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74 期 |
|
本期主題:善修止觀 安定身心 |
|
定心破妄 安住常樂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灝法師 近三年的防疫生活,相較於過去似乎減少了許多外緣。但捫心自問:我們的煩惱是否也減少了?縱使外緣減少,但心中的念頭仍此起彼落,不曾停歇。《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因為心中念念攀緣外境,念念都是以自己為考量,所以煩惱數起。既然心是生死煩惱的肇因,修習止觀,便是讓自心回歸寂靜的良方! 智慧善察 知苦樂法 雖然疫情讓生活型態有所改變,但若不知反觀自照、安住在寂靜無為的本心,仍舊會因執著感受而疲於奔命。《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正因為我們的心太習慣於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於中備嚐辛苦,因此更要藉由止觀法門,化除因欲望而生的煩惱,如此,就能更加自在、作主。 四念處觀的「觀受是苦」,是對治眾生對「樂」的顛倒、貪求欲望。佛法告訴我們,所有的感受可分為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三種,而樂受有壞苦,苦受有苦苦,不苦不樂受有行苦。我們經常攀緣外境,追求身心快樂的感受,例如:要吃,就想吃香的、順口的;要聽,則想聽稱讚、悅耳的話。然而,好的感受會隨因緣的消逝而結束,或因過度貪求、吃太多而弄壞腸胃,或求得讚歎、掌聲後而感到空虛,這些都是壞苦。古德云:「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樂雖一時,但有得必有失,有成則有壞,享樂後所產生的逼惱,其苦倍至。 苦受有苦苦。好比該做的事還沒做完,心中已有壓力之苦,又因壓力而吃不下、睡不著,苦上加苦。前一晚沒睡好,起床後便提不起精神,接著看到窗外陰冷的天氣,更感疲累。此時,若不知道思惟因果及諸法緣起之理,心便容易走向黑暗、負面,深陷苦中找不到出路,因而更加憂愁煩惱。不苦不樂受則有行苦。許多時候,心中雖然不覺得苦或樂,但是念頭卻浮動不止,心始終安定不下來,不斷打妄想,甚而坐立難安、作不了主,這就是念念遷流之行苦。 溈山禪師云:「夫業繫受身,未免形累。」凡夫眾生因為執著這個色身為實我,而在四大五蘊中受苦;又因為不知道一切境界為緣起性空,有生有滅,而心生執著、被外境所轉,於是造了惡業,使自己受苦而不自知。 照破諸受 進趣常樂 要脫離感受的束縛,可以觀察自己的感受是怎麼發生的?其過程如何變化?釐清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進而思惟所帶來的苦果,藉由一次次練習,對於心中的感受更能敏銳覺察。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感受時,當下先「止」,不與感受相應,如此,應對進退便能更加圓融。再者,若覺察到自己坐立難安,先「止」下來,將心安住在善法上,做該做的事,乃至保持覺性存在。如是反覆練習,不僅心更加安定,也會漸漸因為不執著於感受,而能接受因緣的變動,不為外境所影響而得自在。 《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道感受是隨貪、瞋、癡煩惱而來,境界為因緣假合而生,藉由止觀法門讓自己不被感受所駕馭,而能開始作主,不僅煩惱少了,心量也更加開闊。 智顗大師云:「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在生活中善修止觀,則能逐漸養成定慧,以此照破感受的虛妄不實,進趣菩提涅槃之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