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本期主題:眾志成城,功成始於無我







古德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世間萬法,皆須眾緣和合方能成辦。
了達此理,以無我為基,集眾人之力廣行眾善,
功成不居,心無所著,則能於菩薩利生事業中,成就真實功德。


無我發心 和合功成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星願法師


  有合奏經驗的人想必都會認同,欲使樂曲動人心弦,當中的關鍵在於樂團是否能「和」。在國樂團中最耐人尋味的回憶,就是在樂聲流動之際,感受到所有樂器聲以及每個人的動作和心念,由裡至外,無不和諧地相互共鳴。

人和則諸善成辦

  事實上,世間的一切事情──個人學業、家庭相處、公司營運、社會發展,或者於出世間欲守護道場、深化修行、落實弘法,都必須眾緣和合才能成就。一切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人心若能和諧,則諸善皆可成辦。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何做到「人和」?仔細思惟,關鍵在於「無我」。

  回憶過去團練經驗,當指揮棒一落下,弦樂、管樂、彈撥樂、打擊樂等十多種樂器響聲齊鳴,要「和」就必須張開耳朵聽彼此的聲音,專注跟隨指揮,收起個人鋒芒,全然配合。當時不知道,放下個人的意識、執著、情緒,以成就大眾為先,就是無我的精神。若能以無我精神待人處事,那麼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則會更加和睦融洽。

  戰國時代的趙國,藺相如因為在澠池之會護國有功而被封為上卿。廉頗不甘居其下,心生怨懟,便想為難藺相如。藺相如因此處處迴避,門人質疑他膽小怕事,群起不滿,藺相如方才道出原由:由於他深知自己和廉頗乃趙國的兩大支柱,唯有兩人和睦共處才能保家衛國,令外敵不敢進犯,因此放下私人情感恩怨,以國家為重,處處退讓。這番大公無我的話傳到廉頗耳中,心中感動慚愧,故有「負荊請罪」的千古佳話。

  千年以後,在人人我執高漲的現代,藺相如的無我精神依舊值得學習。面對一切棘手的問題──全球暖化、戰爭、疫情等難題,唯有懷抱無我利他的善念,才能避免各謀其利、針鋒相對的局面,成就和諧的人間淨土。

無我發心事理圓

  就修行來說,想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須從無我發心開始。以在道場中發心為例,人人以圓滿常住事為目標,不計較時間及坡務、不好勝爭名,四眾和合共修,如此才能守護道場。藉發心動中磨鍊,不論順逆境界、有無善緣、事情難易,時時保持正念歡喜,奉獻身心,無有吝惜,以此降伏我執煩惱,即深化修行;時時秉持「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願心,將三寶、眾生看得比自己重要,方能萬眾和合,齊心齊力落實弘法,使佛法廣傳。

  不論在家眾或出家眾都有兩種功德。一是修福修善的功德,必須透過無我發心,和合大眾,方能成辦一切善法,成就功德法身。二是斷煩惱的功德,亦是在無我發心中,調和自心無明習氣,直至時時刻刻與理通達和諧,成就清淨法身。無我發心,和合功成,有事有理,事理兼備,便是究竟功德圓滿。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