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本期主題:慎言養德 人所敬信







古德云:「學道之士,凡有所欲言,當籌之於心,
揆之於理,離諸諂曲,質直無偽。」
行者莊敬自覺,言寡尤,行寡悔,令人如沐春風。
但淨口業,自植厚德,遠離顛倒,直契無為。


好好說話 和氣增輝

文/普得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叡


  天天使用的言語,當中其實包含著種種禍福、慈悲、布施、自利利他的因緣。未學佛法前,語言表達是為了「我」──我的意思、我的目的、要重視我、我還不錯吧……。雖然也懂得透過語言去鼓勵他人、溫暖他人,但深層去想,其中仍帶有「我執」,有「希望對方覺得自己是個好朋友、好老師……」的念頭。學習佛法後,開始練習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對自己的語言也多些留意,這才發現原來自己很粗心,說話只是表面的表達與回應,並沒有專注關心:對方的意思是什麼?我有真的聽懂嗎?我的回應是為說而說?或是真為對方而說?

  精舍有位師兄看來甚為嚴格,有一次跟她學習敲地鐘,那次經驗使我強化了「這位師兄果然很嚴格」的想法,最好與她保持距離。過了一陣子,有一次我到大寮幫忙,又遇到這位嚴格的師兄,這時我已上禪修課一陣子了,馬上提念:勿以短短交談經驗判斷一個人,師兄交代怎麼做,我就好好地去做。備菜忙了一陣子,休息時,師兄跟我聊天,當時心想:我跟師兄很不熟悉,要怎麼互動呢?想起師父教導的同事攝、愛語攝,於是,我很認真地聽她說話、並針對師兄說的話回應,師兄談起那些菜是刻意去哪買的,我打心裡讚歎師兄這麼有心;又聽到師兄來精舍發心要花很多乘車時間,而這樣持續十多年,更加敬佩。師兄也跟我分享她與兒子、媳婦互動之道,我聽著覺得師兄很有智慧。平時對這種平凡的日常對話,往往覺得有點浪費時間,這次卻體會了師父說的:「良善語言、和合無諍」,也體會了「放下我」,廣結善緣。

  改變,慢慢在發生。在學校,學生有事情找我,我在回應時,會更仔細想想如何幫忙,學生也回饋,有感受到被關懷與實質幫助;在精舍,關懷新學員時,先認真傾聽、再真誠回應,而不是想方設法要說服對方。在日常生活中記起師父的話多些,對自己所言覺察多些,就更能一層又一層看到清淨口業的功德,希望自己能再多用心一點、再細微一點,才能時時以言語利益他人。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