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84 期 |
|
本期主題:廣行布施福無邊 身心安樂契菩提 |
|
自利利他行布施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燄法師 在儒家思想中,強調人人皆有惻隱之心,例如見到有一小孩掉落到井中,心中馬上會生起憐憫之心。這樣內心的反射,不是為了想要結交小孩的父母,也不是為了得到鄰里的稱讚,更不是為了避免惡名,而是出於一種本具的善心。這種善心,只是純粹不願見到他人受苦受難,人皆有之。 因大悲心 助施眾生 《大智度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基於本具的慈悲心,我們會想伸出援手解救那落井的孩子,使他免於死亡的恐懼,這就是布施當中的無畏施。同樣地,希望他人能夠免於匱乏,因此發心提供財物資助需要的人,就是財布施。而見到有人遭遇逆境,以佛法知見令對方心開意解,走出困境,則是屬於法布施。無論何種布施,其因心無不是希望對方能離苦得樂,乃至究竟解脫。外相上是布施給予,幫助一切眾生,實則是幫助自心長養慈悲、化除慳貪。 《佛遺教經》云:「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過去迦旃延尊者見到一位貧窮困苦的老太太,尊者知道老太太今生的貧窮,是過去生的慳貪所招感,因此循循善誘地教導老太太布施的法門。於是老太太恭敬地布施了一碗清水給迦旃延尊者,尊者接受供養並為她祝願,接著教她持齋、念佛等種種功德之法,要她回去之後當恭敬作務,思惟觀佛,勿生惡念;因為修了布施的善法福德,便將宿世的貧窮,轉化成了來生的人天福報,去除了因為多欲而帶來的苦惱。因此我們在布施時,也要返照自心,檢視看看自己所擁有的,在這當中有多少是真正需要的?又有多少是來自過多的欲望和貪著?藉由布施,對治和化解自己心中的慳貪;當心中的貪心去除了,時時無求無欲,那麼無論身在何處,都是富樂安隱之所。 悟無為法 次第行捨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為利他而行布施,能夠長養慈悲心;為度脫自心的慳貪而行布施,則是自利。修行初初開始也會追求善法,乃至想求得開悟。這種有所求的心,卻也讓我們迷失。若能進一步用智慧心觀照,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在布施的當下,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成,心無所求,安住於無為法,慢慢就會與理相應。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在一次次的布施當中,關照眾生,提升自己,心得平靜安詳,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法門。藉此增上因緣,化除心中煩惱,漸漸和佛菩薩的智慧相應,果上即是殊勝的佛果。布施法門功德微妙,次第清晰而具體可行,如此福慧莊嚴之路,必當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