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本期主題:培福修慧,心為本







古德云:「修慧在乎觀心,修福在乎萬行。」
精進行道,勤修善法,則福德具足;
修善不執著善,銷歸自性,則智慧開顯。
福慧莊嚴圓滿,菩提道果自成。


行醫與學佛

文/普同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鴻


  有人說,醫院是社會的縮影,不分士農工商、貧賤富貴,一生中必定會到醫院走個幾回。其實,醫院更像是人生的縮影,若是從婦產科、小兒科,一路走到一般科、身心科,再到老人醫學科和安寧病房轉一圈,生老病死、人生大事,就好像快轉電影般,一下就演完了。瞧!夫妻們臉上迎接新生命的期待,嬰兒剛出生的哭啼,病患的倦容和對生活的無奈,老人們蹣跚的步伐,還有安寧病房中的悲傷和不捨,以及最後那張床上的冰冷軀體……這些,不就是藏著我們過去回憶的紀錄片和真實未來的預告片嗎?

看淡無常 轉換心境

  醫生和護士,就是每天接觸生老病死的一群人。

  記得剛接手醫療工作時,面對病患的死亡,總是無法輕描淡寫地放下。每當努力了很久,病患的病情仍無法改善,眼看著生命在醫療團隊拚命搶救的手中流失,心情都會無比沉重和沮喪。這種壞心情,有時候甚至需要好幾天來排解和調適。

  隨著成為醫療者的時間愈久,也愈看淡生離死別。或許是因為經驗累積而漸漸麻痺,也可能因為肩上的責任繁重,理性駕馭感性。曾幾何時,自己已不再沉浸在情感中。

  直到某天深夜,結束一整天的手術後,在休息室裡跟教授聊天,聊到醫療人員是否都不擅於表達情感,而被人認為冷漠無情。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醫療人員是因為能夠很快地用理性思考來轉換心情。盡了力治療一位病人後,不管成敗,轉個身面對下一個病人,又是新的挑戰和新的心情。」接著說:「其實,這不是無情,而是懂得提起和放下,這也是聰明和善良。聰明,是指不讓一切好壞心情影響醫療判斷和思考,確保我們的思緒是清晰的;善良,是指對病患善良,希望他們都得到最妥善的照顧。此外,也是對我們自己善良,否則醫護人員常常面對人生無常,不就常常愁眉苦臉嗎?」

煩惱落幕 清明作主

  接觸佛法後赫然發現,佛陀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對生、老、病、死,以及如何做情緒的主人有非常詳盡、深入的解釋和教導。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更告訴我們:「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一般,漢來漢現、胡來胡現,沒有障礙,這念心起了大用以後又要歸還原點,如同鳥飛過空中不留一點痕跡,心始終清明不動。」這念心要像鏡子一樣,有人出現在面前,知道是誰,清楚明白,不將不迎;人走了,不留一點痕跡,不悲不喜。這樣的心念,不只對人,甚至應該擴大到萬事萬物,而且時時刻刻都應該如此。

  若是對病人的提起和放下是聰明,那麼,在生活中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的提起和放下就是智慧。提起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則萬緣俱息。把這所有時刻串在一起,沒有間斷地保持不打妄想、不起煩惱,就是能作主的心。

  若是對病人能夠不執著、不牽絆是善良,那麼,對周遭萬事萬物的看破和放下就是慈悲。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自然就不會起貪愛心和分別心,並效法菩薩的大慈大悲,觀照眾生,一視同仁,進而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

  醫院裡還是不間斷地重複放映著生老病死的電影片段,而人們心中的貪瞋癡煩惱便是入場的電影票。透過佛法,讓我們把手上的電影票,一點一點銷毀。當運用慈悲和智慧,將心頭的煩惱惑業完全去除時,自己的生死流轉方能真正演完,圓滿落幕。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