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本期主題:隨緣作主生智慧 心無所求歸自性







古德云:「於非法法應無所求,於是法中無求而求。」
菩薩行者,不求世俗煩惱之法,離諸貪染;
了達諸法如幻,而不住空,以大悲心建立緣起,
隨緣盡分,廣行佛事,求與無求皆無礙,銷歸自性心地明。


幸福快樂的人生

文/普嘉精舍初級禪修班學員 傳寰


  小時候常聽家母提到,在那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外公、外婆是如何胼手胝足養大七個孩子的故事。對於出生在經濟起飛時代的自己,簡直無法相信他們赤腳走路上學的光景;也無法想像大家輪流穿著老大留下來的衣服,直到不能再修補為止;更無法接受每到開學前,外婆必須跟親朋好友借錢,籌出孩子學費的事實。然而,最令我詫異的是,家母竟然覺得那段家境清苦的日子,是她人生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

  我曾經覺得困惑,為何在他們極力擺脫貧窮、努力讓下一代過著富裕的生活後,卻開始懷念以前縮衣節食、簡樸清貧的生活?漸漸地,我也慢慢懂了。

  高中時,家裡從一戶住了十幾年的小公寓,搬進了一棟價值連城的豪宅,羨煞了許多朋友。然而,這樣的興奮之情維持不久,取而代之的卻是家人彼此間的疏離和空虛感。原來,是因為過去住在小公寓時,大家互動頻繁,空間雖小,卻凝聚了家人的歡笑和情感。而在新家,大家各自擁有獨立的房間,吃完飯便各自回房,互動減少了,家父更為了維持高品質的生活,下班後常需應酬,回家時我們早已就寢了。此時才發現物質的富有,竟會加深心靈的空虛。雖住在人人稱羨的豪宅裡,心裡卻不快樂,就像師父曾說的:「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

  接觸佛法後,看了一些祖師大德的傳記,了解到幸福的人生,來自於快樂的心靈;而快樂的心靈,則是建構在少欲知足的生活態度上。祖師大德們常是粗衣淡飯,卻是精神豐盈、心靈富足,這般修行人的生活體現,著實令人嚮往。因為少欲,所以生活簡單樸實,煩惱自然變少,身心常處在安定、自在之中;因為知足,所以心懷感恩,這不就是自己所希求的幸福人生嗎?

  人生是短暫而無常的,人們往往在庸庸碌碌過完一生後,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現在的我,每天不管再怎麼忙,一定會抽出時間拜佛、念佛、誦經或靜坐。當心靜下來時,才更清楚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而不再把時間浪費在追求財富、地位、美貌,和在乎別人對我的評價上。

  從中體會,當外在物質生活變簡單後,反而多出時間和親友互動、學習新知,乃至親近精舍、聞法修行,點點滴滴豐富了自己的心靈,也能夠不求回報地服務他人,實是利己又利人。像這樣法喜充滿的日子,相信,我已找回幸福快樂的人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