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74 期 |
|
本期主題:善修止觀 安定身心 |
|
慈心無量 念苦離苦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星論法師 修行,最重要的是斷煩惱、了生死。 開山祖師曾開示:「如果得了定就覺得滿足,卻沒有化除煩惱,將來還是會有後患,所以不能得少為足,還要進一步把煩惱化掉,這是最重要的。」無始劫來,我們在八識田中種下了諸多煩惱種子,遇緣則種子起現行,接著又不斷地反覆薰習,由是生生世世受苦,不得自在。於是,佛開八萬四千方便法門,救度眾生出離苦海,指引眾生澄清心水,直趣菩提涅槃。 以慈化瞋止觀門 「止觀」法門十分重要。《小止觀》云:「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透過修習止觀,將自己纏繞糾結的煩惱止息,更以觀照的智慧斬斷煩惱,如此方能化除修行的障礙,終至佛所。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眾生不斷向外追逐利益而貪婪、暴戾四起,疾疫、刀兵災無有停息,這是眾生共業,而共業中有別業,最關鍵的是要反省檢討,回心向善。 自己自覺有正義感,因而經常打抱不平,導致瞋心不息、心不柔軟、冤親不能平等。一直到生病了,才發現過往所執著、在意的,一點都派不上用場。受苦了,才知道自己一直看不見眾生的苦,因而順應習氣、違害無限。原來,眾生的驚慌恐怖,復倍於己;更在他人慈悲柔軟地對待中,體會到菩薩如何施與無畏。於是,決定修習慈悲觀,一則化除瞋心,二則希望拔苦與樂。 從中思惟,一切眾生都是我過去的親眷,將功德回向親、冤,亦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希望他們都能得到真樂、法樂,苦難減少,彼此不再互相惱害。如開山祖師所言:「這念心非常微妙,因為心通法界,無遠弗屆,只要至誠懇切,這個想念、思惟,就能產生作用。」如此一遍、兩遍、三遍……不斷地思惟,給與眾生祝福,以慈心化除瞋惱。 感同身受大悲行 自己生病後才知道,要能感同身受他人的苦、眾生的痛,是多麼不容易的事。無論是生老病死苦,或者是不知五欲是苦、貪瞋癡是苦,而在當中迷惑,《維摩詰經》云:「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眾生是辛苦的,每個人都有正在努力跨越的不安與煩惱,都有嚮往自在的心,自己怎麼還忍心違害眾生?如果能將眾生的苦,等同於自身受苦來對待,就不會在自己的立場上堅持不捨了;同時,也能放下成見,不以「我」的角度妄下判斷。 止觀法門是化解煩惱的藥方,除了化除自身煩惱,更要回心向善。過去,我們所習慣的是對自己所親愛的人慈悲,現在,透過修習慈悲觀擴大心量,生起度脫之心,為苦難的眾生祝福,不只做到《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能捨己所愛、所憎,達到冤親平等,以慈悲化解瞋心,與一切眾生結下善緣、清淨緣。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諸佛菩薩是以大悲心為體,而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更當以大悲心,欲令眾生離苦得樂、佛法長久住世,給與眾生真實法藥。當這念心達到心行平等、無有憎愛,就能從方便達到究竟,最終契入菩提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