突然聽到「和尚道人」的呼喚聲,尋聲仔細一看,居然是一條蟒蛇在呼喚,而心感驚恐。蟒蛇說:「道人請不要害怕,可為我說法以讓我脫離蟒蛇身嗎?」又問:「你有聽過阿耆達王嗎?」沙門回答:「有聽過。」蟒蛇就說:「阿耆達王是我的前生。」沙門驚訝道:「阿耆達王在世時,立佛塔寺功德殊勝,怎會墮蟒蛇身?」蟒蛇回答:「我臨命終時,侍者為我搧風,不小心將扇子砸到我臉上,我因起瞋心,氣絕身亡,當下就墮蛇身。」沙門聽了十分感慨,立即為其說法,蟒蛇聽法後非常歡喜,不食七日,命終便生天道。

  人之所以有瞋恚的煩惱,來自於以「我」為中心的錯誤知見,遇不順己意之事,就易起忿怒心。例如他人與自己意見相左時,心中常會生起瞋惱;事後又追憶他人的行為言語,執以為實有,而生忿怒,且不斷依著我執妄生分別,故自生惱熱,點燃瞋火,在二六時中不斷煎熬、輪迴、受苦。

  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因瞋恚之心而起忿怨,由忿怨之心起害人之心,有害人之心則造作惡業,不僅諸事不如意,自己身心亦苦不堪言,並橫結惡緣,他人見了也不歡喜。如《大智度論》所說:「瞋恚蓋者,失諸善法之本,墮諸惡道之因,諸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瞋恚既有無窮的過患,百害而無一利,那麼該如何對治瞋心呢?

慈心修觀 道果必成

  首先,觀行是化除瞋心的下手處。眾生因憎愛分別而錯解世間一切現象,凡事以「我」為考量,且妄想執著堅固。藉由修析空觀,思惟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乃暫時假有,仗因托緣而生,不須執著。進一步,學習菩薩大人的心量,慈悲喜捨,轉瞋心為慈心。同時,恆思利他,遇事時時替他人想,心中無我,自然能夠利益他人。如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恕,如心也。如誰之心?實是如他人之心。

  再者,明白因緣果報之理,所謂「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今生雖無與人結冤,卻事事不如意,是因過去惡業果熟所成,就如迴力球般,丟出去和彈回的力道是相對的,要甘心甘受。了達因果法則,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要修忍辱,不要讓瞋心生起,所謂「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如此積極地從因上努力,就能斷除瞋恚惱害,斷惡修善,廣結善緣。

  歷代祖師大德皆苦口婆心告誡學人,瞋恚是傷身害命之根本大忌。所以遇令人瞋惱境界時要忍下來,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並靜心思惟慈觀,令煩躁心、瞋恚心漸漸消弭,轉為不動心、清淨心、慈悲心。藉由一次又一次地重慮緣真,藉境練心,相信作主工夫慢慢純熟,則不再被來來去去的客塵影響,免除瞋恚之害。如此,不但化解自身瞋恚之惱,亦可利益一切有情,更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因地本行。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