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85 期 |
|
本期主題:眾志成城,功成始於無我 |
|
無我,菩薩行的初始文/見恰法師 三千多年前,世尊夜睹明星,開悟證果之後大轉法輪,無私地分享真理,度化無數眾生。然而世尊卻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數千年來,法水遍布五大洲,饒益無數眾生。因為無我,所以能大用。 《論語》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正是不固執己見、無我的胸襟,至聖先師孔子方能不畏艱辛,周遊列國。清末民初的高僧虛雲老和尚,歷坐十五個道場,重興六大祖庭,卻功成而不居;老和尚拋卻己事,專為人憂,以無我利他、不忍眾生苦的行持,贏得無數人的崇敬。 觀法無我 五蘊皆空 歷數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從「無我」開始。所謂「諸法緣起性空」,世間萬法、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和合而成,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既非永恆不變,因此為空。言空,並非空無所有,而是說明任何事物,必待眾緣和合方能成就。因此若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很容易為因緣和合所生的假相所迷惑,產生執著,而有錯誤的判斷,如同《楞嚴經》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是以,佛陀在入涅槃前付囑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其中「法念處」能破除認為世間一切為實有的妄執,建立萬法萬物為眾緣假合的正確認知。 因此,生活中當思惟「人無我」、「法無我」,以轉化強大的我執。面對境界生起種種煩惱時,仔細思惟「我」是誰?《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知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隨因緣而滅,若認以為真,執取不放,如取空中華,受苦的是自己。因此,當知五蘊皆空,遠離無益之苦。 善緣和合 成就大事 了知萬法皆空,不加執取,能讓自己看清真相,不為所惑,更進一步應以菩薩發心,明白萬法皆是緣起,積極地善用緣起建立因緣、創造因緣、運用緣起,巧作佛事;最後不住緣起,因為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心中不執著、能作主,而能回歸不動的這念心。 過去,開山祖師總是不斷地讚歎大眾:「道場蓋好了,都是大眾的發心,才有今天的成就,這些都是大眾的功德、大眾的福報。」從靈泉到中台,從普台學校到中台世界博物館,海內外廣設精舍,中台世界的成就並非一蹴可成,從無到有的艱困,難以言喻;然而開山祖師未曾有一絲一毫的抱怨、未曾說過一個苦字,總是將功德歸大眾,好事給他人,在言傳身教間為「無我」做了圓滿詮釋。 開山祖師曾以「隨緣十四句」指導大眾:「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緣去緣來,緣生緣滅;隨緣任運,知進知退;廣結善緣,開創新機;善緣和合,成就大事;得之勿喜,失之勿憂;堅住正念,任心自在。」讓吾人在日用間,得以思惟並加以收攝身心,更是從無我到成就眾人之事的良方。 有「我」,執取不放,乃煩惱根本,後患無窮;從「無我」開始,放下執著,天地寬闊;進一步諦觀無我,善用因緣,不論順逆,都是修行向上提升、乃至圓滿菩薩行的契機。無我,正是善緣和合、菩薩行的初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