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73 期 |
|
本期主題:培福修慧,心為本 |
|
殃禍之際 轉命之機文/見聰法師 近年來,天災人禍襲捲全球。從人人聞之色變的新冠肺炎,到極端氣候下的山林野火、暴雨洪災,以及軍事動盪與衝突,不禁令人聯想到佛法中提到,貪心感水災,饑饉糧荒;瞋心感火災,刀兵鬥爭;癡心感風災,瘟疫橫行。 接踵而來的災禍,讓人們心中充滿了不安、憤惱與怨憎,從而形成低迷、暴戾的社會風氣,使得人心不安穩,社會不健康,國家也不得安定。究其根源為何?吾等又該如何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及歸所? 勤修止觀 遠離三毒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事實上,吾人所依附的國土、自己的身體、面臨的命運,皆是過去心念引發的善惡諸行所造成的果報;因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是故,若欲改變動盪不安的命運,唯有在因上努力,從淨化自己的心念開始。 經云:「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萬法唯心造,心善則感淨土,與光明法界相契,處事自然如意順遂;反之,心濁則招亂世,與黑暗法界相應,煩惱覆心,使身心動盪不安。既已知心是善惡之源、萬法之根,應如何轉化惡心成善心、令正念增長?佛法教導我們修習止觀法門,去除三毒煩惱──修「止」,止息妄心;修「觀」,破惑證真,例如修「不淨觀」除貪欲心;修「慈悲觀」除瞋恚心;修「緣起性空觀」除愚癡心。 儒家言:「克己復禮為仁。」又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仁是善念的體現,想要這念心與仁德相應,就要克制並戰勝自己的貪、瞋、癡、慢、疑心。而禮是仁德的具體實踐,無禮的言行來自於妄心的造作,所以要修正、改變自己的習氣,就要練習六根不踰矩、不貪著六塵,時時覺察、覺照,讓這念心安住,朝「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的目標邁進。如此,即便在風雨飄搖之中,也因為有明確的目標,而能勉勵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是持之以恆地斷惡修善,累積了足夠的福德資糧,便能掌握改變命運的船舵,消災免難,吉祥平安。 定慧成就 清明作主 然而,雖知「堅住正念,隨順覺性」,亦知「修善斷惡,為善不執」,但面對境界考驗時,仍然善惡念夾雜,覺性與習氣拉扯。明知該聽從正念,卻選擇順從習氣,雖得一時之快,卻在懈怠放逸後,煩惱、惡業緊接而生,使得心中懊悔不安、念念遷流。 正本清源之道,即是在正念與習氣拉扯之時,學習聽從覺性:多聽得一分,善念就增一分;善念多增一分,惡念的拉力就減輕一分。當漸漸習慣遵從善念,心的作主能力就會增強,習氣自然減弱;當心力增強、善念多於惡念、心不隨境轉,舉手投足皆是在修善積福,智慧與定力自然增長,這念心就能常保清楚明白、不動不搖,自能安然自若,無入而不自得。 所謂「心淨國土淨,心安世界安,心平天下平」,想要心淨、心安、心平,就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透過反省、檢討、改正,時時提起覺性,觸物起照,行善而不執著善。當這念心能從惡念縈纏轉成善念成片,從煩惱不安轉成清明作主,五濁惡世亦為淨土。若能正視苦因、正解自心,自能安心辦道;常保平常心,不倚不著,無論在何方所,皆能隨所住處恆安樂。 |