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82 期 |
|
本期主題:慎言養德 人所敬信 |
|
善言度人 共創光明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星絢法師 語言是人們溝通、互動的橋梁,透過說話的聲音、語言、表情及眼神,傳達彼此內心的想法。所謂「言為心聲」,語言是表達人們內心誠意之聲;人言為信,信者誠也,故心正則言正。因此,發自內心說實語、真誠語,就能與人結善緣;不僅能讓聞者歡喜,啟發他人善念,亦能莊嚴自身。 古人云:「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說話能成事,亦能敗事;可成清涼池,亦能成焰火。故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君子出言謹慎,必有所忍,不賣弄口舌,不浮躁多言。一句適時適地的話,說得真誠、得宜,不僅能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也能受人敬重。相反地,說不實在的話,搬弄是非,說虛偽浮誇的綺語,譁眾取寵,則人不喜聽、不信受,更容易招來禍患。所謂「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一切是非之來由,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巧弄唇舌。因此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如何說才能算是「話好」?凡能令人消除煩惱、增長智慧、益於修己利人者皆是。昔日,佛陀之子羅睺羅,幼年有喜歡說謊的習氣,佛陀便以洗腳水為比喻,告訴羅睺羅:當心中充滿貪瞋癡三毒垢穢,就如同洗腳水一般污穢,不可再使用。不守口攝意,口出惡言,是眾人所不喜愛、智者所不惋惜的,如同廉價的洗腳盆一樣,丟棄了也沒人會覺得可惜。惕勵自己當學習佛陀,以正語、實語、愛語化導眾生,令眾生歡喜信受。 反思自己平日所言是否「出言以善」?抑或「言不及義,好行小慧」?《佛遺教經》云:「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道宣律師亦勸誡學人:「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威,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修行就是要反聞聞自性,清淨三業,對自己所說、所聞要謹慎負責。日常生活中慎言少說,專心聆聽,收攝想說話的欲望,減少攀緣。在聆聽中,學習寬容,放下我執;在慎言中,學習謙讓,不急躁,不爭不辯,耐心靜候。從待人接物中,培養冷靜從容的定力,便能逐漸減少我執、妄想,遠離無益之語。 期勉自己,無益於人者皆戒之莫言。開口動舌善用辭令,在合時合宜的因緣下,圓融俗諦,宣揚真諦智慧,以正語、實語、柔軟語利益大眾,令聞者心生歡喜,開創積極光明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