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本期主題:慎言養德 人所敬信







古德云:「學道之士,凡有所欲言,當籌之於心,
揆之於理,離諸諂曲,質直無偽。」
行者莊敬自覺,言寡尤,行寡悔,令人如沐春風。
但淨口業,自植厚德,遠離顛倒,直契無為。


真誠柔軟 利他自利

文/普得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驗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方式,透過語言可以傳達理念、表達關懷,更能藉由語言鼓舞人心、廣結善緣。

  過去因為職業的關係,說話大多是直來直往、敘事論理,與人論事總要說個清楚明白,認為是非對錯必有定論,「有話直說」才能節省彼此溝通的時間,做事才會更有效率。久而久之,覺得與事情本身無關的話語皆是多餘,噓寒問暖、生活瑣事極少成為談話內容。與人的交流,便只停留在「事」,而缺少對「人」的關照。

  退休後,便更寡言了。無事可論,便無須說話;用笑容代替言語的關心,安安靜靜聽經聞法、出坡作務,也覺得安心自在。每次上禪修課,總是沉浸在佛法義理所帶來的喜悅中,法喜充滿!一年又一年,直到精舍要招生,想要分享自己學佛的歡喜時,才驚覺到面對從未接觸佛法的友人,竟說不出佛法對自己的助益。當下的心情,真是只有「苦啊!」可以形容。心中大大地懺悔,這樣如何接引學員?於是開始努力體會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思惟自己學佛後處世方式及心態上的改變,再化成言語分享給他人。

  學佛之後,知道要學習心更柔軟,為了更適切地關心對方,也會主動關懷學員們的家人及生活狀況;為了讓學員能安心、持續地來聽經聞法,必須謹慎地表達想要傳達的法訊;於是我開始練習「好好說話」。在與學員溝通前,先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想清楚,在過程中用心聆聽對方所傳達的擔心,一步步化解其心中的疑慮,不斷提醒自己語調要輕柔、不急促。每一通電話,都是覺性的練習。

  學佛之前,會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怕對方對自己失望,言語中難免會避重就輕,對於過失也容易覆藏,或以開玩笑的言語帶過。如今懂得「常自見己過」,不斷地檢討、反省、改正,認真面對自己的過失、放下對自我的執著,言語就能離諸諂曲、質直無偽。

  「佛法以人為根本」,言語的目的是為傳道、為解人憂、為勸人為善。以此為出發點,便須善觀因緣,才能言所當言。慎言養德,期許自己善體會言語之妙用,常說真誠的柔軟語、讚歎語來廣結善緣,於利他中完成自利。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