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83 期 |
|
本期主題:逆境是良師 |
|
順逆作主心自在──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編輯部整理 凡是做人,生活中就離不開苦與樂。苦、樂也是相對的。順境現前時,感覺一切都很自在、很舒適,就稱之為樂受;如果得意忘形,業障現前,這個樂就壞掉,馬上就要受苦。在逆境中更是苦,例如碰到障礙,遇到一些小人、惡人,處處不如意,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利,心當中患得患失,乃至身體多病、外在環境給我們的種種刺激,使我們身心煩惱,真正是身苦、心也苦。有這些境界現前時,我們應該本著什麼樣的心境、觀念來修行?這是很重要的事。 安忍以伏心 順逆皆不動 初初發心修道的人,無論遇到順境或逆境,首先要調伏我們這念心,如《金剛經》所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光是逆境,就是順境也要降伏此心,所以順境、逆境都要修忍。 在逆境時,處處不如意,這時必須調伏我們的心不起瞋心、不起煩惱、不怨天尤人,所以在逆境中要修忍。順境中為什麼要忍?佛經云:「忍色忍欲難」,我們看到外面好的境界,要做到忍心不動,對好的事物要不起貪念,忍下心當中的欲愛、色愛,所以在順境中也要修忍。 不僅佛法上如此,世間法也強調要修忍,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儒家也強調「修心養性」,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須要忍耐,這是一種修行、修心的工夫。歷史上,有「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公案,韓信年少時很貧困,經常喜歡配把寶劍在身上。有一次,一位少年看到韓信背著寶劍,便故意侮辱他:「背一把寶劍有什麼了不起?如果真是英雄好漢,就把我殺了;如果沒這本事與能耐,就從我胯下鑽過去。」若是一般人,忍不下來,肯定會殺了這個少年。然而,韓信卻能忍受這種侮辱,不但沒有揮劍殺人,還乖乖地從這個少年的胯下鑽過去,做到了被辱不瞋,就是一個忍字。假使忍不下來,受到人家的侮辱,心當中馬上脾氣就來了,和人家吵架、打架,到最後可能連命都沒了。相反地,若是忍得下來,做到忍心不動,能夠「以靜制動」,心中自然能產生定力、智慧。 面對種種境界不但要忍,進一步還要甘心甘受,能逆來順受、不到處抱怨。我們學佛,懂得因果的道理,就要思惟這些都是我過去所造作的惡業、惡因,現在果報成熟,就要受報,今生還了就了了,所以不論病來了、遭人打罵、受了苦、吃了虧……都不要到處抱怨,不但能甘心忍受,而且心中沒有一點怨氣,不生一點煩惱,如此吃苦了苦,業障就能消除。 釋迦牟尼佛過去有一生是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來割截他的身體,用刀將兩隻手、兩隻腳砍掉,歌利王問:「你恨不恨我?」釋迦牟尼佛說:「我甘心甘受,如飲甘露。我不但不恨你,而且我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就要度你。」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的前世,所以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一個就度憍陳如尊者。修行就是要有這種心量、這種認識,道業才能成就。 心境俱一如 入道得解脫 心當中一起心、一動念,我們都要知道;假使不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如何去忍呢?例如在團體當中常會有是非,就是因為不能忍。別人說我們一句,心中起煩惱,忍不下去,就想回嘴;看到人家做事情不如自己的意,心裡面發癢,忍不下去,就想說東說西、甚至干涉人家;或是受了一點苦,便馬上向別人吐苦水,起種種是非……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沒有忍的工夫,不知覺察、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修行有心、有境;有主、有賓。主,就是這念心;賓,就是外面的境界。能夠心、境調和,修行才會有所成就。外面的境界雖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住我們這念心,作得了主,就能轉外面的境界,如此就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假使遇到事情時,這念心迷迷糊糊、不清不楚,聽到外面一點點風聲,馬上就盲從附和,就會方寸大亂被境界所轉,遇到壞的境界,就會受苦受難,遇到好的境界,最後也不免樂極生悲。 這念心要如如不動,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自然而然就能轉境。要達到這種心境,平時就要薰習禪定、契悟本心。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當「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八風現前時,心都能如如不動,有了定力、智慧,就能化戾氣為詳和。禪宗所謂的「悟」,就是悟到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的這念心。做到了,自然而然就能夠調和身心,境界也就轉過來了。進一步做到心境一如,心清淨、心安定、心如如不動,沒有貪瞋癡,外面的境界就會轉化成淨土。 《六祖壇經》云:「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無論是順境、逆境,都是在磨鍊自己。在順境中,有師長的鼓勵,有同參道友的讚歎,這時看看自己心中是不是能保持平靜?有沒有得意忘形?有沒有我慢心?假如這念心能保持不動,就能成就解脫,這是在順境中成就自己;在逆境中也是如此,古德有云:「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有人經常指責我,是在成就我,就是我的善知識、良師益友。能這樣想,不但對他不生氣,而且心存感激,所有的障礙、煩惱就沒有了,這就是在逆境中成就自己。所以,順境可以入道,逆境也可以入道。 佛經的道理很多,歸納起來就是事和理。從事上再歸納就是因果,理上進一步說明就是心性。修行能掌握這兩個原則,做什麼事都能無往不利。無論是世間、出世間,都是有因、有果,因上努力就是事,由於事上的努力,最後就能使我們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就能得到解脫,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