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74 期 |
|
本期主题:善修止观 安定身心 |
|
定心破妄 安住常乐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星灏法师 近三年的防疫生活,相较于过去似乎减少了许多外缘。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烦恼是否也减少了?纵使外缘减少,但心中的念头仍此起彼落,不曾停歇。《佛说八大人觉经》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因为心中念念攀缘外境,念念都是以自己为考量,所以烦恼数起。既然心是生死烦恼的肇因,修习止观,便是让自心回归寂静的良方! 智慧善察 知苦乐法 虽然疫情让生活型态有所改变,但若不知反观自照、安住在寂静无为的本心,仍旧会因执着感受而疲于奔命。《佛说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正因为我们的心太习惯于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于中备尝辛苦,因此更要借由止观法门,化除因欲望而生的烦恼,如此,就能更加自在、作主。 四念处观的「观受是苦」,是对治众生对「乐」的颠倒、贪求欲望。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感受可分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而乐受有坏苦,苦受有苦苦,不苦不乐受有行苦。我们经常攀缘外境,追求身心快乐的感受,例如:要吃,就想吃香的、顺口的;要听,则想听称赞、悦耳的话。然而,好的感受会随因缘的消逝而结束,或因过度贪求、吃太多而弄坏肠胃,或求得赞叹、掌声后而感到空虚,这些都是坏苦。古德云:「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乐虽一时,但有得必有失,有成则有坏,享乐后所产生的逼恼,其苦倍至。 苦受有苦苦。好比该做的事还没做完,心中已有压力之苦,又因压力而吃不下、睡不着,苦上加苦。前一晚没睡好,起床后便提不起精神,接着看到窗外阴冷的天气,更感疲累。此时,若不知道思惟因果及诸法缘起之理,心便容易走向黑暗、负面,深陷苦中找不到出路,因而更加忧愁烦恼。不苦不乐受则有行苦。许多时候,心中虽然不觉得苦或乐,但是念头却浮动不止,心始终安定不下来,不断打妄想,甚而坐立难安、作不了主,这就是念念迁流之行苦。 沩山禅师云:「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凡夫众生因为执着这个色身为实我,而在四大五蕴中受苦;又因为不知道一切境界为缘起性空,有生有灭,而心生执着、被外境所转,于是造了恶业,使自己受苦而不自知。 照破诸受 进趣常乐 要脱离感受的束缚,可以观察自己的感受是怎么发生的?其过程如何变化?厘清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进而思惟所带来的苦果,借由一次次练习,对于心中的感受更能敏锐觉察。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感受时,当下先「止」,不与感受相应,如此,应对进退便能更加圆融。再者,若觉察到自己坐立难安,先「止」下来,将心安住在善法上,做该做的事,乃至保持觉性存在。如是反复练习,不仅心更加安定,也会渐渐因为不执着于感受,而能接受因缘的变动,不为外境所影响而得自在。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感受是随贪、瞋、痴烦恼而来,境界为因缘假合而生,借由止观法门让自己不被感受所驾驭,而能开始作主,不仅烦恼少了,心量也更加开阔。 智顗大师云:「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在生活中善修止观,则能逐渐养成定慧,以此照破感受的虚妄不实,进趣菩提涅槃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