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本期主題:道在紅塵鬧市修 全憑五戒作根由







古德云:「戒有多品,皆以在家五戒為根本。」
佛法以人為本,人倫則以五戒為本。
持守五戒,不僅能修身立德、使人格完備,
亦是出世解脫之勝因、定慧之由藉。
以戒為基,則紅塵鬧市,無不是菩薩自在行處。


安住毗尼得解脫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虔法師


  佛陀法藥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總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此三法能令行者煩惱漏盡、了斷生死,故稱無漏。三學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因定開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可見修行學佛應以持戒為第一。

受持五戒三業淨

  如同家有家規、國有國法,為佛弟子,則須持佛戒律。戒律是一種規範、規矩,是行為依循的準則,目的在於防非止惡、清淨三業,猶如火車鐵軌,能將行者身心導入道德正軌,趣向涅槃解脫大道。

  戒,有消極及積極二義;消極地去惡,積極地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大般涅槃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指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得作;而「眾善奉行」,則是凡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這兩句合起來,說明了戒的旨意。

  所有戒律當中,以五戒為一切佛戒的基石。五戒是做人的根本、成佛的基礎。所謂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項。

  一、不殺生:不侵犯眾生生命,大至人類,小至昆蟲、蚊蟻等皆不能傷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不得殺。試想一切眾生無不保命畏死,我是一個生命,蚊蟲亦是,若有人能隨意決定我們的生死,我們是否會感到驚懼怖畏?反推其他一切有情也是如此。所以面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

  二、不偷盜:不偷竊強奪他人的財物。一切事物,主權轉移,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行為。

  三、不邪淫:不與正配以外的人行淫。非合法夫妻關係以外的愛欲行為,即名邪淫。不邪淫,也就是不妨礙家庭的和諧,不破壞人倫道德。

  四、不妄語: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皆是妄語。不妄語即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人與人之間便能互相信任,無是非之爭端。

  五、不飲酒: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喪失理智、敗壞德行之物,如酒、毒品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太虛大師云:「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圓佛即成。」若能奉行五戒,以佛陀的教理和戒律,培養健全的人格,一方面制止惡行,一方面淨化內心,滅罪增福,如此人格完整了,進而一步步提升,道業自然也一定可以成就。

念念作主得解脫

  說到持戒,有些人因害怕違犯戒律而不敢受戒。然而,不受戒不等於不用背負因果;相反地,受持五戒即能明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時時會提起覺性,觀照自身的心念和行為。

  記得當初受五戒前,因守喪而發願吃素,若不是剛好把握因緣受持五戒,即有可能在喪期圓滿後,便回到以往的飲食習慣。現在想來,十分慶幸因受戒而繼續吃素的這個決定。吃素長養了自己的慈悲心,啟發了護生、利益眾生的善根,也在心中種下了菩提種子,進而開啟了日後出家修行的道路。

  《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受持五戒,是從因上做起。生活中時時以五戒為準則,發揮防非止惡、清淨三業之功能,進而身心安住於善法上,回歸念念清明、念念作主的心,乃真實解脫之本。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