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81 期 |
|
本期主题:在悲智愿行中 圆满修行之路 |
|
悲智愿行 圆成佛果──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编辑部整理 中国的佛法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目标就是要趣向佛果、成就佛的果报。佛的果报就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要想达到这个最圆满的果报,就必须从因地上去修行。菩萨是因,佛就是果。佛法中有四大菩萨,观音、文殊、地藏、普贤,代表我们在因地修行实践的方向。观音菩萨代表大悲,文殊菩萨代表大智,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本着大悲、大智、大愿、大行的菩萨愿行去努力,将来所成就的,就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的果报。 大悲为本 以行满愿 修行要发大愿,本着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种大愿度众生,不但人道的众生要度,连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都要度;不但是现在要发大愿,尽未来际也都要发愿;愿心广大、菩提心广大,就能证大菩提,这就是大愿。 大愿是由大慈悲心所生,我们有了大慈悲心,无形中自然能发起大愿、自然能落实行持。如何发起慈悲心?就是要观众生苦,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如同儒家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众生在三界苦海中,要协助他们把错误的观念转过来,就要为众生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例如建设道场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不是为自己的名、自己的利,纯粹是一种慈悲,这个悲愿无有穷尽,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大慈悲心的体现。 有了慈悲心、有了大愿,如果什么都不去做,修行也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要修普贤之大行: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就是普贤。《华严经》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令众生欢喜,这个就是菩萨的大行。如何令众生欢喜?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修善法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有众生才能成就菩萨的功德。例如在家庭中,夫妻间要和气,互相尊重、忍让;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对父母要尽孝。在学校学生要对师长恭敬,在公司下属对主管要恭敬,主管也要爱护下属,这些都是菩萨行。明白这些道理,做人做事都做到了,在事上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理上,这念心也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普贤行、普贤菩萨就在我们左右,生活处处都是道场,家庭是道场、上班下班是道场、社会是道场,在寺院里听经闻法也是道场……如此就能将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福慧双修 佛果圆成 修普贤的大行,以行满愿,但如果没有文殊的大智,修行还是不能有所成就。修善的时候,假使有事无理,缺乏智慧就容易产生执着,处处都是执着,对修行就成了障碍。所以进一步必须本着文殊的大智慧,了知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无我相、无人相,修了善法不执着善法,始终不离当下这念心,这个就是智慧,这样才能得到解脱。因当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能所俱空;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能所俱空;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能所俱空,统统回归于这念心,将来的果报就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思想。 佛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修行,「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而成佛道。所以修行是一条长远的道路,不是一生就能修成佛果,我们今生会来修行,都是过去累积的善根。佛经上说证罗汉果,最快须要三生,最慢要六十小劫。大众听到三生、六十小劫,可能觉得很长,但是其实也不长呀!说不定大众过去已经修了二生,今生再听到佛法,最后一生,马上就能悟道。 修行学佛如同读大学修学分,要修福德、修智慧,要发长远心。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谈空说有,应机施教,广度一切众生,智慧像泉水一样无有穷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了大悲心、大愿心,经过长时间努力修行,因而成就佛的智慧。我们现在修行也是如此,不要得少为足,要把心量放宽,依着悲、智、愿、行来落实修行,福德、智慧增长,一定能成就自己的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