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本期主題: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經云:「修多羅中如聞而信,如信而受,如受而說,如說而行。」
聽經聞法,明悟道理,依理而行,方得真實利益。
行解相應,心無虛誑,自能解脫,進而攝化一切,同登覺岸。


福慧雙修 圓滿人生

文/普竺精舍護法會會長 傳其


  學佛至今,若問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就是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有能知能覺的佛性,也漸漸看清自己有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的眾生性,能夠釐清人生該走的方向,藉著佛法的薰修,從生活大小事中磨鍊,「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覺照」自己的無明煩惱,不斷地反省檢討,改正行為,朝著成佛作主、捨離眾生性的方向前進,就能真正離苦得樂,解脫自在,圓滿「如意」的人生。

覺性為導 解行並重

  對佛法有點體悟後,了解到修行學佛應當先從建立正確的知見下手,找到方向,更要將在精舍薰修到的佛法,於生活中落實,去除無明煩惱,如是解行並重,才是到達菩提涅槃最快的路。

  於是自己開始用覺性觀察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務與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慢慢發覺自己的眾生性常常現前,要做到以覺性主導,「觸物起照,知而不著」,並不是那麼地容易。例如與同修相處時,無明與習氣遇緣則發,速度之快,擋都擋不了。在過去,一旦發生事情,往往只會怪同修,現在稍有覺性,就會在事後反省檢討,開始對自己不好的行為感到懺悔,想到剛剛為什麼不能對同修慈悲一點,能作主忍一忍又何妨?發現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隨順覺性,真的不簡單,尤其是與最親近的人相處,或是與習氣最相應的事情碰在一起時,心要能保持清楚明白、如如不動更是不容易,若是沒有好的助緣與修行習慣的養成,是很難做到的。

福慧具修 事理一如

  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正因為如此,一定要在「覺性」的養成上下工夫。首先在「理」上,必須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建立正確的知見,因此要把握每個因緣參加禪修課,聽師父開示,端正知見,建立正確的方向,並且要誠實地面對自己,找出自身的問題所在,作為今後需要修正的方向。其次在「事」上,藉由日常事務的磨鍊,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並運用佛法照破煩惱,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便能透過平日養成做定課與禪坐的工夫,開始能有定力地處理自身情緒的問題,然後逐步做到忍心不動。

  此外,更要把握各種廣植福田的因緣與大眾結緣,學習菩薩的發願與發心,廣修菩薩行門,破除自己的偏見與執著,如此不斷地透過「聞、思、修」,做到如《金剛經》所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培養定力與覺性,端正身口意,修福修慧,就能夠圓滿人生,離苦得樂。

  古德云:「有事無理,增長無明;有理無事,增長邪見。」如果不能真正做到「事理一如」,是不能了生脫死的。在佛法公案中,有一位善財童子,遇到文殊菩薩的指引,終至大行普賢菩薩,五十三參大善知識,了解「解行並重」才是真正能圓滿修行的道路。而我們何其有幸,能在開山祖師慈悲願力下所設的各家精舍就近聽經聞法,在三寶的護持下,眼前已有一條了生脫死的康莊大道,差的只是自己有沒有願心踏上這條路,如實地走下去。然而隨著年紀增長與對佛法的體悟,更生起對中台道場強烈的信心與對未來人生的憧憬,深信「佛性本具,人人成佛」的道理,只要我們發願朝著這條路走,定能「福慧雙修,圓滿人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