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81 期 |
|
本期主題:在悲智願行中 圓滿修行之路 |
|
由內而外的滿足文/日本普東禪寺中級禪修班學員 傳熙 這個世界不斷地告訴我,要追逐各種身外之物才能獲得幸福。在這樣的世界裡活得很累,總感覺不能滿足別人的期待,也不能讓自己感到安心和滿足。直到接觸中台,到普東禪寺學佛後,我看到了與外面世界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這是由內而外,透過內在本來的滿足帶來外在的和諧圓滿。在學習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過程中,我更深刻地理解到這種由內而外的滿足,是怎樣幫助自己和身邊的人。 悲:我曾經覺得他人的痛苦與自己無關,他是他,我是我,這種自私的想法麻痺了我的心。雖然暫時逃避了痛苦,但我的心變得愈來愈狹隘,矛盾和痛苦也愈來愈多。在學習菩薩的慈悲後,逐漸打開了自己的心,愈來愈能體會他人快樂和痛苦的感受,也了解到這個心是沒有自他分別的。 智:對因果、緣起性空、眾生本具佛性的體悟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從虛妄中走出來,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了解如何才能離苦得樂。佛法的智慧讓我逐漸看到一切事物的本質,懂得運用所學到的佛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敷衍了事或怪罪別人。 願:願是在慈悲的基礎上,給自己的計畫。我的習氣很重,很容易就被業力帶走,但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發起堅固的大願,願力就能克服這些障礙,即便外在壓力很大,不輕易放棄目標,就不會隨業流轉。 行:學習佛法,沒有付諸行動,就只是空談,自己也無法真正生起正信。初初開始學習,對於佛法名相及各種方便法門的理解不足,落實後才發現自己不會運用這些法門,這代表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佛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薰修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發現本來難以做到的事,逐漸變得容易達成了。 在學習菩薩「悲、智、願、行」過程中,我體會到這些都是自己本具的,而學習的過程只是在肯定自己的本性。也了解到內在的滿足如何成就外在的圓滿,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的認知,認為必須獲得外在的事物或完成某項事業,才能獲得幸福。原來,本自具足的圓滿,能夠帶給我內心最大的安定與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