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健康樂活










文/普賢精舍護法會副會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前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小兒科主任、
  現任李碧峰小兒科診所醫師 陳正君(傳隴)


預防接種的定義

  所謂預防接種,是指利用免疫的原理,使用抗原或抗體給與人體,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或使病情減輕。而依免疫力的產生,又分為被動免疫與主動免疫兩種。

  被動免疫,是直接給與抗體,以得到暫時的保護作用,如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或是嬰兒由母體獲得的暫時性免疫力等,都屬於被動免疫。而主動免疫,是利用人體免疫系統對外來抗原的辨認能力,刺激人體產生較長久的免疫力,誘發人體對病原產生記憶性(如中和抗體),日後遇到同樣的病原時,便可產生相對應的免疫抵抗力,減少該項疾病發生率及嚴重後遺症,例如現行各類疫苗接種均是。

疫苗作用機轉

  疫苗是將病毒或細菌的抗原或遺傳物質注入人體,讓人體在低風險的情況下有類似自然感染的效果,幫助免疫系統辨識與記憶,當面臨真的病原體入侵時,便能有效啟動保護機制消滅病原、保護人體。

  人體的免疫系統可分成特異性(specific)的B細胞、T細胞,以及非特異性嗜中性白血球。當外來病原入侵時,中性球等非特異性細胞會吞噬病原,並將抗原(antigen)傳遞給T細胞,進一步分泌介白素(interleukin)等物質,活化毒殺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來消滅病原;另一方面,介白素也會刺激B細胞,產生專一性抗體,來抵抗入侵者。在此同時,這些入侵者的資料也被記憶性T細胞(memory T cell)記錄起來,待下一次再遇到同一病原時,便能快速反應,啟動整個防衛機制來清除入侵病原。

疫苗的組成成分

主要成分有下列幾種:

1. 免疫抗原。

2. 溶液。

3. 防腐劑、安定劑及抗生素。

4. 佐劑:為了加強及增進疫苗的致免力(immunogenicity)及免疫效益。特別是對不活化疫苗,最常使用的疫苗佐劑是礦物鹽:以鋁鹽為主。含有佐劑的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應接種於肌肉深部以避免嚴重的局部反應。

常見疫苗技術平台及分類

1. 不活化全病毒疫苗
  屬傳統型疫苗,利用化學品、加熱或輻射等方式去除病原體(細菌或病毒)的活性,再將不活化的病原體顆粒製成疫苗。這種方式安全性高,且易於運輸及儲存,是傳統流感疫苗和A型肝炎疫苗常見的製備方法。

2. 活性減毒疫苗
  屬傳統型疫苗,使用弱化毒性且無致病力的活病原體製成疫苗,幼兒接種的輪狀病毒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都是活性減毒疫苗。可刺激人體產生細胞及體液免疫反應,但可能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不全的群體接種。

3. 核酸疫苗(mRNA/DNA)
  為首度用於疫苗的新途徑,擷取病原體表現特定蛋白質的遺傳物質(如mRNA或DNA)打入人體中,由人體細胞自行製造出病原體的特定蛋白質,如新冠肺炎病毒的棘蛋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力。由於僅需取得病原體的基因序列就可以展開製備,具開發速度快的優勢,目前有新冠肺炎mRNA疫苗上市,例如輝瑞(BioNTech,簡稱BNT)與莫德納(Moderna)疫苗。

4. 病毒載體疫苗
  選擇無致病力的病毒作為病原體抗原的載體,將病原體特定蛋白質的基因插入病毒載體中作為疫苗,引發人體產生細胞及體液免疫反應。常見的病毒載體包含腺病毒、麻疹病毒及水皰性口炎病毒等載體。已上市的疫苗有伊波拉疫苗及新冠肺炎疫苗(如AstraZeneca,簡稱AZ)二種。

5. 蛋白質次單位疫苗
  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辨識病原體的特定部分,如新冠肺炎病毒外套膜上的棘蛋白,以基因工程合成疫苗抗原。蛋白質次單位疫苗可讓人體免疫系統產生高特異性及專一性的中和抗體。全程無須使用具感染性的病原體,具有高度安全性,亦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目前常見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B型肝炎疫苗及新冠肺炎疫苗(如Novavax、高端),都是採用此技術平台。

疫苗接種的方式與部位

接種方式

1. 皮內注射:如卡介苗。

2. 肌肉注射:如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A型及B型肝炎疫苗、新冠肺炎疫苗等。

3. 皮下注射: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疫苗等。

4. 口服:如輪狀病毒疫苗。

接種部位

  大腿前外側及上臂的三角肌,常被選擇作為兒童肌肉或皮下注射的部位。不含有佐劑的疫苗宜給與皮下注射。嬰兒的肌肉注射應選大腿前外側,千萬不要注射在臀部,過了一歲半以後,上臂的三角肌可以注射。肌肉注射唯一的禁忌是有出血傾向的人,對這些病人應改用皮下注射,以避免嚴重的出血。

  若同時要接種分開包裝的多種疫苗,不可混合在同一支注射器,並且要分開注射在不同的部位。

預防接種的原則與禁忌

接種原則

  大多數的疫苗可以很安全且有效地同時接種,下列情形例外,不可同時接種:

1. 小兒麻痺疫苗(包含口服與注射劑型)和傷寒、副傷寒疫苗。

2. 霍亂和黃熱病疫苗。

3. 日本腦炎疫苗和三合一疫苗(DPT或DTaP)及B型肝炎疫苗。

4. 霍亂和傷寒疫苗。

  如有因故需延遲或忘記施打狀況,在一般的情形下,可以把未接種的疫苗次數補完即可。如果第一劑與第二劑的間隔時間超過六個月以上,最好重新由第一劑開始接種。

接種禁忌

  現行疫苗接種的一般禁忌:

1. 重病或急性感染者,暫不宜接種。

2. 不了解個案的健康狀態時,暫不給與接種:如個案今天沒有精神、活動力變小、胃口不好又不知原因時。

3. 感染過麻疹、水痘或小兒麻痺等疾病,原則上一個月後,視身體恢復情形決定接種與否。

4. 不了解個案的年齡、身體狀況及既往已接種過的疫苗。

5. 最近曾注射過丙球蛋白(γ-globulin)或輸過血,最好等六至十二週後才接種,以免影響免疫力的形成。

  若是活性減毒疫苗,需特別注意免疫不全與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病患、惡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及懷孕婦女不宜接種;接受過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γ-globulin)或HBIG(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人,必須延遲至少三個月以上,才能注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或水痘疫苗;但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卻不受影響,可以接種;輸過血或接受靜脈注射血液製品者,宜間隔六個月後再接種MMR或水痘疫苗;曾靜脈注射高劑量的免疫球蛋白(IVIG),則MMR或水痘疫苗要延遲十一個月以上才能接種,以確保疫苗的效果。

結語

  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方式之一,施打疫苗能幫助身體認識病原,進而能夠抵禦疾病,因為病原刺激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這些抗體將停留在我們體內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永久,以因應未來再次遭遇病原時,能夠立刻成功遏阻病原對身體的傷害,是預防傳染病具效益的預防介入措施。

  對個人而言,可以避免傳染病對生命健康的危害;對整體社會而言,透過提高疫苗的接種率,可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就像建立起一道防堵牆,阻斷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傳播蔓延。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